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石姑小娜為陳雲所眷(外一篇)(1 / 1)

《石姑小娜為陳雲所眷》

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女子,人稱石姑,亦喚作十姑。她肌膚白皙若上等羊脂玉,眉眼間含情脈脈,自有一番不可言喻的風韻。她曾不幸嫁給一個粗獷漢子,命運弄人,四年光景轉瞬即逝,留下她孤身一人,無所依靠。於是,石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歸途,重返程江之畔,重拾起往日的生計,那份堅韌與勇氣,在那個時代裏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在風月場中,眾姐妹或是冷嘲熱諷,或是冷眼旁觀,唯有小娜,這位同樣膚白如雪、姿色更勝一籌的女子,以她那柔和的笑容與溫暖的心,與石姑結下了不解之緣。小娜不僅容貌上與石姑相媲美,更添了幾分溫婉與柔情,仿佛春日裏最為細膩的微風,輕輕拂過心田。

乾隆年間,毗陵才子陳雲旅因事旅居梅州,每當月上柳梢頭,他便邀請石姑與小娜二人,共赴一場月光下的茶會。三人圍爐而坐,烹煮著功夫茶,茶香嫋嫋中,他們細品清茶,淺酌低語,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理,直至東方既白,仍意猶未盡,卻從未有過逾越之舉。外人對此頗為不解,紛紛猜測議論,而陳雲旅隻是淡然一笑,答道:“世間之美,恰如枝頭名花,迎風搖曳,沾露生輝,其神韻飄然若仙。若強行折下把玩,則花之生氣盡失,何談意趣之美?”

時光荏苒,當陳雲旅完成使命,解纜離港,重返故裏之時,石姑與小娜站在江邊,望著南去的船隻,淚水簌簌而下,那份不舍與依戀,甚至超越了她們對陳雲旅的淡淡情愫。在這一刻,她們之間的情誼,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朋友,成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一篇 《周公子為妓所紿》

清朝雲和縣,有一個叫周季堂的人,他初入仕途,不過一介未入流的小吏,被分派至楚北之地。時值畢秋帆製府領兵征討猖獗的教匪,周季堂隨軍出征,以其過人的才智與膽識,在平定匪患中立下赫赫戰功,由此得到畢大人的賞識,一路擢升至按察使的高位,聲名顯赫,一時無兩。

周季堂的長子,自幼便承襲了父親的才情與風度,年紀輕輕便已通過鄉試,成為舉人。懷揣著更進一步的夢想,他踏上了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征途。行至漢口,需渡江北上,他選擇搭乘船隻,而後換乘馬車,繼續他的旅程。

然而,在這繁華的漢口城中,卻有人對這位年輕公子心生嫉妒,暗中設下了一場“溫柔陷阱”。此人深知公子性情風流,便引他步入煙花之地,安排了一位絕色佳人相伴。這位佳人,不僅姿色出眾,更擅長以媚態惑人,她用盡渾身解數,隻為博取公子一笑。

幾番雲雨之後,佳人手持一柄精致團扇,笑靨如花,請求公子題詩留念,並希望能在扇麵上署下“贈予姬人某某”的字樣。公子見狀,心中雖有幾分猶豫,但終究抵不過佳人的柔情蜜意,加之自己本就性情豪放,便欣然應允,揮毫潑墨,留下了一段風流佳話。

數日之後,當公子帶著這份難以言說的記憶,依依不舍地離開漢口,繼續他的科舉之路時,他或許未曾料到,這段短暫的邂逅,將會成為他人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經曆,也讓他在未來的日子裏,每當回想起這段時光,都會不由自主地嘴角上揚,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第二年春日,公子科舉落第,心中雖有不甘,卻也隻得暫留京城,以待來年再戰。時至九月初,秋風送爽,季堂大人依例前往製府府邸賀喜,一番寒暄祝賀之後,他步出府邸,正欲登車回府,忽見道旁跪著一位老嫗,年約五十,手持狀紙,神色淒楚。老嫗身後,跟著一位年輕婦人,青紗遮麵,懷中抱著個啼哭不止的嬰兒,顯得格外無助。

季堂大人初以為又是尋常百姓鳴冤叫屈,便隨意數了數狀紙,命隨從將這一家三口帶往府衙。待他坐上馬車,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落在那老嫗與婦人身上,心中生出幾分疑惑。及至府衙,細細審問之下,才知那年輕婦人竟是公子昔日相好的風塵女子,如今攜子而來,竟是認親來了。

季堂大人聞言,頓時怒火中燒,心想這公子哥兒怎地如此荒唐,竟在外頭留下這等風流債。他即刻下令,將此事交予漢陽府衙,嚴加審問。

不久,風塵女子從袖中取出一把舊扇,扇麵上字跡清晰可辨,正是公子親筆所書,情意綿綿,無疑成了鐵證如山。然而,這背後卻藏著更深的陰謀。原來,那孩子並非風塵女子親生,而是有人因嫉恨季堂大人,特意買通了她,演了這麼一出戲。

漢陽知府本就對季堂大人有所不滿,這下更是直接上報給了上峰秋帆大人。秋帆大人與季堂大人交情匪淺,深知其為人,便暗中囑咐定要妥善處理此事,莫讓忠良蒙冤。最終,季堂大人不得不忍痛割愛,以三千金作為補償,留下了那無辜的孩子,而真相也隨之被暫時掩埋。

此事雖暫時平息,卻在季堂大人的仕途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汙點。不久後,一封彈劾季堂大人的奏章悄然送達京城,其中便提及了這段風流韻事。季堂大人不得不四處奔走,費盡周折,才勉強保住了公子的功名不受牽連,而他自己也因此事身心俱疲,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