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3依賴——別讓孩子變成“小跟班”
人隻有克服依賴性,經受住了環境的磨練和考驗,才能走向成功與輝煌。
——佚名
在生活中,有不少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很愛纏人,就像小拖鬥一樣,大人走到哪裏他們就跟到哪裏,寸步不離人。當大人急著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孩子死死抱著大人的腿不放,眼淚鼻涕一大把,一會兒看不到媽媽,就好像丟了心愛的東西一樣煩躁。
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聽話、順從,體貼,懂得孝順父母,殊不知這正是孩子依賴心理的表現。依賴性強的孩子缺乏主動性,認為自己不用動手,大人就會把一切都做好,因此,隻要跟著大人就行了。由於很少有機會做事,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不願意承擔任何的責任,遇到事情就直接求助於父母,把什麼問題都交給大人解決。毫無疑問,依賴心理對孩子成長的負麵影響是巨大的。
豆豆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有一次和同學們結束玩沙子的遊戲後,老師讓學生們到水龍頭前洗手,當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時,豆豆還蹲在水龍頭下邊一動不動。
原來豆豆在家裏,總有家長給他洗手,誰發現了他在等待,就馬上來幫忙。上學後也期待著有人給他這樣做,根本不想“自己也這樣去做”。
在家裏,豆豆自己用小勺吃飯,然而,父母為了節省時間,或怕孩子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便會把小勺從孩子手中拿走。類似的做法看起來確實省了不少事,然而這卻是造成孩子依賴行為的根源。
另外,褲子、毛衣、襪子、帽子等穿戴也要等著別人來幫忙。父母看到豆豆剛開始學習係鞋帶時,那艱難的樣子,隻是耐心地站了十分鍾,最後,終於忍不住還是幫他係上;每次,孩子一提到他和朋友吵架,父母馬上跳出來給他建議;有時孩子要自己走、自己跑、自己洗手絹,可是爸爸媽媽總怕孩子磕著碰著,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包辦。就這樣,孩子偶爾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也在父母的溫情和擔心中消散了。
有的父母會認為不管怎麼說,孩子畢竟還小,沒有經驗,他們確實需要依賴周圍的成人,太多的事情需要大人告訴他們怎麼做。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大人,聽大人的話,會變得乖巧、可愛,順從,不會跟自己頂著幹,不會和自己唱反調,在管理孩子方麵會省不少心。
的確,父母處理家務事效率高。當孩子還沒有注意到之前,他們已經注意到了;當孩子還沒能注意到之前,他們已搶先動手做完了。殊不知,這種過分、缺乏理智的愛對孩子的影響是致命的。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聽父母的,孩子自己就無法從錯誤和失敗的經曆中得到成長,這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判斷力和智力的發展,而且,孩子的這種依賴心理也很容易演化為冷漠、懶散。
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說:“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這些都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
當父母發現孩子一天天長大,漸漸產生嚐試自己做事情的欲望時,比如取玩具、穿衣服、洗臉等等,不要橫加幹涉。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意識到,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的“小可憐”。否則,孩子嚐試新事物的行為一旦遭到父母的幹涉,他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折感,最後隻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而這也意味著孩子們獨立的時間會被人為地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