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麼49(1 / 1)

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溫暖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1歸屬感缺失造成的心靈失落

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一旦滾落就會破碎,不複存在。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康康的爸爸在政府部門工作,媽媽是小學教員,上麵有兩個姐姐,由於是超生,康康出生後不久就被送給了離家很遠的一個遠房親戚寄養,開始了他寄人籬下的生活。

有時,父母想兒子了,把他接回家住幾天,但是不敢讓外人看見。有時計生委會突擊檢查,父母就告訴他有人來抓他來了,讓他趕緊躲起來。年幼不懂事的康康,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要抓他,為什麼自己不能和姐姐那樣光明正大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更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生下他,卻又不想要他。雖然後來上初中後,父母將康康接到身邊,但是這個家對於康康來說太陌生了,他總是充滿了恐懼不安,很難融入新環境。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孩子找不到歸屬感,思想上無所寄托,生活上喪失信心,他們的心理就會出現一係列的問題,包括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所謂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語言、行為和事物等方麵表現所帶來的心理狀態。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時,其心理的成長就會停滯,而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則會更關心心靈的成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更容易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由於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戀性,有強烈的生存和被保護的需求,這種依戀關係會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並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當他們在嚐試探索外部世界時,也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如果父母將孩子交由他人寄養,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引發恐懼和焦慮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負性情緒,嚴重的親情饑渴也會促使他們轉移到電視、電腦甚至同學、朋友身上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不會去管這些對他是利是害。

此外,當被寄養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有親生父母陪伴在身邊而備受寵愛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怨恨自己的父母甚至仇視,進而對別的孩子產生嫉妒,抱怨社會的不公。

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學,他怎麼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呢?其實,這是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淺層次理解。歸屬感首先來源於個體對他人的心理依賴,是和溫暖、幸福相關聯的。

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首先就要讓其在家庭裏獲得安全和可以依賴的心理感受。為人父母者,不僅僅是給孩子物質資料,更重要的是要經常跟孩子談心,讓孩子將家庭看作心靈的避風港。

其次,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需要。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也不覺得自己被家長需要,長此以往,孩子對家庭對家長都會有疏離感。父母不妨將家庭的一些事務和孩子商量,甚至可以讓他決定一些事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提升自信,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

當有些事情迫使父母要和孩子分離(如出差、生病住院等),建議父母提前為孩子做好精神上的準備工作。如和孩子玩“媽媽出差去”的相關遊戲,通過扮演角色、模擬出差過程,讓孩子在心理上有所準備。有些父母由於害怕孩子哭鬧,常常悄悄離開,然後再讓其他親友對孩子說明真相,其實這種方法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