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蕪湖之妓(外二篇)(1 / 1)

《蕪湖之妓》

宣統末年,蕪湖城的夜色裏,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風月故事。那時,妓館如繁星般點綴在大馬路、迎春坊、錦繡坊、潯陽裏、美仁裏等繁華之地,每一扇門後,都是一段段或喜或悲的過往。

客人們懷揣著銀兩,踏入這方小小的天地,尋求片刻的歡愉與慰藉。在這裏,侑酒之費,不過區區二圓銀幣,便足以換來佳人的笑語盈盈與美酒相伴。但若客人願意在此小賭怡情,那麼這侑酒之資,自然也就免了,成了賭桌上另一番風情的點綴。

初來乍到的客人,若是有意與某位佳人共度良宵,那便有了“結線頭”這一說。這初次度夜的費用,從十二圓到三十圓不等,全看客人的心意與佳人的身價。而一旦這線頭結下,往後便有了“正帳”之談,每回的花銷,少則四圓,多則八圓,成了兩人之間不成文的約定。

然而,在這風月場上,也有著屬於它的溫情時刻。每當櫻桃、粽子、西瓜、月餅這些時令美食上市之時,妓館裏的佳人們總會精心準備,以此餉客,表達一份別樣的關懷與情意。而客人們,往往也會投桃報李,贈以一二圓銀幣作為酬謝,這份小小的交換,讓這風月之地,也多了幾分人間煙火的氣息。

劉震雲式的筆觸下,這段蕪湖的夜色故事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與更加緊湊的情節。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燈火闌珊處的歡笑與淚水,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風情與韻味。

外一篇 《南昌之妓》

宣統末年,南昌城的煙花地別有一番風味。分作兩派,一為本幫,一為揚幫,界限分明,各有千秋。本幫之夜,佳人共度良宵,價碼清晰,六千六百銅錢,童叟無欺。而揚幫則講究初識的儀式感,首次相逢名曰“結線頭”,禮金出手便是十六千銅錢,沉甸甸的情誼自此始;再往後,每度春風,便是“做正帳”,一回八千,情誼漸深,價碼不減。

若是談及到“打茶園”的雅事,本幫顯得尤為灑脫,雖說不收額外之費,但常有慷慨之士,隨手賞下瓜子錢一二千,圖的是個樂嗬。反觀揚幫,排場那是要大上幾分,上果盒、送鮮果,琳琅滿目,外加姑娘作陪,這便是所謂的“以水煙三筒敬客”,帶姑娘同往,自然是陪酒助興,但若客官低調,不帶亦無妨,一切隨心。

至於飲酒博戲,這兩樣消遣,在揚幫那更是少不了的花銷。少說也得各備二千銅錢打底,碰上豪興大發之時,四十千銅錢一揮而空也不在話下。酒酣耳熱之際,博弈之間,盡顯人間百態,富貴貧賤,皆在這方寸之間流轉。

如此一來,南昌城內的風月場上,本幫與揚幫各領風騷,一個是簡約而不失雅致,一個是奢華中藏著細膩,各有擁躉,共同編織著那段曆史的斑斕記憶。

外二篇 《重慶之妓》

光緒、宣統年間,重慶的煙花之地便已悄然興起,江湖與閑門兩道,涇渭分明,各自綻放著不同的光彩。金沙岡的月色、小校場的喧囂、天燈街的燈火闌珊,還有那小井街的靜謐、總土地的煙火氣、沙井灣的曲折巷弄,直至二府街的繁華、黃土坡的黃土高坡情、香水坡的香氣襲人、石門坎的隱秘、馬家巷的悠長,每一處都藏著故事,每一地都映照著那個時代的斑斕。

在這些煙花女子之中,能彈會唱者,人稱“絲弦”,一曲清歌,繞梁三日,引得無數風流才子競折腰。而那些不擅此道的,則歸於“閑門”,雖無絲竹之聲,卻也自有其溫婉可人之處。

狎客們穿梭其間,銀錢流水般花出,隻為那一夜的風流。置酒一桌,十六圓銀幣輕擲,歡聲笑語中,酒香四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夜色漸濃,留宿之事自然水到渠成。夜度之資,外加那些個零碎打賞,合計又是十八圓銀幣,沉甸甸的,是情欲的代價,也是生活的真實。

若要再添幾分雅興,召來佳人侑酒助興,那又是另一番風味。至少二圓的費用,換得的是佳人笑顏如花,輕歌曼舞,與客共醉,夜色因此更加迷人。

這便是那時的重慶,一個江湖與閑門交織,銀錢與情欲共舞的世界。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