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職業精神29(2 / 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本身具有達到成功的才智,可是每次他們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於是覺得老天對他們不公平,怨天尤人。其實他們從沒有認真地檢討過自己,總是不願意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總是期望很多,付出很少,內心裏不屑於去做他們心中的“一般小事”,認為他們被大材小用;認為是小事,就開始耍起小聰明,投機取巧,以圖蒙混過關。

但是他們有沒有靜下來想過:能蒙得過一次、二次,但總能混過去嗎?一旦讓老板察覺,還怎麼在單位立足?建立一個好的印象需要長期的考察,而壞印象的形成卻在一瞬之間。而且對壞印象的改變是很難的,猶如一張白紙,整張白紙的白不如上麵一個墨點的黑給人留下的印象深。

即使老板這一次原諒了你,但是從今以後他可能不太信任你了,因為你的人格在他的心目中已經打了一個折扣。總有一些員工覺得與成功無緣,總是抱怨老板不識人才,隻把一些零碎小事交給他們,不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老板不給他們機會,而是他們自己不注重細節,愛耍“小聰明”,最終將自己拒在成功的門外。在老板的心中,他以往的投機取巧已經被打上不踏實、不可靠、不能委以重任的印記。在一個公司中,如果再也沒有機會從事重要業務,何以談將來?何以談前途?

不能在老板麵前耍“小聰明”,那是不是說就可以在同事麵前耍“小聰明”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如果你要冒這個險的話,結果還是一樣:老板、同事,誰也不會信任你。

李冰就職於深圳某家大企業,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一次是在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李冰卻裝著身體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一定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差不多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可李冰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不到一分鍾,總經理推門而入,他正拿著拖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拖著地。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從此,大家再看到李冰時,都覺得他很虛偽,以前的一切良好形象終於被這一個小動作一掃而光。

事情如果到此也就罷了,可事實總不會這樣完結的。在會議室的眾多職員中,有一個剛好是總經理的親戚。李冰的結局,大家都應該猜到了。從此以後,上司不再重用,同事不再理會。

想一想這樣下去是多麼可怕的結果。被老板識破“小聰明”後,這些人就辭職,到另外一個公司,於是同樣的戲劇又開始上演,隻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而已。許多年後,別人都已經創下自己的事業,打下一片江山,他們卻隻能想:我要去的下一個公司在哪裏?也許最後覺得人生可悲,決定從頭做起,可已經物是人非,多少機會也已經失去了!

阿奇上學期間,人緣非常好,社交活動也很廣。可是讓朋友們吃驚的是,都畢業幾年了,阿奇還是經常跑人才市場。而讓朋友們大跌眼鏡的是上學時默默無聞的許盛,此時已經成為一家日化用品公司在華北地區的市場總監。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離開學校後,阿奇應聘做了一家賓館的大堂經理。由於愛耍些“小聰明”,所以剛開始他挺受重用;可沒過多久,他的那些西洋鏡都被一一拆穿,老板馬上就將他“冷凍”起來。

之後,阿奇又進了一家中德合資企業。德國人嚴謹實幹的作風當然又是阿奇不能忍受的。

新加坡人、日本人、美國人……這幾年,阿奇的老板都可以組成一個“地球村”了,可阿奇卻還在職場中遊蕩。

許盛與他不同,從學校畢業出來後他就進了這家日化公司的銷售部。之後,他勤奮工作,默默地積累工作經驗。他對行業渠道的熟悉程度使上司很是賞識,對公司產品更是了然於心。他的才幹很快得到上司的肯定。當該公司華北地區市場總監的位子空缺後,公司總部就把他推上去。

他們的經曆真像某位大學生所說的“畢業以後,我們發現了彼此的不同,水底的魚浮到了水麵,水麵的魚沉到了水底”。

在工作中,如果你有一定的才幹,又加上你肯吃苦,不管大事小事,隻要是自己的工作,你都是事無巨細,悉心盡力,力求完美,不斷地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監督自己,激勵自己,精益求精;那麼隻要你保持這種優良的品質,不管在什麼崗位上,你都是傑出的。老板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漸漸地把企業的核心業務交到你的手上,培養你。在一次次與重大業務的交鋒中,你的才能得以升華,老板最終自然會對你委以重任。而且你周圍的同事因為你有滿腹的才華,勤奮紮實,兼之老板賞識,自然會喜歡你而願意與你接近,給你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你不僅獲得老板的賞識,同時也贏得同事的擁戴。

所有的成功都是用汗水和血浸泡著的,每一個成功者都付出了不菲的汗水。踏實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良方,它能夠把大量稍縱即逝的機會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踏實應該成為你工作中的主旋律之一,踏實應該為你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要再讓投機取巧的習慣左右你了。成功的人,都是腳踏實地的人。如果你不能做到認真對待工作,不注重這一細節,那麼即便你學識再高,本領再大,也絕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實際上它不僅僅是一句激勵士氣的口號及公司最經濟的經營之道,而且還是對員工工作態度的評價和要求,是每一個員工個人的成功之道。克勞士比推崇這樣一種工作態度,即對錯誤“不害怕,不接受,不放過”,每一個員工都認真負責,一絲不苟。

克勞士比很讚賞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他手頭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他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發現,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徒弟並不知道。師傅明白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並沒有明確告訴徒弟做這件事情的具體要求和途徑。

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自己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第一次沒做好,同時也就浪費了沒做好事情的時間,返工的浪費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對既不快,也不便宜。

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曆中,也許都發生過工作越忙越亂的事情,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

在工作中,盲目的“忙”毫無價值。“忙”的目的是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製造錯誤或改正錯誤。隻要在工作開始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這句話的分量。因此,你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靠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