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京師之妓(3 / 3)

有文人感懷此情此景,揮毫潑墨,作《燕京新詠》一首,詩中寫道:“金粉夢裏燕子磯,舊巷烏衣泥落稀。試問海外比翼鳥,怎忍華林玉樹雙棲飛。”字裏行間,既是對往昔風華的追憶,也是對那個時代東西洋文化交融下,京城特殊風貌的微妙描繪。

時光荏苒,自光緒辛醜年那場震驚中外的和議之後,京城的天空似乎變得更加寬廣,許多陳規舊習悄然鬆動。東單牌樓二條胡同的“第一樓”,曾是日本娼寮的聚集地,春日裏馬櫻花盛開,樓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但隨著時局變遷,這裏的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西洋女子的身影,門庭漸漸冷落,昔日繁華如夢逝水東流。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變換之中,人性的複雜與情感的糾葛依舊在上演。甲公子與乙公子,還有那位卷入兩人情感漩渦的妓女,他們的故事如同這京城的夜色一般,既深邃又迷離。在“割靴”的傳言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與犧牲,又有多少真心錯付,情深緣淺。

這一夜,月下樓外月色皎潔,而第一樓內,卻是另一番光景。燈火闌珊處,有人笑中帶淚,有人暗自神傷,而更多的,是那些隨風飄散的往事,和永遠無法挽回的遺憾。在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裏,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等待著被歲月輕輕翻開,細細品讀。

在道光皇帝之前的京城,風氣尚為淳樸,人們對“像姑”(即早期的女藝人或說書人)倍加尊崇,而煙花之地則極為罕見,金魚池等地不過是底層百姓與仆役雜居之所,難覓風月之影。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鹹豐年間,一股前所未有的風流之氣席卷京城,胭脂胡同、石頭胡同等地,一夜之間仿佛被施了魔法,家家戶戶掛起了精致的紗燈,門楣上貼著鮮豔的紅帖,宣告著這裏已成為京城新的繁華之地。

午後時分,香車寶馬穿梭不息,遊客如織,歡聲笑語與呼酒送客之聲交織在一起,直至夜深人靜,仍不絕於耳。這股風氣迅速在士大夫階層中蔓延開來,他們非但不以為怪,反而樂此不疲,甚至有人因此身敗名裂,甚至被革去官職,卻依然難以抵擋那燈紅酒綠的誘惑。

在這樣的背景下,京城的伶人(戲曲演員)卻保持著一份難得的謙遜與敬畏。他們深知自己的身份與地位,遇到妓女時,往往會屈膝行禮,尊稱一聲“姑姑”,而妓女們也會以手巾、荷包等小物相贈,以示友好與尊重。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一份界限開始變得模糊。

光緒庚子年(即1840年)之後,伶人們逐漸變得放縱不羈,他們開始公開與妓女會麵,昔日的敬畏與距離感蕩然無存。更有甚者,彼此間竟發展出了親密的關係,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伶妓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但人們對於妓女的態度卻依舊複雜而矛盾。若是妓女選擇與伶人共度良宵,雖不至於遭受唾棄,但終究難以獲得社會的完全接納;而一旦她們與宦官(閹人)有所牽連,則幾乎立即成為眾矢之的,人們對此類行為更是避之不及,仿佛觸碰到了某種不可言說的禁忌。

本章描述,我們見證了京城風月的變遷,從最初的淳樸到後來的浮華,再到最終的複雜與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一切,都成為了京城曆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一筆。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