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溫暖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4因害怕懲罰而心驚膽戰
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在我國,家長打罵孩子,通常被認為是不良教育方式並受到大多數人的譴責,但這種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有一位經常懲罰孩子的母親曾在信中這樣記錄道:
有時兒子淘氣,氣得我都想把他打死,可打了他我又心疼地掉淚。因為他特別膽小,挨打、挨罵時都傻呆呆的看起來像是很害怕,可過不了五分鍾又忘了。
兒子還經常撒謊,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打下去,他爸爸一氣之下,拿起皮帶就抽。兒子往我身後躲,希望媽媽能在這為難之際為他擋一擋這無情的皮鞭,對那絕望的喊聲我充耳不聞,還一個勁咬牙切齒地助威,可事後我又後悔得不行……
如今還有許多家長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教養觀念的影響,這些傳統觀念認為,母親與孩子就是上對下,老對小的關係,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平等相處,隻是按照自己的意誌來改變孩子的行為,隨意打罵孩子。還有些父母認為這種方法簡單方便,見效快,有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打孩子是家庭內部的事,外人沒有權力幹涉”“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沒有過錯”。有的父母雖然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兩回事。於是,我們常常見到孩子回來晚了,把水潑在地上了,作業做錯了,考試考砸了,上課沒注意聽講,都可能被父母打罵一頓。
據中國官方媒體公布的一項由教育和法律界聯合進行的調查結果,中國家庭中打罵孩子現象十分普遍,有2/3的兒童挨過打。36%的孩子在家裏“經常”挨打,“偶爾”挨打的高達573%,表示“從未”挨過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裏“經常”挨罵,“偶爾”挨罵的高達69%,表示“從未”挨過罵的隻有16%。
那麼,打罵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假若孩子體驗到體罰的可怕和震驚,那麼在他的心靈裏,那種內在的自身天賦,作為自我教育的力量就減弱了。體罰越多、越殘酷,那麼自我教育的力量也就越薄弱。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負麵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自卑、膽小怕事、心驚膽戰的性格。
與中國孩子經常受到家長打罵的情景有所不同,國外的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大人的尊重。以德國為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這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國家長應多向外國父母學習,改善一下親子教育方式。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製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裏,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第一,和諧的親子關係不僅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賴,這樣,在孩子犯錯誤或者家長心情不好有懲罰孩子衝動的時候,就會因為親子情“網開一麵”而下不得狠手。同時,孩子信賴家長,當受到家長批評或打罵的時候,心裏會多一些“這樣做是為我好”的理解,從而降低心理上受到的傷害。
第二,耐心傾聽孩子。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麵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嚐試著多一份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麵的情緒。
第三,孩子總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但有時家長會讓他們失望,他們因為不滿而哭鬧是很正常的,家長可以給他們一些時間來處理情緒,在他們心情稍微平靜時嚐試著轉移她的注意力。最好不要打罵孩子,這樣的行為孩子可能會模仿,並用在自己的人際交往中,影響他們人際交往態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