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揚州之妓(1 / 2)

《揚州之妓》

話說晚清同治年間,揚州城,這座昔日繁華似錦、鹽商雲集的江南水鄉,雖已不複昔日巨富遍地之盛景,但那份骨子裏對雅致生活的追求,卻如同運河之水,綿綿不絕。城中,征歌逐色之風非但未減,反而在歲月的沉澱下,愈發成為了一種風尚,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

那時的揚州,閭巷之間,即便是年歲已高的老嫗,也懷揣著一份不為人知的夢想——她們悄悄地在自家院落裏,蓄養著些許妙齡女娃,這些女娃,便是後來人口中津津樂道的“瘦馬”。老嫗們對這些女娃的培養,可謂是費盡心思,她們用布條纏裹女娃的雙足,使之纖細,又精心裝扮,塗脂抹粉,綰起發髻,仿佛是在雕琢一件件藝術品。而在飲食上,更是嚴苛至極,刻意節製,隻為觀察女娃們的體態變化,力求其既不過於豐腴,也不失風韻。

“歌舞弦索”,這四個字,在揚州瘦馬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成了必修之課。老嫗們請來樂師,教授女娃們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每一樣都力求精通,為的是有朝一日,能讓這些女娃在揚州的風月場上,聲名鵲起,身價倍增。

而那些出身貧寒的家庭,聽聞此等“機遇”,往往也會忍痛將自家女兒送入這看似光鮮實則荊棘滿布的道路。這些女孩,便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養瘦馬”,這一說法,實則源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馬肥快行走,伎長能歌舞。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詩句間,既是對這種現象的無奈諷刺,也透露出對女性命運多舛的深深同情。

歲月悠悠,轉眼間,揚州新城東南角的石牌樓,成了城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線。這裏,女閭雲集,尤以“八大家”最為顯赫,她們的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在揚州的風月史上。這八家,雖各自經營,聚散無常,但無一不是粉白黛綠,列屋而居,盡顯女子之妍態,令人流連忘返,沉醉於那溫柔鄉中,無法自拔。

高二家,作為八大家之首,更是名聲在外,其門庭若市,賓客如雲,無不彰顯著其非凡的地位與實力。而陳四、高麻子、蔣和尚三家,雖稍遜一籌,卻也各有千秋,各自在風月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至於小高二、劉三娘、蔣桂珠,她們則是後起之秀,憑借著各自的才情與美貌,在八大家中逐漸站穩腳跟,贏得了不少人的青睞。

然而,在這繁華背後,卻也有不為人知的暗流湧動。熊某是一位僑寓於南河下的神秘人物,他的居所偏僻而幽深,鮮有人至,卻也因此多了幾分神秘色彩。人們私下裏議論紛紛,猜測著他與八大家之間是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除此之外,城中還有許多以賣花為生的女子,她們或租屋而居,或流落街頭,雖然生活艱辛,卻也在這亂世之中,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她們的生存故事。這些女子,與八大家相比,或許顯得更為卑微,但她們的存在,卻讓這座古城的風月史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