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為袁子才所眷》
在乾隆末年,秦淮河畔,有一位名叫朱大的蘇州女子,她不僅是風月場上的佳人,更是一位傳奇女子。朱大身姿纖細,弱柳扶風,客人們戲謔地稱她為“朱骨仙子”,意指她輕盈得仿佛踏著空氣行走,連塵埃都未曾留下痕跡。她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神秘的光芒,舉止間流露出不凡的風度與高雅,令人一見難忘。
袁枚,字子才,他是一位才情橫溢的文人墨客,與朱大交情頗深。他曾在詩詞中寄情於這秦淮河畔的佳人,以筆為媒,掃盡眉間憂愁,二人常於燈火闌珊、綠酒盈樽之間,談笑風生,蒼髯對紅粉,成就了一段段佳話。
朱大膝下有一女,喚作大有,年方十歲,聰慧異常。朱大本想將她培養成繼承自己衣缽的歌女,卻不料這小姑娘對絲竹之聲並無興趣,任憑如何教誨,她始終不肯開口歌唱。相反,她時常表達心願,渴望回歸故裏,以織布為生,去過那種平凡而踏實的日子。
此事傳開,引得眾人紛紛感歎:“此乃大智慧之女也,當順應其心,成全其誌。”在那個追求功名利祿、風花雪月的年代,大有的選擇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她以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堅定,選擇了自己認為最真實、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於是,朱大雖心有不舍,卻也滿心欣慰地送別了女兒,讓她踏上了歸鄉的路途。
從此,秦淮河畔少了一位未來的歌姬,而鄉間卻多了一位勤勞善良的織女,她的故事也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了一段關於選擇與堅持的美好佳話。
《馬如蘭為袁子才所眷》
清朝乾隆末年,馬如蘭這個名字在風月場中並沒有什麼名氣,如同初綻卻未被春風捕捉的花蕾。直至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袁枚袁子的出現,改變了馬如蘭的命運。他慧眼識珠,為這位少女賜名“如蘭”,正如他詩中所述:“如蘭二字付卿卿,願君芬芳滿人間。”這一命名,不僅賦予了馬如蘭新的生命,也預示著她即將綻放的璀璨。
臨別之際,袁子才與馬如蘭定下了一個溫馨的約定:待他重返吳門之時,定要在此地逗留兩月,共賞風月,細品人生。這份承諾,如同春日裏的一縷暖陽,溫暖了馬如蘭的心房,也讓她對未來充滿了期許。
旅途中,袁子才行至梁溪,恰逢嵇公子集虛的雅集。集虛公子,名滿江南,尤善品鑒天下之美。袁子才在宴席上,對馬如蘭讚不絕口,言及往昔品評群芳,皆能恰如其分,唯獨麵對馬如蘭,卻感到任何言語都顯得蒼白無力,無法盡述其美。
嵇公子聞言,微微一笑,早已看出其中的玄妙,他悠悠說道:“莫非這便是那‘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至高境界?”此言一出,滿座皆驚,袁子才更是拍案叫絕,兩人相視而笑,心中那份對美的共鳴與欣賞,在這一刻達到了極致。
於是,一場關於美的討論,在梁溪的雅集上悄然展開,而馬如蘭的名字,也隨著這段佳話,逐漸在江南的每一個角落傳揚開來。她的美,不再隻是容貌的出眾,更是那份超凡脫俗、令人無法言喻的氣質與風韻,成為了人們口中傳唱的佳話。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