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趙梅卿車馬盈門(外一篇)(1 / 1)

《趙梅卿車馬盈門》

文人墨客的筆下,總蘊含著不凡的力量,能讓平凡之地聲名鵲起,讓文字間流淌著不凡的氣息。王惕甫是一位才情橫溢的詩人,喜歡以詩寄情,曾經作詩吟詠雪山,詩曰:

白璧千雙珠作闕,金釵十二玉為裙。

人間多少繁華夢,比到梅花總不如。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大雪山猶如千雙白璧砌成了宮闕,金釵十二環繞玉裙邊。世間萬般繁華綺夢,皆難及梅花高潔之萬一。”這詩句,不僅描繪了世間難尋之美,更寓意著一種超脫塵俗、獨領風騷的品格。

道光年間,蘇州城閶門一帶,繁華似錦,人煙阜盛。在這繁華之中,有一位名叫趙梅卿的女子,本是煙花之地中一位默默無聞的佳人,未曾有過多少人知曉她的芳名。然而,命運的轉折往往就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

一日,來自吳江的才子趙蓉裳,偶然間踏入了閶門,於眾多紅粉之中,一眼便被趙梅卿那獨有的氣質所吸引。她雖身處風塵,卻自有一股不染塵埃的清麗,宛如寒冬中傲然綻放的梅花,清冷而高潔。趙蓉裳心中讚歎不已,當即揮毫潑墨,將先前所吟之詩題於梅卿所持之扇上,既是對她美貌與氣質的讚美,也是對她內在品格的認可。

這一舉動,仿佛是春風拂過冰封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不久之後,趙梅卿的名字便如同春風中的柳絮,迅速在蘇州城內外傳開。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慕名而來,隻為一睹這位被趙蓉裳以詩相贈的女子真容。一時間,趙梅卿的門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她仿佛一夜之間從默默無聞的角落躍上了繁華的舞台中央。

這段佳話,不僅見證了趙梅卿命運的轉變,更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對於美的追求與向往,

《鳳雲為應敏齋所眷》

應寶時字敏齋,浙江永康人,是道光二十四年的舉人。他年輕的時候是位性情中人,於紅塵中偶遇一絕色佳人,名曰鳳雲。鳳雲之美,猶如春日裏初綻的桃花,嬌豔而不失清雅,引得寶時心生愛慕,不惜一切代價以求佳人一笑。時值秋風蕭瑟,寶時身為遊曆四方的文人墨客,囊中羞澀,卻為博鳳雲青睞,毅然決然地典當了身上最值錢的皮裘,賣掉了心愛的坐騎,隻願能換得與鳳雲共度良宵,此等深情厚意,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

然而,世事無常,人生如戲。不久之後,寶時因緣際會,仕途順暢,手握重權,成為了鎮守一方、掌管印信的官員。正當他春風得意,欲與鳳雲再續前緣之時,卻驚覺佳人已如黃鶴一去不複返,杳無音訊。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寶時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惆悵與失落。

有感於斯,時人特撰一聯相贈鳳雲,以寄相思與感慨:“桐鳳綠幺花十八,梨雲紅亞月初三。”上聯“桐鳳綠幺花十八”,以桐樹上綠羽的鳳凰與春日裏盛開的繁花相映成趣,暗喻鳳雲之美,如同春日裏最絢爛的花朵,十八年華,正值青春;下聯“梨雲紅亞月初三”,則借梨花之白與初升紅月之景,描繪出一種朦朧而略帶哀愁的美,恰似鳳雲離去後,留給寶時的那份難以言說的思念與遺憾。

此聯一出,不僅道盡了寶時對鳳雲的深深眷戀,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文人墨客對於愛情的執著與無奈。在權力的誘惑與愛情的抉擇之間,鳳雲的消失,成為了寶時心中永遠的痛,而這段故事,也如同那幅淡雅的水墨畫,被曆史的長河輕輕卷起,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與感歎。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