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番攤(1 / 2)

《番攤》

在清朝時期,中國各地都流傳著各種賭博遊戲,在諸多賭博道具裏有一種名為“抓番攤”的獨特賭博方式備受矚目。這種遊戲以其獨特的玩法和公平的規則,成為了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抓番攤的玩法別具一格,它不使用傳統的骰子、骨牌或紙牌,而是采用製錢作為賭具。在遊戲開始前,莊家會準備數百枚經過精心打磨、光潔如鏡的製錢,然後隨意抓取一些放在席間,用一隻銅盅將它們蓋住。接著,莊家會將遊戲分為麼、二、三、四四門,並邀請在場的參與者下注猜測錢幣所在的門。

當所有人的下注都完成後,莊家會揭開銅盅,露出那些靜靜躺著的製錢。此時,莊家會用一根細竹枝輕輕地將錢扒開,每四枚錢為一組,依次排列。每當扒開一組錢後,都會剩下一枚錢,這枚錢就決定了遊戲的勝負。如果剩下的那一枚錢與參與者所猜的門相符,那麼該參與者就贏得了遊戲,莊家會按照其下注金額的三倍進行賠償。如果剩下的錢與莊家所開的門相鄰,即“黏”,則參與者也能獲得雙倍的賠償。而如果出現了“串角”或“大麵”的情況,莊家則會按照參與者下注的數額進行賠償。

抓番攤之所以受到廣泛歡迎,不僅在於其獨特的玩法,更在於其公平的規則。相比於其他容易作弊的賭博遊戲,如銅寶、搖攤等,抓番攤更能體現賭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遊戲中,每一次的勝負都取決於參與者的運氣和判斷,莊家無法通過任何手段來操控遊戲結果。這種公平的遊戲規則,使得抓番攤在清朝時期的社會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除了作為賭博遊戲外,抓番攤還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在遊戲中,參與者們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同時,抓番攤也成為了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人們娛樂消遣的方式之一,更是展現人們智慧和勇氣的重要場所。

總之,抓番攤作為清朝時期的一種獨特賭博遊戲,以其獨特的玩法和公平的規則,成為了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具有娛樂性和社交性,更體現了人們對公平和公正的追求。

在清朝時期的廣州,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賭博場所——番攤館。這些番攤館不僅為賭徒提供了賭博的天地,更是當時海防經費的重要來源,被譽為“奉旨開賭”的場所。為了確保賭場的安全與秩序,番攤館門口設有士兵守衛,門外懸掛著鎂精燈或電燈,同時張貼著寫有“海防經費”等字樣的大字紙燈,彰顯其官方背景與重要性。

番攤館的規模大小不一,但大型番攤館尤為注重安全防範措施。為了防止盜劫和保障賭徒的安全,這些番攤館時刻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賭徒在進入番攤館之前,需先將現金或紙幣交給館中的執事人,換取等值的籌碼。這些籌碼是賭徒在賭桌上下注的唯一憑證,確保了賭博活動的順利進行。

在番攤館內部,賭桌後方設有厚厚的圍牆,中央開有一小孔,大小不足兩尺。賭徒在需要現金時,隻需將籌碼交給執事人,執事人便會將現金通過小孔送入,同時將等值的牙籌通過小孔遞出。賭徒便可以用這些牙籌作為現金在賭桌上繼續下注。當賭徒贏得賭局時,同樣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籌碼換回現金。這種獨特的交易方式不僅方便快捷,而且確保了賭場內部現金的安全。

由於番攤館采用了這種特殊的籌碼交易方式,即使賭徒在一天內輸贏數萬甚至數十萬,也不必擔心現金的攜帶和安全問題。即使有盜賊闖入,也無法突破厚厚的圍牆和堅固的金庫,從而保障了賭場和賭徒的財產安全。因此,番攤館在當時廣州的賭博文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了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步入廣州的番攤館,門外沒有華麗的商標,隻有一塊約一尺長的木牌。木牌上簡單地刻著“內進銀牌”四字,這是番攤館對賭客的一種分類標識。對於那些下注金額較大的賭客,木牌上則會改為“內進金牌”。所謂金牌,意味著每次下注的起點至少為五元或十元的銀幣,代表著上層社會的賭徒圈子,他們在這裏以高額的賭注追求刺激與榮耀。

銀牌則麵向更為廣泛的賭客群體,以一元銀幣為本位。一元以內的下注,番攤館提供小銀幣作為籌碼,但明確禁止銅幣下注,以保持賭場的秩序和公平性。

而在番攤館的最底層,是為下等社會人士提供的“內進銅牌”區域。這裏,銅幣和製錢都可以作為下注的籌碼,不論金額多寡,隻要有賭博的意願,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在番攤館中還有一種更為特殊的賭博方式——“牛牌”。它甚至允許那些身無分文的賭客參與。勝者可以帶著贏得的資金離開,而敗者則需要以衣物或鞋子作為抵押,再次下注。若連續失利,賭客本人甚至可能被作為抵押,失去自由。這些被“牛牌”困住的賭客,如果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籌得贖金,便會遭受各種虐待,甚至有人因此喪命。更有甚者,如果贖金始終未能送達,這些賭客甚至可能被販賣出洋,淪為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