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不要“從一而終”
運動不要“從一而終”就是指不要每次都隻做相同的單一的運動。否則會使經常得到鍛煉的部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甚至會因超負荷而形成勞損。而與此種運動無關的部位卻得不到鍛煉或鍛煉不充分,使這些部位的血液循環、神經脈衝經常處於沉寂狀態,肌肉和骨骼失去活力。所以,鍛煉時切忌“從一而終”,而應該經常變換運動方式,如慢跑—段時間改成遊泳,遊泳一段時間改成打乒乓球等。
溫馨小貼士
長期隻做一種運動會增加運動損傷發生率。比如長期跳健美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長期打乒乓球可能會出現肩部、腕部的勞損等。
集中鍛煉,讓身體猝不及防
很多人因為平時工作忙,很少運動,所以每到周末時便利用雙休日進行集中式健身,以彌補鍛煉不足。其實集中運動無異於暴飲暴食。周末集中健身的人大多是一個星期前5天在辦公室裏坐著,基本沒有運動,身體實際上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周末突然集中鍛煉,反而打破了已經形成的生理和機體平衡,其後果比不運動更嚴重。
周末健身族可以選擇適宜的家庭運動項目,在茶餘飯後進行適度鍛煉。比如飯後散散步、打打球、做做操等。這樣,鍛煉才能真正獲得增強體能、增進健康的效果。另外,一些工作已經相當繁重的白領需要在健身前考慮一下強度問題,不要在非常勞累的情況下仍按照平時的強度進行鍛煉,以免健身不成反而危害健康,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溫馨小貼士
地上放一塊搓衣板,或一個舊塑料澡盆,再在盆裏鋪上一些小石子(鵝卵石),光腳在上麵慢速原地跑,天冷可穿軟底鞋或厚襪子。人的腳底有成千上萬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以卵石或洗衣板的凸出部位刺激雙腳底,有較好的健身效果。
運動後不宜吃酸性食物
運動後往往會消耗很多能量,所以常會使人感覺有饑餓感。於是喜歡選擇雞、鴨、魚、肉大吃一頓,想以此進補、恢複體力。然而,事實正好相反,有些人非但沒有收到消除疲勞的效果,反而加重了這種疲勞感。
這是因為大運動量後,身體會覺得很疲憊、酸痛,此時體內的酸性本來就大,如果繼續食用酸陛食物,比如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魚類、肉類、蛋類、海產類、糖類、花生等食物,就會增加血液酸化,減緩酸性代謝產物的分解,從而加重疲勞的程度。
其實,大量運動後應該食用堿性食物,比如豆類及豆製品,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蘋果等瓜果蔬菜、海菜類,牛奶及奶製品類等。這些物質在體內代謝後生成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麵變化,加快消除疲勞,保持身體活力和健康。
溫馨小貼士
青少年在運動後,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和糖類食物補充。另外有些運動素質的提高,比如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素質等,也需要酸性食物。對於這些人,運動後不是不能吃雞、鴨、魚、肉等酸性食物,而是要少吃酸性食物,多吃堿性食物。
運動前後補水要科學
我們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大量出汗,造成身體缺水,於是就會感到口渴難耐。有人因口渴喝起水來沒完,結果導致腹脹、胃痛等不適;也有人雖口渴難忍,卻不敢喝水,害怕身體不舒服,等到運動結束後30分鍾才喝水,結果導致身體脫水,危害健康。
那麼,在運動時應如何補水呢?
1.補水的時機要準確把握
一般隋況下,在運動前30分鍾左右補足水分最好。如果運動過程中口渴難忍,則可以少量補水。如果是進行超大強度的訓練,除訓練前補足水外,最好在訓練後再補水。
2.飲水的質量
盡量不喝各種飲料,諸如汽水之類;要喝白開水,或者綠豆湯,或含鹽1%的淡鹽水等,及時補充體內由於大量出汗而丟失的鈉。
3.忌服過冷的水
人的體溫正常情況下在37。左右,經過運動後,可上升到39。左右,如果飲用過冷的水,會強烈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平滑肌痙攣、血管突然收縮,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
4.飲水的量
運動中出汗多,需飲用的水量自然大,但不能一次喝足,要分次飲用。一次飲水量一般不應超過200毫升,兩次飲水至少間隔15分鍾。另外飲水速度要慢,不可過猛。
溫馨小貼士
專家認為,如果在運動前喝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增強運動的耐力,還有助於減輕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