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溫暖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3言語不當帶來的安全感缺失
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安全感,引導他們活得健康快樂)和翅膀(自由,以及有機會成為所能做到的最出色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孩子為什麼缺少安全感?這與中國父母平時不當用語有很大關係。最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幾句話包括:
(1)媽媽(爸爸)不要你了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就會嚇唬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爸爸)不要你了!”雖然這隻是一句氣話,但對於很多理解能力還不強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產生不好的影響。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如果父母假裝遺棄孩子,那麼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等表現。
(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裏撿來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喜歡問“自己從哪裏來的”之類問題,這是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父母會開玩笑似的回答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裏撿來的。”殊不知,這句不經心的玩笑話,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孩子在聽完這個回答以後經常會有悶悶不樂的表情。以後媽媽稍怠慢、冷落孩子,孩子就會想起自己是撿來的,不是親生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待遇。
所以,當孩子問及此問題時,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給他們一種安全的歸屬感。
(3)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
每當孩子纏人、不聽話的時候,媽媽總是喜歡輕描淡寫地逗孩子:“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由於孩子沒有判斷能力,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沒發展到可以辨別真偽的程度,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會有不安全感的印跡,那種感覺是很恐懼的。他可能會傻乎乎地緊張起來,不知所措地囁嚅:“不要啊,我會聽你話的,我一定會聽你話的。”父母一遍遍地說“不要你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變得無奈、絕望,產生仿佛世界末日來臨前的無助感。
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在懲罰時永遠不要說我不要你了,我把你扔了。也不要真的把孩子丟在哪個地方或關在哪個房間裏。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就要給他愛,讓他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可以徹底信任的,在父母的懷抱裏有安全感,永遠不會被拋棄,這樣,他才相信,他是值得愛的,他是有價值的,他也會對別人建立起信任,不敏感、不猜疑,不過於苛求別人的友愛。
(4)我說不行就不行
類似言行還有“還敢頂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屁股癢了是不是?”,等等。這是典型的專製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可以說“害莫大焉”。
父母語言不當造成孩子缺乏愛和安全感,孩子就會缺少人格健康發展的原動力,會逐漸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身為現代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隨時掌握狀況,卻不提早介入、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內在、和宇宙那種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