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修竹慕李傑》
清朝嘉慶年間,貴州地區有一位才子名叫李傑,他不僅詩文出眾,筆下丹青更是栩栩如生,名動一方。時值朝廷用人之際,李傑以知州之職,被調派至彩雲之南的滇地候任。某年,朝廷下達公文,命他押送一批珍貴的銅料入京,以資國用。李傑領命之後,便踏上了東行的水路,溯江而下,沿途風光旖旎,卻也難掩他心中的匆匆之意。
一日,船隊行至姑蘇城外,這座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古城,以其獨有的溫婉與雅致,悄然吸引了李傑的目光。他決意紆道遊覽一番,不料,這一遊,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段奇緣。
在姑蘇的繁華街巷中,李傑偶遇了名妓姚修竹。姚修竹,人如其名,身姿修長,氣質如竹,清雅脫俗,不似凡塵女子。她不僅色藝雙絕,更有一顆向往自由與真愛的心。李傑一見傾心,兩人相談甚歡,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理想,彼此間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李傑深知姚修竹身處風塵,心中不免生出憐惜之情。他毅然決定,不惜千金,為姚修竹贖身,讓她脫離苦海,重獲自由。然而,王命難違,李傑還需繼續北上完成運送銅料的重任,隻得與姚修竹暫時分別。
臨別之際,李傑從腰間解下兩塊溫潤如玉的雙玉佩,輕輕放在姚修竹手中,作為定情之物。他深情地對姚修竹說:“修竹,我因公務在身,不得不先行離開。這兩塊玉佩,權當我對你的承諾。待我一年後改官吳中,定當親自前來迎娶你,讓你成為我李家的女主人。”
姚修竹望著李傑真摯的眼神,淚眼婆娑,卻也堅定地點了點頭。自那日起,她便獨居於一座幽靜的小樓之中,閉門謝客,一心一意等待著李傑的歸來。而那兩塊雙玉佩,則成了她心中最溫暖的牽掛,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總會拿出來細細端詳,仿佛李傑就在身邊一般。
再說姚修竹,自打遇見了李傑,她的世界便不再平凡。她擅長吟唱古曲,其聲如泉水叮咚,清脆悅耳,然而平日裏,對於那些富家子弟、貴胄公子,她總是保持著一份淡淡的疏離,鮮少有人能真正入得了她的眼。唯有李傑,以他的才情與氣度,讓修竹一見傾心,仿佛故人重逢,心靈相通。
然而,隨著李傑的離開,修竹的心也漸漸沉入了穀底。她開始閉門不出,拒絕一切外界的紛擾,獨自承受著思念與失落交織的痛苦。日複一日,這份痛苦逐漸侵蝕著她的身體,最終使她病倒,臥床不起。
在病榻之上,修竹的容顏雖已憔悴,但她的眼神依然明亮,透著一股不屈與期待。她緊緊握著母親的手,淚眼婆娑,斷斷續續地訴說著自己的心願:“母親,女兒心中所思所慕,唯有李郎一人。我之所以如此傾心於他,不僅因他自身才情出眾,更因他有一位奇女子般的妹妹。聽說李父曾官居提督,其妹身姿挺拔,英勇不凡,年僅十四便能隨父征戰,立下赫赫戰功。由此可知,李郎必是出自不凡之家,必是奇男子也。女兒此生能遇李郎,實乃三生有幸,即便因此病入膏肓,亦無悔矣。隻願我死後,能以李郎所贈之雙玉佩為伴,葬於寺中,靜待李郎歸來。或許,有那麼一天,他能來到我的墳前,憑棺一慟,讓這世間知道,天下不僅有奇人,亦有如我這般癡情之人。”
言罷,修竹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仿佛看到了李傑的身影正緩緩向她走來。然而,那光芒轉瞬即逝,她的眼神逐漸黯淡,最終閉上了眼睛,帶著無盡的遺憾與期盼,離開了這個世界。
修竹的母親聞言,心如刀絞,淚水止不住地流淌。她深知女兒的心願,便按照修竹的遺願,將她的遺體安葬於城中的一座古寺之中,雙玉佩置於其身旁,期待著奇跡的發生——期待著李傑能夠得知此事,前來憑吊,讓修竹在九泉之下也能得到一絲慰藉。
而此時的李傑,正遠在滇地忙碌於公務,對修竹的病情與離世一無所知。命運的安排,讓這對有情人天各一方,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歎息的佳話。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