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有創新才容易成功。世上每一次偉大的成功,都是先從創新開始的。
一群老鼠為了求生存,研製出一種機械老鼠來對付出沒無常的大花貓。這些老鼠每次出洞前,先放出機械老鼠,讓大花貓疲於奔命地去追趕,然後它們才一個個鑽出洞來,大膽地去覓食。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老鼠們也慢慢習慣了沒有大花貓威脅的生活,每天隻要放出機械老鼠之後,便大搖大擺地走出洞口,四處搬運食物。
這一天,它們還和往常一樣,放出機械老鼠後,又在洞中靜靜等待大花貓離去的腳步聲。過了一會,隻聽得大花貓的腳步聲越來越遠,小老鼠便想走出洞去。可大老鼠說:“等等,今天大花貓的腳步聲不大對勁,小心其中有詐!”
老鼠們又等了一會,洞外又傳來一陣陣狗叫聲。既然有狗兒在附近,那隻大花貓一定逃之夭夭了。老鼠們這才放心地鑽出洞口。哪想到大花貓居然還守在那裏,它們出來後,全落入大花貓的爪中,竟然無一幸免。大老鼠心中不服,掙紮地問大花貓:“我們明明聽見狗兒的叫聲,你怎麼還敢呆在洞口?”大花貓笑著說:“你們都進步到會生產機械老鼠了,我不趕緊掌握幾門外語,就該失業了!”
老鼠研製機械老鼠是創新,大花貓學狗兒叫也是創新,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小小的童話道出了社會生存競爭的激烈、創新的重要。今天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將以有無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來論成敗。
人們常說:“創新始於天才。”其實,這話應該顛倒一下,“天才始於創新”才合乎情理。因為創新是天才的本領,天才大都始於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無論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還是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他們都是敢於探索未知領域的人。他們與大家一樣,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重要的區別就是他們敢於創新罷了。
人們都說鄭板橋是個天才,其實他從小學習書法時,隻會臨摹名家,要不是妻子的指點,也許他還成不了大書法家呢!有一天晚上睡覺時,鄭板橋用手指在肚皮上練字,寫著寫著,不知怎麼寫到身邊妻子的肚皮上。妻子憤憤地說:“我有我的體,你有你的體,你怎麼寫到我的體上來了?”鄭板橋挨了罵,驀然醒悟,覺得自己不應該停留在臨摹別人的形式上,應該有自己的“體”。從此,他既采諸體之長,又棄諸體的既定形式,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板橋體”。
有人說,創新是發明家、藝術家的事,與我們普通人、普通工作無關。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靈感和能力,人人都有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稟賦,我們不應該漠視自己身上的這些潛能。日本有個家庭婦女,看見曬衣竿上沾有髒物,她就將塑料薄膜覆蓋在曬衣竿上,並澆上熱水。由於薄膜收縮,所以就牢牢地粘在曬衣竿上。這小小的創意,為她帶來了100萬日元的發明回報。
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對象。換句話說,創新的素材遍地都是,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可以通過創新獲得成功。有位姓楊的老板在國道邊上開了個飯館,生意很不景氣,眼看著眾多的車輛從門前開過,很少有人光顧。他用打折、送湯等吸引顧客的辦法,都沒有起什麼作用,最後隻好關了門,把飯館轉租給一個姓馬的老板。這位馬老板別出心裁地在飯館旁邊修建了一個很漂亮的公共廁所,並做了一個不收費的醒目牌子,許多班車司機路過這兒總要停下車,先讓旅客們方便方便,順便再讓大家去飯館就餐。從此飯館一天比一天紅火,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不到兩年,馬老板把小飯館擴建成三層樓的大飯莊。可見,踩著別人腳印走的人,永遠也發現不了新路。
楊老板用傳統的思維經營飯館失敗了,馬老板用創新的思維經營飯館成功了。創新說難也難,要說容易也容易。說它難是因為人的思維存在著慣性,在思考問題時,常常受各種因素的約束,隻能采用一種方案,不願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案,這樣就容易走入誤區,陷入失敗的怪圈。創新要說容易也容易,馬老板在經營飯店時,他不先考慮“大家都怎麼經營”,而先考慮“大家都不做什麼”或者“大家還有什麼沒有做”,然後尋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就是這麼成功的。他在確定研究命題時,首先分析當前研究的弱點,摸清哪些問題既重要,又是別人研究的薄弱環節,從而找到自己創新的突破口。他用這種方式,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就找到了一種新的理論,用來處理三維空間的亞原子問題。於是,在這個領域裏,他從一個默默無聞者一下子成了眾人矚目的對象。
有許多人難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慮大家都怎麼說,大家都怎麼幹,不敢突破人雲亦雲的求同思維方式;討論一件事情時,總喜歡“一致同意”、“全體通過”。這種觀念並不見得是好事,它的後麵常常隱藏著“從眾定式”的盲目性,不利於個人獨立思考,不利於獨辟蹊徑,常常會約束人的創新意識。如果一味地考慮多數,個人就不願開動腦筋,事業也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一項新事業,在十個人當中,有一兩個人讚成就可以開始了;有五個人讚成時,就已經遲了一步;如果有七八個人讚成,那就太晚了。”
