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上海之妓之暗香浮動(2 / 2)

在廣州與上海之間,流傳著一段別樣的故事,那些遠道而來的廣州妓女,在滬上這片繁華之地,以一種獨特的姿態綻放。她們,被稱為“老舉”,不同於本地女子的小腳纖纖,她們保留著自然的雙足,步履間自有一番風韻。袁翔甫的《滬北竹枝詞》中,那句“輕綃帕首玉生香,共識儂家是五羊。聯袂拖鞋何處去,膚圓兩足白於霜。”便是對她們最生動的描繪。

光緒中葉,南京路後巷的五昌裏,三四家名為“某某樓”的地方,便是老舉們的居所。每棟樓內,居住著十多位女子,她們或溫婉,或俏麗,各有千秋。客人到訪,謂之“打水圍”,實則是品茶閑聊,無需銀兩。但若是生客,則需先通過招之侑酒的方式,方能建立初步的交情,進而踏入這方小天地。叫局的費用,依女子年歲而定,長者二圓銀幣,幼者減半。若交情深厚,一日之內數次相聚,亦可按一局計費,靈活而不失禮數。

在老舉家中,若想再邀其他女子作陪,必先叫一本堂之局,這是規矩,亦是尊重。而“開廳”一詞,則是指在廳堂中設宴款待賓客,價格從十六圓至三十圓不等,任由客人挑選。至於“消夜”,則是夜間備下的精致小吃,多由粵人開設的酒樓提供,每席僅限三四人,但每位客人必須至少叫一位本堂局的女子相伴,增添了幾分溫馨與雅致。

同、光年間,洋涇橋畔,粵東女子的身影隨處可見。她們妝容精致,服飾華麗,窄袖革履,足長七八寸,或赤足而行,肌膚圓潤光滑,如同月光下的白玉。她們常穿著繡花高屧,挽著椎髻,身著羅裙,以錦帕包頭,風姿綽約,引人側目。這些女子中,有美有醜,但那些尤為出眾者,膚白如雪,眼波流轉,實為粵東蜑婦,為生計或利益而來滬,亦成為洋人娛樂的對象,偶爾也接待本國客人。西人稱之為“鹹飛司妹”,華人則簡化為“鹹水妹”,這個名字背後,藏著她們初時以船為家,棲息海中的故事。更有甚者,被戲稱為“鹹酸梅”,寓意她們別有一番風味,能在酸鹹之間,品味出生活的甘甜與苦澀。

隨著時間的推移,滬上一些精明的老嫗,開始購買貧家女子,教她們模仿老舉的裝扮與舉止,以吸引遠方的客人,一時之間,真假難辨。到了光、宣年間,這些女子大多聚集在司考子路、有恒路一帶,房屋相連,門前設有柵欄,有的甚至將窗戶改造成門洞,以便出入。這裏,成為了滬上又一處獨特的風景線,記錄著那個時代,關於美麗、夢想與生存的故事。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