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廣州有揚幫妓(1 / 1)

《廣州有揚幫妓》

在清朝嘉慶年間,阮元字伯元清朝中期官員、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 。死後獲賜諡號“文達”。他在世期間任總督之職,初抵兩廣之地,乘舟沿省河緩緩前行,最終停泊於一艘裝飾考究的船隻旁。這艘船,隸屬於當地聞名的“揚幫”。所謂揚幫,乃因船上居住的多為流落至此的煙花女子,且多為揚州籍貫,故而得名。阮文達公初來乍到,對此並不知情。

時值黃昏,夕陽餘暉灑落河麵,四周突然響起悠揚的絲竹之聲,抬眼望去,隻見青布簾幕低垂,白色船舫錯落有致,其間燈火通明,璀璨奪目,景象之奇異,令阮文達公頗為詫異。他轉頭詢問身旁侍立的隨從官員:“此為何地?竟有如此景象?”

隨行的知縣某,未及細思,便脫口而出:“此乃揚幫所在。”阮文達公聞言,又問道:“此名何由而得?”知縣某隨口解釋道:“此間居住之人,多為揚州籍貫,而揚州人素以煙花女子聞名,故有此稱。”言罷,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竟忘了眼前的總督大人正是揚州籍的士紳,一時之間,臉色大變。

阮文達公聞言,輕輕撚須,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緩緩問道:“如此說來,莫非所有揚州至此之人,皆被視作煙花女子不成?”此言一出,知縣某恍然大悟,自己竟是口無遮攔,觸犯了上司的忌諱,頓時嚇得麵如土色,連忙摘下官帽,叩首請罪,隨後匆匆退出船艙。

次日清晨,知縣某便收拾行囊,襆被而去,心中滿是懊悔與不安。此事在兩廣官場傳為笑談,也讓後人銘記,為官者需謹慎言行,尤其是在麵對同鄉前輩時,更應尊重與體諒,避免因一時失言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蔣伯生日為平康遊》

在嘉慶年間,山東地界有位知縣名叫蔣因培,字伯生,原籍江蘇,乃是一介舉人出身,他精通詩詞格律,自幼便背負著文才橫溢之名,在齊魯之地為官,卻常常沉醉於風雅之事,時常穿梭於文人雅士與市井平康之間。

時值盛夏,酷熱難當,蔣因培卻別有一番情趣。他手持鮮花,輕挽發髻,泛舟於碧波蕩漾的大明湖上,一派風流倜儻之姿。湖畔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他悠然自得,仿佛與世隔絕。某日,正值遊興正濃之時,忽遇上官巡視至此,周遭人等皆紛紛避讓,唯蔣因培從容不迫,僅微微躬身,口中輕聲應諾,以示敬意,其舉止間既不失禮節,又盡顯不羈之才情。

然而,這般逍遙自在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不久之後,蔣因培因遭同僚錢中丞臻的彈劾,被指有失官體,最終落得個罷官遣戍的下場。消息傳回江南,吳中一帶的士大夫們無不扼腕歎息,他們深知蔣因培之才情橫溢,更憐其遭遇不公,於是紛紛伸出援手,為其奔走呼號,力薦其才。

世事如棋局局新,未及一年光景,蔣因培憑借其深厚的學識與廣泛的人緣,終得朝廷赦免,官複原職。重返官場,他非但沒有絲毫懈怠,反而更加勤勉謹慎,致力於地方治理,深得民心。世人皆道,蔣因培之故事,實乃一曲文人才子曆經波折,終成大器的佳話。而那段大明湖畔,插花擁髻、放舟吟詩的浪漫往事,也成為了後人口中傳唱的佳話,流傳至今。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