前些時候,備受中國媒體和消費者關注的杜邦“特富龍”事件,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美國環保署表示杜邦“特富龍”的關鍵原料——全氟辛酸銨,可能會致癌或影響生育。消息傳開後,不僅杜邦公司遭受重大危機,對於使用“特富龍”為原材料生產不粘鍋的廠家來說,更是打擊沉重。這場風波在中國市場引起了強烈的反映,杜邦不粘鍋銷售急劇下降,眾多商場停售杜邦不粘鍋,國家相關機構開始介入。
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在此次重大危機麵前,杜邦是如何表現的呢?
“特富龍”事件在中國市場引起極大的反映後,通過各種形式,杜邦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國各地的主流新聞媒體,進行了一係列的及時的危機公關活動。
(1)2004年7月15日,杜邦在香港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特富龍”事件應對之策。香港杜邦公司公共事務部透露,杜邦中國集團公司已要求總部派出技術專家,前往中國內地進行支援,解答國家有關部門、客戶、消費者以及媒體提出的所有技術問題。
(2)2004年7月15日,杜邦(中國)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亞芬、杜邦(中國)氟應用產品部技術經理王文莉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就“特富龍事件”進行了大量的事實舉證並與消費者進行感情溝通。
(3)2004年7月18日,“特富龍俱樂部自在下午茶”活動在上海舉行,杜邦中國的代表徐軍接受記者訪問。他表示,目前杜邦正在等待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希望以此來證明“清白”。由於杜邦堅信“特富龍”產品對人體不會構成傷害,所以公司“完全沒有必要考慮研發、生產類似的不粘鍋代用品”。
(4)2004年7月19日,杜邦中國集團北京分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徐暘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目前媒體對杜邦不粘鍋的報道與事實有偏差,主要是技術和概念上出現偏差。而此次媒體見麵會的主要目的就是溝通,讓美國總部的技術專家來回答媒體記者以及消費者的問題,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消費者。
(5)2004年7月20日下午,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媒體見麵會。杜邦中國公司總裁查布郎在新聞發布會上與記者見麵,三位在杜邦美國總部負責“氟產品”的技術專家也攜帶相關技術資料來到北京,主要目的是回答媒體記者以及消費者的問題,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消費者。
(6)美國杜邦總裁賀利得接受《人民日報》記者獨家采訪。賀利得向外界宣稱:“我們可以拿整個杜邦公司的名譽作擔保,杜邦不粘鍋絕對安全。”此篇專訪被多家報紙和網站轉載。
而這一切的行動距事件發生的7月10日僅僅隻用了10天時間!完全將一家具有200多年曆史的跨國企業的危機公關智慧和行動表現的淋漓盡致。
杜邦此次的媒體危機公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跨國企業應對危機時候臨危不亂的態度,以及其豐富的經驗、良好的素質、有序的管理和果斷的行動。
他們的危機管理,有序而到位。其危機公關行動,及時而主動。其態度,堅決而誠懇。其方法,有效而有力。充分整合新聞媒體資源,進行說服教育。
而中國企業在這方麵與跨國企業有著很大的差距。如何整合新聞媒體資源,為自己的企業發展、品牌打造服務(特別是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將是我們國內企業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我們的企業缺乏“憂患意識”,缺乏應對危機的一整套管理體係和方法。在企業平安無事時,我們的企業一般不會有“未雨綢繆”的防範意識和戰略考慮,不會注重媒體公關;即便出現了影響企業發展的突發負麵事件,也往往是“病急亂投醫”,進行無序的媒體危機公關,遠遠談不上“有序管理危機和果斷采取行動”。
要知道,作為一個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任何一個小問題經過媒體的曝光後,都可能使企業陷入嚴重的困境,“巨人”、“三株”、“秦池”、“愛多”,等等,“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企業悲劇,可算“前車之鑒”。
作為一名成熟的管理者和一家成熟的企業,在危機公關方麵,以下幾點是不可或缺的。
(1)必須有危機公關的意識,逐漸形成危機公關管理智慧和體係,不斷摸索有效的危機公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