墨守成規要不得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許多人的思維特征,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在觀念形態上的一大表現。研究中國的曆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千百年來的農業呈現一種簡單循環的樣式,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基本上是簡單的再生產。這樣,世世代代循環反複的生產活動,必然導致生活方式也是簡單的重複和循環,從而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帶上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色彩。前一代人的理論和經驗,也像前一代人的生產、生活那樣,幾乎不加任何修改、變化,而被後一代人照搬照用。這種重因循而不圖改造、重守舊而不思革新的傳統思想觀念,孔子說得非常明白。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他認為,後代對前代的禮製不應實行根本性的變革,而隻能在“因”即沿襲、繼承的總前提下,稍加增減、損益。因此他對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們變革“周公之製”的行為大多持敵視、否定的態度,不讚成廢舊更新,隻主張對舊製實行一些枝節性的修補。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創新精神,這遠比物質財富要重要得多。如果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失去了創新精神,再豐富的物質也會貧乏、枯竭,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整個社會是如此,個人的致富也不例外。許多人並不缺乏勤奮,也不缺乏知識,但卻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其原因就在於缺乏創新精神,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有這樣一個笑話:某廠從國外引進了一台樣機。在仿製生產時,有技術員發現,樣機的底座上有一個螺釘,僅僅是旋在底座上,與其他部件沒有任何聯係。那麼,這樣一個螺釘起什麼作用呢?該廠從領導到技術員無一能夠理解。最後,領導拍板說:“既然人家的樣機上有這樣一個螺釘,那想必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照葫蘆畫瓢就行了。”於是,該廠工人便在本來完好無缺的底座上鑽一個孔,然後旋上一個螺釘。不久後,樣機的生產商派技術員來進行回訪,他發現該廠生產的機器底座上都安了一個螺釘,忍不住放聲大笑。原來樣機上的那個螺釘,是因為當時生產時工人不小心鑽錯了一個孔,為了掩飾這個錯誤,才安的一個螺釘,哪想到這個廠竟會如此不動腦筋地照葫蘆畫瓢!
其實也不是這個廠的人不動腦筋,事實上他們也就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研究,隻因為他們頭腦裏有個固定的思路,那就是“人家的東西就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隻要照著做就行了”。如此墨守成規,結果自然鬧出笑話。
有一個成年人不會騎自行車,他看到一個小孩子正在騎,羨慕地對小孩說:“小孩子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沒想到小孩子卻對他說:“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騎車。”於是,這個小孩開始教這個成年人騎車,而成年人也很快就學會了。當成年人愉快地與這個小孩道別回家時,卻習慣性地推著車走路回家——他沒有跳出習慣性思維的框框。
美國傑出的發明家保爾·麥克裏迪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這是幾年前的一件事,我告訴我兒子,水的表麵張力能使針浮在水麵上,他那時才十歲。我接著提出一個問題,要求他將一根很大的針投放到水麵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己年輕時做過這個試驗,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鉤子或者磁鐵等等。他卻不假思索地說:“先把水凍成冰,把針放在冰麵上,再把冰慢慢化開不就得了嗎?”
這個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是否行得通倒無關緊要,關鍵一點是:我即使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幾天,也不會想到這上麵來。經驗把自我限製住了,思維僵化了。這小夥子倒不落窠臼。
我設計的“輕靈信天翁”號飛機首次以人力驅動飛越英吉利海峽,並因此贏得了214000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獎。但在投針一事之前,我並沒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組何以能在這場曆時18年的競賽中獲勝。要知道,其他小組無論從財力上還是從技術力量上來說,實力遠比我們雄厚;但到頭來,他們的進展甚微,我們獨占鼇頭。
投針的事情使我突然醒悟:盡管每一個對手技術水平都很高,但他們的設計都是常規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雖然缺乏機翼結構的設計經驗,但我很熟悉懸掛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瓏的飛機模型。我的“輕靈信天翁”號隻有70磅重,卻有90英尺寬的巨大機翼,用優質繩作張索。我們的對手們當然也知道懸掛式滑翔,他們的失敗正在於懂得的標準技術太多了。
這個故事再一次提醒我們:阻礙我們成功的,往往不是我們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知的東西。
能夠不受死板的觀念所約束才能產生新創意,進而創造新事業。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真正做到的卻不多。這也是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大多數人碌碌無為、隻有少數人出類拔萃的原因。
幾年前搬運預鑄房屋的組裝零件時用的是卡車,到達工地後,司機不是待在那裏無所事事,就是駕駛空車子回來,再派起重機車前往工地從事作業。對此,幾乎是所有的人都司空見慣,沒有想到應該改變這種非常不合理的狀況。但是,日本產業輸送開發公司的白井董事長卻認為這種作業方式非常浪費時間和人力。他想:“卡車並不隻是為搬運東西而存在的,卡車是要直接參加作業的。”然後,他就集中精力去研究,終於製造出卡車和起重機兩用的超長車身起重卡車。這種車子可搬運貨物,同時可舉起超重的東西,一身兼二用,能節省司機、工人不少時間。
有一個外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沒有兒女,卻喜愛食物和才智。他作出這樣的許諾,不管是誰,若是能夠製造出同時既熱又冷的最美味的食品,他就把他的王位繼承權轉交給他。絕大多數人都被這個明顯的悖論所難倒,而有一位肯動腦筋的人最終獲勝,不但得到了挑剔的國王的讚賞,也獲得了王位。他所創造出來的食品就是我們現在許多人都愛吃的熱奶油巧克力冰激淩。隻有敢於打破常規、具備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能贏得這個王位。這個故事再一次證明,隻要你能不受傳統想法的約束,多動腦筋,然後全神貫注,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