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和尚洗甕》
古時候,有座名叫妙常寺的廟宇。這裏住著一位名叫闞和尚的高僧,他為人謙和,修行深厚,深受村民們的尊敬。
有一天,陽光明媚,闞和尚在寺廟前的水邊清洗一個大甕。這個大甕非常的巨大,比人還要高。闞和尚幾乎整個人都要鑽進大甕裏麵去,依然洗不到甕底。這時,一個與他素來親近的鄰人走了過來,他看見闞和尚吃力地洗著甕,便打趣道:“師父,您真是辛苦了,為什麼不把甕反過來洗呢?這樣豈不是更方便?”他的意思是說讓闞和尚把大甕放倒,這樣洗起來更加方便。
闞和尚聽後,微微一笑,回答道:“好的,我這就試試。”說著,他隨手將甕舉起,輕鬆地翻了個麵,就像翻起一個布袋一樣。這樣,大甕的裏麵就翻到了外麵,外麵就翻到了裏麵。這樣的景象實在太匪夷所思了,所以,當甕翻到一半時,鄰人突然驚呼一聲,周圍的村民們也被這突如其來的異象吸引過來,紛紛圍觀。
隻見闞和尚突然起身,快步走進寺廟,盤腿而坐,臉上露出平靜的笑容。眾人見狀,心知不妙,紛紛議論起來。就在這時,一位剛從嘉善歸來的村民匆匆趕到,他曾在路上遇到闞和尚,兩人還聊了幾句。
這位村民急切地對眾人說:“闞師父告訴我,天快要下雨了,讓我趕緊回家。他還特別叮囑我,他有一雙舊鞋曬在屋簷下,讓我務必收起來。”有人好奇地問:“闞師父現在在哪裏?”村民回答道:“他說他不遠,很快就會回來。”
然而,當這位村民趕回家時,天空果然開始飄起細雨。他急忙跑到寺廟,卻發現闞和尚已經圓寂了。他的臉上依然帶著那平靜的笑容,仿佛早已預知了自己的歸宿。
村民們紛紛感歎闞和尚的修為深厚,能夠預知自己的離世。他們按照闞和尚的遺願,將他的舊鞋收起,作為紀念。從此以後,妙常寺的香火更加鼎盛,村民們也更加虔誠地祈求闞和尚的庇佑。
《僧以書畫博贐儀》
道光年間,蘇州的宋先生在湖口遊玩時,偶遇了一位奇特的僧人。這位僧人手持一封顯貴人士的書信,正四處遊曆各郡縣。他擅長書法,尤其喜歡模仿黃山穀的筆意,筆下的字跡矯健有力,頗受讚譽。此外,他還精通繪畫,筆觸間流露出濃厚的藝術氣息。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僧人的性格詼諧幽默,總是能給人帶來歡樂。他乘著一葉扁舟,船上滿載著書畫作品,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並不收藏經卷,也不吃素,身邊更是沒有一個隨行的侍者。他隻帶了四個俊朗的童子,這些童子眼睛明亮,牙齒潔白,長發飄飄,舉止間流露出一種優雅的氣質。即使是那些擅長挑選俊仆的人,也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
這位僧人與人交往時,從不談論佛家的募化之語,而是用書畫來換取生活所需。他還有一本詩集,名為《口頭禪》,詩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幽默詼諧的筆觸。
宋先生與這位僧人相談甚歡,兩人共同探討書畫之道,品評詩詞之美。在湖口的這段日子裏,宋先生不僅欣賞到了僧人的精湛技藝,更感受到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這段相遇,成為了宋先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