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十五分鍾身敗名裂(9)(2 / 3)

九·商業電台

如果沒有商業電台,沒有商業電台這個叫俞琤的角色的話——WO~她是個很厲害的SALESMAN哦!因為她講話很厲害——沒有琤錚,不會有鄭丹瑞;沒有鄭丹瑞,不會有林姍姍;沒有林姍姍、沒有鄭丹瑞、沒有俞琤,不會有軟硬天師這對活寶;沒有軟硬天師,不會有森美小儀這對活寶;沒有森美小儀,不會有現在的這對活寶,農夫。一代一代一代一代陪著香港少年長大的“口才了得”的模範就是這樣承傳下來。

最早的饒舌家是俞琤。你去聽聽俞琤在七十年代主持的節目,就是以快,以講話麻利著稱。讓大家覺得,“哇,話,可以講成這個樣子的哦……”DJ文化最早是在美國,俞琤是從美國電台引進了這個DJ文化,然後她培養了一批DJ。在八十年代當時非常流行一張叫《6PAIR半》的唱片,就是俞琤操刀,演唱人是電台的六對DJ,他們每人唱了一首歌。還有一個叫曾路得,她唱了一首歌叫《天各一方》,裏麵呢就有俞琤的朗誦,我建議大家去找來聽聽,叫《天各一方》,這首歌也是俞琤填的詞。這首歌裏麵體現了七十年代,大家比較單純的人的那種情懷。

我覺得俞琤,或商業電台,對香港的流行文化造成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它從俞琤的情懷,慢慢變成了幾十年這個電台的情懷。俞琤今天還是在商台的最高層,在商台,她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她讓很多流行歌曲,其實也是用類似的情懷,找到了一個所謂的香港的Canton Pop的模式。今天的Canton Pop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電台來幫它打歌的。

所以電台的意識形態和歌曲的意識形態,必須要結合。那些歌曲裏麵的那些人的那些自我形象,或者自我感覺,其實也就跟電台本身的那個推銷員,或是“潛藏挫敗感”的推銷員精神互相融合在了一起。

好,接近最後一個了。我們剛才講了電台電視,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媒體,就是《蘋果日報》。

十·《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掌握了剛才這九樣東西的總合。你要看女人怎麼浮誇嗎?它是第一份帶來了名媛版、舞會版的報紙,每天都給你看,其實你本來要去買80塊到120塊的外國時裝雜誌才能看得到的那些圖片,它現在三塊五塊六塊你就看得到了。它給了很多人一種“我跟LUXURY(奢華),緊密扣在一起的”話語權感覺。

它也可以通過對大家欲望的這種掌握,找到了一個跟香港人連結的點,就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是八卦的。國際新聞、本地新聞、社會新聞、法律新聞,通通可以從八卦這個角度放大,證明其實辦這個報紙的人非常了解這種小報文化。這種報紙最早在上海出現,日本也有同等,然後英國也非常的壯大。它了如指掌:大家的欲望就不過這樣嘛。你們沒有什麼欲望是我們掌握不到的,你們就是喜歡成名,喜歡漂亮,喜歡有權,喜歡錢,喜歡跑車,喜歡光鮮亮麗,喜歡看到別人比你失敗,喜歡看到你可以去掌握別人的所謂生跟死,就是這樣。當然你可以說,小報文化並不隻有香港才有,但是它在90年代,在香港重新找到了一個開枝散葉的氣候。

這十樣東西加起來,我覺得離不開三件事情。

第一就是,這些元素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絕大部分人都活得很不開心。因為如果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跟生活,而且都還活得不錯的話,我覺得也許就不會把時間跟精力放在這些事情上麵。

第二個事情,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活得不開心而需要我剛才講的這些東西?表麵上,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發展到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什麼人呢?當然不是德蘭修女咯,而是成功人士。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隻要我們能夠成為成功人士,我們很多欲望就會被達到。所以我們一天不成功,我們就覺得,自己好像有點“白活”。我自己的切身的感受,就是每天在看這些雜誌跟報章的時候,會讓你覺得壓力很大,因為你會問自己很多問題。其實,很少人在看電視劇、聽歌、翻報紙、翻雜誌的時候,他的腦筋不是同時在動的。你在看雜誌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影像都在跟你說話,它在跟你說的你也會回答,隻是沒有講出聲音。它會一直問:“你買了我沒有?你買了我沒有?你得到了我沒有?你UPGRADE了我沒有?沒有啊?真的沒有啊?你沒錢嗎?你旁邊的人買了沒有?他是不是也買了?那你現在怎麼去跟他交代呢?那你什麼時候會去買?你不覺得我好嗎?你覺得它比我好嗎?你為什麼會這樣覺得?”一直都在說話。所以,在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去解讀它的話,它是會把你逼瘋的。但是誰在反抗?啊?這個很有趣,對我來講就是為什麼那麼多東西它在跟我們說話,我們原來不知道它在跟我們說話。所以很多人以為,他隻要成功,他就可以擁有這些東西,那他就不會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