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際行動實現你的創意
任何想法,如果不付諸行動,永遠也不會落實到位。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以果斷的執行力而聞名。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支持者向卡耐基提出了一項非常大膽的建設性方案,在場的人全被吸引住了,它顯然值得考慮。當其他人正在琢磨這個方案、進行討論的時候,卡耐基突然把手伸向電話並立即開始向華爾街拍電報,以電文形式陳述了這個方案。
在當時,拍一封電報顯然花費不菲,但1000萬美元的投資項目卻正因為這個電文而拍板簽約。試想一下,如果卡耐基先生也和大家一樣隻是熱衷於討論而不付諸行動,這項方案極可能就在小心翼翼的漫談之中而流產了。
有很多人都折服於卡耐基的辦事能力,羨慕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卡耐基的成功源自他在長期訓練中養成的立即執行的做事風格。實際上,多數知名公司也是因其能夠積極地進行行動與實踐而成功的。
1974年6月28日,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為他的現代造船廠舉行了一次非常隆重的竣工典禮,同時也為該船廠的第一批產品舉行了命名儀式。從1972年3月造船廠破土動工,到1974年6月正式竣工,鄭周永僅僅用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且在這段時間裏,鄭周永完成了挖船塢、防波堤工程、修建碼頭,並且還建了14萬平方米的廠房。同時,鄭周永還為5000名職工修建了職工住宅。在這麼短的時間裏,鄭周永建成了一個麵積為60萬平方米,最大造船能力為70萬噸,而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造船廠。
這種驚人的速度和效率在世界造船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般情況下,按照當時的造船技術,如果要建像現代蔚山造船廠那樣大規模的船廠,最快也要5年。鄭周永做了一件別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他讓建廠和造船同時進行,在修建船塢時就開始建造油輪的各個部位,等船塢建成後,隨即將船塢進行組裝,下一艘油輪的製造也隨之開始。假如不是這樣的高效率,等到船廠建成後再造船,那筆巨大的貨款利息就會把他壓垮,也就沒有今天的現代集團了。
鄭周永領導下的現代集團就是這樣以高效率取勝,最終成為韓國最大的財團,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工作中立即行動、馬上落實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司裏,確實存在很多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采取消極的態度的員工,他們要麼不去做,要麼敷衍了事,要麼拖拉、推諉。實際上,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給工作帶來損失。
對於自己的工作,不能立即執行、按時完成,總是拖拉延誤,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惡習。在工作的執行過程中,很多員工都喜歡拖延,想著“明天再說吧,反正還有時間,等一會再做”,結果一拖再拖,最終不但耽誤了工作的進展,而且對自己的發展也極為不利。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喜歡或重用一個對工作漫不經心、總是無法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的員工。
實際上,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會產生惰性,事情不急時都喜歡往後拖一拖。但是,這種“以後再做”的想法,往往會使計劃落空,工作變得一片混亂,後悔、自責、煩躁的情緒也會隨之而來,從而影響了在工作上的進步,還容易由於混亂而不能發揮應有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保證工作落實到位。
那麼,如果你想保證工作落實到位,不妨按照以下方法改變拖延的惡習:
1.製訂一個可以完成的工作計劃
製訂的計劃一定是你能夠完成的,時間也要放寬鬆些,而且要適合自己的作息習慣。做到這一點,可以讓你有能力和信心堅持做成一件事,而且在事情成功後,還可以為你帶來愉悅感和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
2.做好自我監督或讓他人幫助監督
當一天的工作結束時,做一下自我總結,檢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時,你可以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別人,讓他人來監督你。這樣,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可以對自己產生一定的壓力,促使自己按步執行計劃以按時完成。
3.把握住現在的時間
富蘭克林說:“把握今日等於擁有兩倍的明日。”
歌德也曾說:“把握住現在的瞬間,從現在開始做起,隻有有時間觀念的人身上才會賦有天才、能力和魅力。”
作為一名落實型的員工,你應該經常抱著“必須把握今日去做完它,一點也不可懶惰”的想法去努力行動,絕不要使自己變成一個懶惰成性、怠慢工作的員工,否則絕不會有任何公司和老板會賞識你。
總而言之,“立即行動,馬上落實”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沒有什麼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減弱工作能力;也沒有什麼比做事拖延對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更為有害。所以,每一位員工都應培養自己良好的執行力,保證工作的落實,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集思廣益有利於創造性思維
中國著名畫家張大千的兄長張善子,早年學畫虎,因功底不深,張善子畫得不好,結果“畫虎不成反類貓”。於是,張善子一度被人取笑為“張貓貓”。然而張善子聽到別人的恥笑並不氣惱。為了借助別人的智慧,摸索畫虎的技巧,他索性將所畫的一張張“貓”當眾展示,任觀眾評說,而張善子則躲在屏風後麵將眾人的意見一一記下,借此不斷提高畫技。由於巧妙采集他人的智慧並大膽創新,張善子後來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畫虎大師。
成功不能光憑個人單槍匹馬地去發揮自己的才智,還要善於博采眾長,廣泛吸取他人的智慧。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任何一位成功者,不論其學識多麼淵博,經驗多麼豐富,也不可能樣樣都考慮得萬分周全。要減少成功之路上的失誤,運用“集智”創意,是個好辦法。
中國明清時代的學者方以智是較早意識到“集智”重要性的一位有識之士。他認為自己很幸運地生活在古人之後,因此可以把前人或眾人的智慧集中起來,從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徑。方以智的兒子方中通則更明確地把“集智”稱之為“擇善”、“取其精華”。方中通說:“聚古今之議論,以生我之議論;取天下之聰明,以生我之聰明,此之為擇善。”這裏,一個“取”字,一個“生”字,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集智”創意的優勢。
在利用創造性思維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采取“集智”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就是一個特別善於“集智”的人,這也是他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說:“我成大事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而刻意創新的叛逆者。”
當全美短皮靴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的時候,每個從事皮靴業的商家都趨之若鶩地搶著製造短皮靴,供應各個百貨商店,商家們認為趕著這個潮流走要省力得多。羅賓當時經營著一家小規模皮鞋工廠,隻有十幾個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廠規模小,要掙到大筆的錢確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資本、微小的規模,根本不足以和強大的同行相抗衡。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爭取有利地位呢?
