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包含著效率。用十年的時間,專心致誌完成一項工作,也算是一事一清了。可是這個清裏麵就沒有了效率可言。我們不能在會議結束後才把發言稿交給領導,即使我們把發言稿寫得非常激動人心,也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這個效率從何而來呢?它就來自我們事前的思考。老板有了事前的思考,我們才能開始就把事情做對。起步正確了,後麵的事情做起來自然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當日事必須當日畢
人在工作的過程中,總要發現、培養一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好習慣,當日事必須當日畢,應該成為這種好習慣中的一種。一個不好的習慣,會讓人跌進失敗的漩渦;一個好的習慣,隻要堅持下去,就能引導人一步步走向成功。
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可能要數隻有10平方米的紐約中央車站問詢處。每一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對於問詢處的服務人員來說,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櫃台後麵的那位服務人員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他身材瘦小,戴著眼鏡,一副文弱的樣子,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
在他麵前的旅客,是一個矮胖的婦人,頭上紮著一條絲巾,已被汗水濕透,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問詢處的先生傾斜著上半身,以便能傾聽她的聲音。“是的,你要問什麼?”他把頭抬高,集中精神,透過他的厚鏡片看著這位婦人,“你要去哪裏?”
這時,有位穿著入時,一手提著皮箱,頭上戴著昂貴的帽子的男子,試圖插話進來。但是,這位服務人員卻旁若無人,隻是繼續和這位婦人說話:“你要去哪裏?”“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嗎?”“不,是馬薩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車時刻表,就說:“那班車是在10分鍾之內,在第15號月台出車。你不用跑,時間還多得很。”
“你是說15號月台嗎?”“是的,太太。”
女人轉身離開,這位先生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位客人——戴著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沒多久,那位太太又回頭來問月台號碼:“你剛才說是15號月台?”這一次,這位服務人員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這位頭上紮絲巾的太太了。
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能否告訴我,你是如何做到並保持冷靜的呢?”
那個人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和公眾打交道,我隻是單純處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
說得多好!“在一整天裏,一次隻為一位旅客服務。”這話堪稱至理。“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可以使我們靜下神來,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就會把那件事做完做好。倘若我們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心浮氣躁,什麼都想抓,最終像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到頭來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服務人員之所以永遠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就是因為他已經養成了當日事必須當日畢的好習慣。就像他所說,“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再去做另一件,既沒有耽誤工作,還能更清晰、更專心地把麵前的事情做好。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所麵對的工作密度,永遠也不會像這個服務員那樣吧?可是,為什麼我們就總是感覺到工作太多,忙不過來呢?總有人每天風風火火,急急忙忙,還不斷地出錯誤。這一切,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沒能學會當日事必須當日畢。
對於已經踏上工作崗位的人們來說,多年來都已經養成了或好或壞的某種習慣,一旦想把那些壞的習慣消除掉,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瞬間化掉,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將牢固而忠誠。習慣在“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被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改變壞習慣有一種比較快捷的方式,那就是培養更多的好習慣。不要隻是想著把壞習慣從它原來的位置清除掉,因為壞習慣消除掉了,如果沒有好習慣來補充,一不注意,壞習慣可能又會回來了。就像一個人戒煙,煙癮來的時候,總是要用瓜子或者糖果把煙癮驅逐出去。如果隻是靠意誌戒煙,煙癮來的時候,嘴裏什麼都沒有,難度就會比較大。
要養成當日事必須當日畢的習慣,也要講求一點方法。比如一個習慣於同時做許多工作的人,我們就要先弄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是什麼心理驅使他這麼做的?一般來說,喜歡同時做許多工作的人,往往抱著一種善意的想法,那就是盡快把工作做完。這種人一看同時麵對許多工作,心裏就會產生焦慮,總想著盡快把工作做完。可是,由於采取的方法是錯誤的,結果就出現了越忙越亂的現象。
解決的辦法就是先消除這種焦慮的心理。俗話說“心急喝不得熱粥,一口吃不了胖子”,做什麼事情都要一件一件的來。開始的時候這種焦慮心理可能不大容易消除,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強迫自己去專注於一件事,在一件事未完成之前,堅決不去做第二件事。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不再為其他的事情焦慮時,也就養成了當日事必須當日畢的習慣了。
用100%的熱情做1%的事情
每個員工的內心都有對成功的渴望,都具備創造成功的熱情。在他們剛剛從事工作時,肯定也是對工作充滿憧憬,意氣風發,幹勁十足的。但是,曾經的活力呢?曾經的熱情呢?曾經的自信和夢想後來都到哪去了呢?
1924年11月,在美國霍桑工廠,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主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係。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在上升。
實際上,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個工作組時,她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另一方麵,這種特殊的位置使得六個女工之間團結得特別緊密,誰都不願意因為自己而讓這個集體受到拖累,她們之間甚至形成了某種默契。正是這種個人微妙的心理和團結奮進的精神,促使著她們的效率不斷提升,產量上升再上升!
可見,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和熱情。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強烈而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可以治療抑鬱、自卑、緊張等各種可能在工作中出現的心理疾病。
在日常工作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為受到關注或暗示,因對工作和自己所在的團隊有高度的認同,人們會幹勁十足,熱情百倍,雖困難而不懼,雖疲累而不煩,最終做出優異的成績,獲得豐厚的回報。遺憾的是,有更多的情況卻與之相反。員工的情緒不是高漲而是日益低落,他們的幹勁和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消失殆盡。他們對工作缺乏衝動,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失敗、緊張、沮喪,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甚至害怕工作。
據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的員工在工作中沒有熱情,情緒低落,怨天尤人,怕苦怕難,得過且過。
不要說你對工作沒有興趣,你的工作沒有成就感,或者你厭倦現在的工作。如果願意去找,總有千百個理由在等著我們,為我們開脫和逃避。但是,這樣的理由又有什麼用呢?它隻能讓你更加懈怠,最終一事無成,並讓你認為,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要知道,一段時間內,工作和環境可能是我們無從選擇和回避的;但對工作的態度,有沒有工作的熱情,卻全在於我們自己。如果你不願意,沒有任何外力可以激發或者削弱你的熱情。
在國外著名銷售公司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不要解雇他們,點燃他們。”可以想象,這種點燃工作的熱情熊熊燃燒所釋放出的光明和熱量,不但能讓自己得以升華;也必將照亮四周,並將光和熱傳遞給周圍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