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1任性——“我就是太陽!”
任性和偏見就是自己個人主觀的意見和意向,是一種自由,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之中。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任性是獨生子女經常出現的情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識範圍擴大,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尊心、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就會產生任性行為,表現為孩子在獨立完成某件事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方麵;或為了維護自尊心而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方麵;或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險行為方麵。
父母一般會把這些情況看成是任性的消極品質,而孩子自己卻並不以為然,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隨意的放任自己,毫無約束。
任性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孩子要挾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一種手段,它常常給為人父母者帶來很多的煩惱。但與成人相比,孩子的任性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家長應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製止。
呂萌正上幼兒園大班,今年5歲活潑好動,聰明又機靈。在家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寵著她,從不拒絕她的任何要求,她也很會討人喜歡。不過,呂萌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總愛無理取鬧,非常任性,有時候無緣無故的就大鬧不止;她還特別挑食,老師一不注意,她就把不愛吃的東西偷偷倒掉;她明知道應該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可還是去搶小朋友的玩具……在家裏,呂萌經常把爺爺當馬騎,如果爺爺說腰疼不答應,呂萌便放聲大哭,爺爺隻好趴在地上讓她騎。
有一次,呂萌和幼兒園裏的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過了一會兒,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師急忙跑過去,要抱她去看醫生。可她卻說:“我要讓媽媽帶我去,老師,你打電話把我媽媽叫來,快點,我就要疼死了。”老師隻好打電話叫來呂萌的媽媽。媽媽接到電話,當下就著急地跑來了。
小呂萌卻嗬嗬地笑著說:“我根本沒事,我是騙你們玩的,我就是有點想媽媽了。”見狀,媽媽和老師都感到十分無奈。
其實,孩子的任性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父母長輩的過分溺愛與妥協所造成的。隻要孩子一耍小脾氣,開始又哭又鬧,父母就為難了。答應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應,又心疼孩子,再加上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會在旁“規勸”。做父母的隻好敗下陣來,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教育原則,讓孩子如願以償,自我安慰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到了下一次。殊不知,父母的妥協隻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任性行為是殺手鐧,是達到目的的好手段。於是,下一次再有什麼要求時,孩子的哭鬧隻會更加嚴重,任性的程度隻會增加。
事實上,多數孩子隻是偶爾有點任性,真正習慣性任性的孩子還是少數。父母必須注意把孩子的任性同韌性區分開來。韌性是一種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表現為有主見、有追求、有毅力、有耐心、有獨立性和反抗精神。比如有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父母勸說其退學做工,但這孩子在幫助家長幹活的同時堅持上學讀書,還取得了好成績,這就是有韌性的表現。父母應當注意保護孩子的韌性,而幫助孩子改掉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