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3自私——當心占有的本能發生畸變
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自己,那麼他一生裏,傷心的事情一定比快樂的事情來得多。
——俄國作家馬明?西比利亞克
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經常會聽到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時常聽到孩子說“這個凳子是我的”“我要一個人玩汽車”,或者每次吃飯時,都把喜歡的菜拿到自己麵前,不許其他家庭成員夾菜,還會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順給爸爸媽媽”。孩子為什麼會如此自私呢?有人說,人的自私是與生俱來的,有人說,人的自私是後天習得的,究竟哪種說法更符合實際呢?下麵這個例子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滔滔今年9歲,小學三年級學生,聰明伶俐,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常得老師的誇獎,父母也覺得臉上有光。
有一次,叔叔出題考上了滔滔算數:“我拿六塊糖給你和小妹妹一起均分,你要分幾塊給她?”
“分給她兩塊。”
“怎麼會是兩塊呢?你不是已經學會除法了?”
“我是學會了除法啦,但是小妹妹她並沒有學啊!”
滔滔的回答令全家人無語……
因為滔滔是家裏的獨生子,學習又好,父母對他疼愛有加,許多時候寧肯委屈自己,也不會委屈孩子,從小家裏“最大、最紅的蘋果”都是孩子的,孩子犯了什麼錯,父母也不會放在心上,隻是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一次,鄰居家的小妹妹到滔滔家玩,桌上放著一籃蘋果,媽媽讓滔滔把那個最紅、最大的給妹妹吃。滔滔大大方方地把蘋果遞給了妹妹,可是當妹妹把蘋果放進嘴裏吃的時候,滔滔咧著嘴哭了起來。
為什麼這個孩子的前後表現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來,父母經常教育孩子把最大最紅的拿給長輩,而長輩們通常不吃,會把大蘋果還給孩子,還誇孩子多麼懂事:“寶寶真乖,那麼大方,這個蘋果還是寶寶自己吃吧。”“這麼好吃的東西,爸媽(或爺爺奶奶)都舍不得吃,就是專門留給寶寶吃的。”
而這時母親往往會教孩子說聲“謝謝”,然後,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過來。孩子自小受到這樣的“洗腦”,形成一種習慣心理之後,孩子就會把讓蘋果當成一種形式,覺得讓讓也無所謂,反正蘋果最後還是歸自己。等到有一天,孩子把最大最紅的蘋果讓出去,發現不再屬於自己的時,就覺得上當受騙了,心裏就接受不了了。
還有一次,母親領著滔滔到朋友家做客,在吃午飯時,滔滔看到餐桌上有自己最愛吃的龍蝦,還沒等人們入座,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將那盤龍蝦攬到自己身邊,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一個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弄得媽媽很尷尬。“我真不懂,我和他爸爸對他都是無私的,什麼都問問他要不要,但為什麼他卻那麼自私,什麼都要留給自己呢?”
原來,在家裏,父母總是把最好的菜留給滔滔吃,隻要是滔滔喜歡的東西就讓他一人獨享,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以為常,把這一切看做是應該的,一旦別人吃了、碰了“他的東西”,他就會不高興,甚至是發脾氣。這種慣養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私心理,在他心裏隻有自己,根本不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可見,孩子產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方麵是因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另一方麵是因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的。自私的孩子,其行為對誰都有弊無利,父母應予以重視,及早預防。
要改變孩子自私的心理,首先父母要改變自己“學習好則百好”的錯誤認識,孩子隻要學習好,無論什麼事情都順著他來,注重智力教育,忽視德育和心理教育,孩子就會產生過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獨尊的心態,處處都要別人遷就,常常提出一些無理要求。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輸入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確的,特別是第一次輸入信息的時候,不能出爾反爾、前後矛盾,尤其不能言行不一。如果父母不明白這點,而強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無視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用“爸爸媽媽不喜歡你”“不懂事”“不乖”“不聽話”等話來說服孩子,根本無法糾正孩子自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