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姐為袁子才所眷》
楊笠湖原名楊潮觀,字宏度,號笠湖,是常州無錫人。在雍正年間,他以十四歲的年齡成為蘇州布政使西林鄂文端公爾泰招攬的四方賢才之一。楊笠湖在乾隆元年成為舉人,並曾擔任晉豫滇南三省的官員。楊笠湖做為文人,對“名妓”二字心懷避忌,這份微妙的情感,倒讓袁子才引為同調,特意修書一封,以他那溫文爾雅的筆觸寬慰道:“世間既有娼妓,便如天地間不可或缺僧道一般。我雖不沉迷於佛道之說,但對僧道本身,卻也並無惡感。”時值袁子才六十大壽,恰在吳門(今蘇州)小住,他效仿明代文人康對山自壽的雅趣,廣邀名妓百人,共譜一曲百年歡歌。然而,袁公深知,其中不乏庸脂俗粉,難以入眼,加之煙花之地習氣深重,便如那些流俗僧侶、低劣道士,實難與之並肩而論。
在這百媚千紅之中,有一位金三姐,她眼波流轉間帶著溫婉笑意,氣質超群,於庸常之中顯得格外出眾,自然贏得了袁子才的青睞。次年春回大地,袁子才再訪蘇州,驚喜地發現金三姐依舊安好,於是二人相約共赴鄧尉山探梅,同遊之間,春色滿園,更添幾分豔色。
然而,好景不長,金三姐不幸卷入一樁官府糾紛,深陷囹圄。見此情景,袁子才心生憐憫,不惜動用私誼,懇請蘇州知府出麵斡旋,希望能為金三姐減輕些許負擔。這一番舉動,不僅展現了他對世態炎涼的深刻理解,更流露出文人墨客骨子裏那份對弱者的同情與庇護。
如此,一段交織著風月與情義的古代佳話。
《蕊仙為袁子才所眷》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有一天。袁子才悠然自得地徜徉於蘇州城,與幾位摯友泛舟橫塘之上。夜色漸濃,船兒緩緩停泊,恰與一艘裝飾雅致的小舟相鄰,舟中坐著一位名叫蕊仙的船妓。蕊仙之美,非同凡響,她自恃才情與美貌,即便與袁子才一行近在咫尺,也隻是隔窗輕語,不願輕易踏入他船侍酒。賓客中有人欲以重金相贈,作為纏頭之資,蕊仙卻淡然拒絕,其高潔之姿,令人欽佩。
袁子才聽聞蕊仙通曉文墨,心中一動,遂戲謔地提筆揮毫,賦詩一首贈予佳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蕊仙竟手持團扇,款步而來,請求袁子才於扇麵題字。子才笑言:“老夫吟詩作文,若能得美人親侍磨墨,實乃人生一大樂事。”蕊仙聞言,嫣然一笑,溫婉地步入船艙,那一刻,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詩意與柔情。
席間,一賓客打趣道:“世人皆道酒為色之媒,未曾想,袁公竟能以詩為媒,巧妙引逗佳人,真是別有一番風味。隻是夜深人靜,如此逗引人家女子,恐有違禮法,袁公何以如此肆無忌憚?”此言一出,引得眾人哄笑。袁子才放聲大笑,回應道:“詩詞歌賦,乃心靈之交流,非關風月。今夜之景,此情此景,不過是一時雅興,何來作奸犯科之說?且讓我們在這良辰美景中,盡享文墨之樂吧。”
蕊仙聽罷,臉頰微紅,笑容更加明媚動人,仿佛也被這份超脫世俗的情趣所感染。月光如水,灑滿船艙,一時間,橫塘之上,不僅流淌著清澈的河水,更洋溢著文化的馨香與情感的交融,成就了一段流傳後世的佳話。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