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才評廣潮船妓》
袁枚是清代文壇的知名人物,他主要以詩才橫溢、性情中人著稱。不僅詩文傳世,更是個熱愛生活、喜好遊曆的雅士。他久聞廣州之地,珠娘之美,如畫卷中走出的仙子,令人心馳神往。歲月悠悠,袁枚已時值晚年,恰逢胞弟香亭赴任端州知府,袁子才便以耄耋之年,懷著一顆不老的心,踏上了前往廣州的旅程。
抵達廣州後,親朋故舊爭相宴請,盛情難卻間,袁枚被邀至花船之上,本以為能一睹佳人傾城之姿,卻不料所見女子,皆非心中所念。失望之餘,他半開玩笑地吟出:“青唇吹火拖鞋出,難近都如鬼手馨”,言辭間不乏幽默,卻也透露出對現實與期待之間落差的感慨。
然而,世事往往峰回路轉。不久,袁枚又聽聞潮州綠蓬船中,女子風貌別具一格,遠勝他處,初時他還半信半疑。直至某日,偶得昆陵太守李寧圃所著《程江竹枝詞》,那字裏行間描繪的景致與風情,讓他再次心生動容。
李寧圃的《竹枝詞》如此寫道:
“程江幾曲接韓江,水膩風微蕩小艭。
為恐晨曦驚曉夢,四圍黃篾悄無窗。”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程江蜿蜒曲折,最終與韓江相接,水麵細膩如綢,微風輕輕吹拂,小舟悠然蕩漾其上。生怕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會驚擾了夢中的溫柔與寧靜,於是四周用黃篾(一種黃色的竹製品,可能指船篷或窗簾)輕輕遮蔽,悄無聲息,連窗戶的影子也尋不見,隻為守護這一份寧靜與美好。
又雲:“江上瀟瀟暮雨時,家家蓬底理哀絲。怪他楚調兼潮調,半唱消魂妙絕詞。”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江麵上,傍晚時分細雨綿綿不絕,家家戶戶的綠蓬船底,傳來陣陣悠揚的琴聲,似乎在梳理著哀婉的思緒。這曲調中奇妙地融合了楚地的哀愁與潮州的韻味,讓人不禁沉醉,半是吟唱半是低吟,每一句都是動人心魄、精妙絕倫的佳句。
讀罷此詩,袁枚心中湧起無限向往。他仿佛看到了那江麵上輕紗般的雨霧,聽到了從綠蓬深處傳來的悠悠琴聲,更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地域與文化界限,直擊心靈深處的美麗與哀愁。這份向往,不僅是對潮州女子美貌的傾慕,更是對那份獨特文化氛圍與生活態度的深深吸引。於是,袁枚提筆續夢,將自己的思緒與李寧圃的詩句相融合,一篇篇新的篇章,在他筆下緩緩流淌,為後世留下了更多關於美的想象與追求。
外一篇 《琳娘風韻天然》
乾隆年間,潮州古城內,有位名叫琳娘的女子,是城中一家不起眼茶樓的歌妓。她不同於其他女子那般熱衷於華服美妝,琳娘總是身著樸素的衣裳,頭發隨意挽起,不加雕飾,卻自有一股清新脫俗的氣質。她的房間一塵不染,每日裏,她都會親手擦拭桌椅,清除每一個角落的塵埃,這份對清潔的執著,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盡管城中達官貴人和富商巨賈紛紛慕名而來,帶著金銀財寶,希望能一睹琳娘芳容,她卻總是淡然拒絕,不為金錢所動。程介夫是一位常來茶樓品茗的文人,他用自己的才華與真誠打動了琳娘的心。兩人常在月下吟詩對弈,情誼漸深。介夫曾贈詩琳娘:“歲月匆匆染白發,幸得琳娘笑如春”,表達了對琳娘深深的欣賞與愛慕。
然而,好景不長,程介夫因家族生意需要遠赴他鄉,兩人被迫分離。臨別之際,琳娘淚眼婆娑,介夫承諾定會早日歸來。但時光荏苒,轉眼一年過去,琳娘卻始終未等到介夫的消息。她每日裏除了打理茶樓,便是坐在窗前,望著遠方的道路,期待著介夫的身影。
一日,同鄉好友王百川來到茶樓探望琳娘,見她麵容憔悴,眼中含淚,詢問之下才知,原來琳娘昨夜夢見介夫身處險境,醒來後心中便充滿了不安。百川雖盡力安慰,但琳娘心中的憂慮卻難以消除。
不久後,一封書信打破了平靜,信中傳來了介夫病重不治的消息。琳娘聞言,如遭雷擊,淚水奪眶而出。她不敢相信那個才華橫溢、溫柔體貼的介夫就這樣離她而去。琳娘在茶樓內設下靈堂,每日焚香祭拜,痛哭不止,她的悲傷感染了每一個到訪的客人。
人們被琳娘對介夫的深情所感動,紛紛傳頌著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琳娘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真愛無價,即便生死相隔,也無法磨滅她心中的那份執著與堅守。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