當時羅賓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著眼,就是盡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廠的皮鞋在質量上勝人一籌。然而,走這條道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是很困難的,因為自己的產品本來就比別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別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麼獲利有減無增。顯然,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二是著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領先。羅賓認為這個方法不失妥當,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開一條出路。如果自己設計的新款式為顧客所鍾愛,那麼利潤就會滾滾而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羅賓決定走第二條道路。他立即召開了一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要求工廠的十幾個工人各竭其能地設計新款式鞋樣。
為了激發工人的創新積極性,羅賓規定了一個獎勵辦法:凡是所設計的新款鞋樣被工廠采用的設計者,可立即獲得1000美元的獎金;所設計的鞋樣通過改良可以被采用的,設計者可獲500美元獎金;即使設計的鞋樣不能被采用,隻要其設計別出心裁,均可獲100美元的獎金。為此,他專門設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由五名熟練的造鞋工人任委員,每個委員每月額外支取報酬100美元。
這樣一來,這家袖珍皮鞋工廠裏,馬上掀起了一陣皮鞋款式設計熱潮。不到一個月,設計委員會就收到40多種設計草樣,並采用了其中3種款式較別致的鞋樣。羅賓立即召集全體大會,給這3名設計者頒發了獎金。羅賓的皮鞋工廠就根據這3個新款式來試行生產了。
第一次出品的是每種新款式的皮鞋各1000雙,將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銷。顧客見到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種購買熱潮。兩星期後,羅賓的皮鞋工廠收到2700多份數量龐大的訂單,這使得羅賓終日忙於出入各大百貨公司經理室,跟他們簽訂合約。
因為訂貨的公司多了,羅賓的皮鞋工廠逐漸擴大起來。3年之後,他已經擁有18家規模龐大的皮鞋工廠了。
不久,危機又出現了,當皮鞋工廠一多起來,做皮鞋的技工便顯得供不應求了。最令羅賓頭痛的情形是別的皮鞋工廠盡可能地把工資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羅賓出高薪,也難以把其他工廠的工人拉出來。缺乏工人對羅賓來說是一道致命的難題。因為他接到了不少訂單,如無法給買主及時供貨,將意味著他得賠償巨額的違約金。
羅賓憂心忡忡。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廠的工人開了一次會議。他始終相信,集思廣益,可以解決一切棘手的問題。
羅賓把沒有工人可雇用的難題訴諸大家,要求大家各盡其力地尋找解決途徑,並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
會場一片沉默,與會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腸刮肚地想辦法。過了一會,有一個小工舉起右手請求發言,羅賓嘉許之後,他站起來怯生生地說:“羅賓先生,我以為雇請不到工人無關緊要,我們可用機器來製造皮鞋。”
羅賓還來不及表示意見,就有人嘲笑那個小工:“孩子,用什麼機器來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種這樣的機器呢?”那小工窘得滿麵通紅,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羅賓卻走到他身邊,請他站起來,然後挽著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聲說道:“諸位,這孩子沒有說錯,雖然他還沒有造出一種造皮鞋的機器,但他這個思路卻很重要,大有用處。隻要我們圍繞這個思路想辦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思維不要局限於一定的桎梏中,這才是我們能夠不斷創造的動力。現在,我宣布這個孩子可獲得500美元的獎金。”
經過四個多月的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工廠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機器取而代之了。
任何人都不可能樣樣精通,不可能事事會做,尤其在創造性思維方麵,不管你有多麼聰明,總有你想不到的地方。善成大事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收集別人的智慧,集思廣益,以此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正如古人所說:“下君之策盡己之能,中君之策盡人之力,上君之策盡人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