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董三天然韶令(外一篇)(1 / 1)

《董三天然韶令》

乾隆末年,在煙雨朦朧的秦淮河畔,有位佳人,名曰趙姿,字喚小如,在江南的水土孕育下,趙姿生的絕代風華明豔動人。她常對人輕歎,提及一位舊友董三。董三來自蘇州,同樣也是在秦淮岸邊以色藝棲身的奇女子。

董三,其名雖無驚世駭俗之響,但其人卻如同未被雕琢的璞玉,自然流露出一股超凡脫俗的韻味。她的肌膚或許不夠白皙如雪,卻自有一番天然去雕飾的美,即便是隨意裝扮,蓬頭垢麵之間,也難掩其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風采。世人戲稱她為“墨牡丹”,言其美中帶有一絲不羈與深邃,恰似墨色中綻放的牡丹,獨特而引人遐想。

然而,天妒紅顏,董三命途多舛,所遇非人,情路坎坷,猶如一葉扁舟,在生活的風浪中漂泊不定,沉淪於無盡的孽海之中。她憑借才情與美貌換來的纏頭之資,本該是安身立命之本,卻不料盡數落入了賭桌之上,化作了償還賭債的銀兩。這般境遇,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憫,隻見她眉宇間常掛著一抹化不開的愁緒,仿佛是那世間萬般苦難,都凝聚在了這淡淡的恨色之中。

趙姿講述時,語調平和卻帶著幾分沉重,仿佛是在替董三訴說著那段被時光塵封的故事。在乾隆末年那個繁華與哀愁並存的秦淮河畔,董三的故事如同一曲未了的悲歌,讓人唏噓不已。而今,我們透過趙姿的轉述,得以窺見那段曆史的一角,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慨。

《許壽子如閨秀》

乾隆末年,秦淮河畔,有一位名叫許壽子的女子,她是地道的本地人,雖身為風塵中人,卻自有一番不凡風韻,年歲已過雙十,舉止間流露出的溫婉與雅致,宛若深閨中的大家閨秀。張某,一位以筆墨為生、尚未成家立業的文人,與壽子交情甚篤,多年來,他將自己微薄的收入悉數贈予壽子,這份情誼,年複一年,未曾間斷。

然而,世事無常,張某因長期漂泊在外,囊中日漸羞澀,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壽子得知後,非但沒有嫌棄,反而主動伸出援手,將他接至身邊,一年到頭,無論是日常開銷還是衣物鞋履,皆由她細心打點,無微不至。更甚者,她還四處奔走,為張某謀求了一份在某縣做幕僚的美差,待遇優渥,生活總算有了著落。

臨別之際,壽子設宴餞行,兩人相對而坐,眼中滿是不舍。酒過三巡,氣氛漸濃,壽子突然提高了聲音,言辭懇切而決絕:“咱們這煙花之地,雖有情義,但說到底,還是離不開一個‘錢’字。你沉溺於此,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恍若夢境泡影。如今你已年近而立,怎能再如此荒廢下去?從今往後,望你遠離這聲色犬馬之地,早日覓得良緣,成家立業。我雖不能伴你終老,也不願再見你重蹈覆轍。此地,你無需再回,也請將我忘卻,各自安好。”言罷,她不禁哽咽,淚眼婆娑。

張某聞言,心中大受觸動,當即立下決心,揮鞭而去,踏上了新的征程。轉眼間,三年光陰匆匆而過,張某在縣衙勤勉工作,積蓄漸豐,不僅娶妻生子,過上了安穩的日子,更未辜負壽子離別時的殷殷囑托,實現了人生的蛻變。這段故事,在秦淮河畔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一段佳話,講述著關於救贖、成長與放手的深刻寓意。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