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麼50(1 / 1)

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溫暖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2依戀關係失常,安全感缺失

童年時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殘疾往往會影響一生的發展,而要彌補則需付出很大代價。

——《父母必讀》雜誌副主編徐凡

我們都知道,蓋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蓋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穩。也就是說,地基堅固而牢靠,房子才會矗立得良久,不怕風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樣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這個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後頭幾年建築起來,影響這個人一生的身心健康,這個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最初的安全感是從哪裏來的呢?它是在幼年,特別是一歲之內的時候,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裏獲得的。兒童通常與母親形成第一個依戀關係,這是一個持久的聯係,在整個童年期都起著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續到青春期,假如這個關係是滿意的體驗,孩子會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安全感的依戀感沒有建立起的孩子長大後情緒障礙的幾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會讓他自己覺得自己無能,會帶來敏感,多疑,恐懼,表現出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恐懼和需求的矛盾會產生所有的行為問題和情緒障礙,如拖延、動力不足、抑鬱焦慮等。

在最早的幾個月裏,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時的回應,對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至關重要。當孩子哭泣時,父母主動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餓了及時喂奶,尿了及時換尿布,當孩子開心地笑時,父母同樣及時回應孩子開心的笑容,孩子會把父母當做安全的天堂。

在這一點上美國父母做得要比中國父母做得到位。

美國的父母非常照顧孩子的心理感受,陪伴孩子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如陪孩子看電視或做遊戲,給他們洗澡、講故事,哄孩子睡覺等等。一般隻要孩子哼哼唧唧表示不滿,不管多麼忙碌,母親都會放下手頭的活去看孩子有什麼需求。一個自幼在飲食起居有人照料的孩子,生活安定,家裏人的行為準則一致,他們行動起來就會心中有數,就比較容易獲得安全感。

相比而言,典型的中國家庭,出於各方麵的因素,很少中國父母能夠像美國父母那樣去對待孩子。有個別的父母時不時地以生氣的麵孔出現在孩子麵前;有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多變,高興時充滿熱情,不高興時,毫不掩飾自己的怒氣,對孩子大發脾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難以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要麼過度粘人,要麼過度獨立。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離開慰籍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不敢參與競爭,不能接受失敗。

要幫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們有安全感,有以下幾件事情我們要做到:

首先,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們每天都會對所見所聞產生“聯想”,隻是因為他們還不能非常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家人往往察覺不到。所以,不管是孩子看了動畫片或者周圍朋友出現一些意外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出現的問題,並且當天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其次,安慰愛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實是在告訴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傾聽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輸送給他。

最後,別強製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父母說話要由命令式變成討論式,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先允許他有自己的見解,然後父母再進行引導,不要強製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和意見。家長心裏有了孩子,孩子就願意和家長在一起,表現出來就是對父母的依戀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