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嘉之妓》
清末時候的潮州嘉應,曲部之中半壁江山皆由蜑戶女郎撐起,她們大多由麥、濮、蘇、吳、何、顧、曾,七姓交織,宛如水中浮萍,以舟為廬,以河為巷,世代相襲,互為伴侶,卻在世人眼中,輕如塵埃,賤如草芥。
這些蜑戶男兒,一身力氣皆傾注於篷篙之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僅在清溪與潮陽之間那五百裏的水道上來回穿梭,以載運貨物為生,風浪中討生活,汗水與河水交織成他們獨有的堅韌。
若家中有女降生,其命運便如浮萍般難以自主。父母會根據女兒的容貌,或憐愛地留在身邊,如同珍寶般撫養;或狠心地將她賣予鄰舟,換取些許生活的慰藉。但無論身在何處,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總能讓父母兄弟跨越重重水波,時常探望,給予一絲溫暖。
歲月流轉,這些蜑戶女孩漸漸長大,眉眼間初露風情,她們開始學著畫眉敷粉,手持管樂,輕撥琴弦,那曲調中既有對生活的無奈,也有對未來的憧憬。這一切,皆是習俗使然,仿佛她們生來便注定了要走上這條以歌為生的道路,成為那不為人知的“水上之花”。
而談及情愛,這些蜑戶女郎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她們寄情於書信,卻非尋常紙張所能承載。她們會將情愫藏於燈草之中,那細長的燈草,在潮人眼中,被賦予了“同心結”的美好寓意,被喚作“菩薩花”。每當夜深人靜,月光灑滿江麵,她們便悄悄地將這承載著愛意與思念的“菩薩花”送出,期待著彼岸能有人讀懂這份跨越水波的深情。
宣統末年,潮州古城,夜色如織,燈火闌珊處,隱藏著一段段南詞歌妓的浮生若夢。這些佳人,多是從江西、汀州遠道而來,帶著江南水鄉的溫婉與閩地山巒的堅韌,她們的到來,為這座古城平添了幾分不一樣的風情。
在潮州的街巷深處,一扇扇古樸的木門上,掛著精致的木牌,上麵用楷書寫著“某某堂”三個大字,簡潔而又不失雅致,這便是她們在此安身立命的小天地。門內,是她們用歌聲編織的夢幻世界;門外,則是世俗的喧囂與繁華。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客人們便紛紛踏足這片溫柔的土地。進門之前,規矩早已心照不宣——一枚銀光閃閃的銀幣,是天官費,是對她們技藝的初步認可與尊重。而若要享受更為細膩的服務,唱曲與侑酒,則各需再加兩枚銀幣。這看似簡單的交易,實則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愫,是客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是歌妓們對生活的無奈與堅守。
汕頭,這座與潮州一衣帶水的城市,亦不例外。那裏的南詞歌妓,同樣以這樣的方式,在燈火闌珊中綻放著她們的光彩。她們的歌聲,如同穿越時空的旋律,既有著江南的溫婉纏綿,又融入了潮汕的剛勁有力,讓人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在這樣的夜晚,客人們與歌妓們之間,往往會發生許多動人的故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浪漫邂逅,有的是英雄末路的悲涼慰藉,更有的是平凡人生中的溫馨陪伴。這些故事,如同南詞中的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與情感的波瀾。
劉震雲式的語言風格,讓這段古代故事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人性。在這裏,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質樸的敘述;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真實的情感流露。正如那些南詞歌妓一樣,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抹不可磨滅的印記。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