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筏解禪理》
清康熙時代的萬壽寺裏有一位名叫蓮筏的僧人。他來自長洲,擔任住持已有十數年之久。蓮筏白發飄飄,麵容清瘦,雖看似平凡,卻對禪理有著獨到的見解。
在萬壽寺中,蓮筏常與章嘉國師一同探討經典。每當兩人相聚,便會沉浸在經文的海洋中,從清晨直到日落,常常忘記時間的流逝。章嘉國師對蓮筏的博學深感佩服,但蓮筏卻謙遜地表示:“章嘉國師您對經典雖已諳熟,但阿羅漢道下乘之學,您還未曾真正領悟。”
除了修行,蓮筏在詩詞方麵也有著不俗的造詣。他與韓旭亭、法時帆等文人墨客相互唱和,他們的友情深厚,如同當年虎溪三笑的美談。每當他們相聚,詩酒為伴,歡聲笑語傳遍整個萬壽寺。
然而,有一天,蓮筏突然來到鄭王的府邸,與鄭王盤桓了數日。他神色凝重,似乎心事重重。鄭王察覺到他的異樣,便詢問緣由。蓮筏淡淡地說:“七寶池邊已催促我前行,此後,我便不再參謁王爺了。”鄭王聽後,心中一驚,明白蓮筏的大限將至。
果然,沒過多久,蓮筏便在萬壽寺中安詳圓寂。他的離世,讓萬壽寺的僧眾和朋友們都感到無比惋惜。但他們都相信,蓮筏已經前往了那個七寶池邊,繼續他的修行之路。而他在世間留下的詩詞和禪理,也將永遠被後人傳頌。
《某氏子訪坐棚和尚》
相傳,在古代浙江的深山之中,藏匿著許多默默修行的僧人。他們在一座座茅棚中靜坐,與世隔絕,人稱“坐柵”。
有一個年輕人,自幼失去了父親,心中充滿了對塵世的厭倦。他沒有兄弟姐妹,母親為他聘定了名門閨秀,但婚期臨近時,他卻選擇了逃離。
他日夜兼程,穿行在山林之間,不知走了多久,終於來到一座山峰前。這裏有一個坐柵,他看到一個老僧坐在棚中,身上被藤條和荊棘刺穿,雙眼緊閉,一言不發,氣息微弱得仿佛隨時都會斷絕。
年輕人心中一動,想:“這定是我尋找的真師。”於是,他跪在老僧麵前,懇求收他為弟子。
天色漸晚,老僧突然睜開眼睛,對年輕人說:“你應當速速歸去,否則大雨將至。”年輕人驚訝於老僧的開口說話,心中更添幾分敬意,他繼續跪地懇求,說道:“我曆經千辛萬苦來到這裏,幸遇真師,怎能輕言歸去。”
果然,沒過多久,天空烏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雨停後,老僧再次開口:“你應當早點離開,否則會有猛虎前來。”但年輕人仍然堅持跪在老僧身旁,不願離去。
到了半夜,突然狂風大作,兩隻猛虎咆哮著來到坐柵前。它們向老僧拜舞一番後,搖著尾巴離去了。緊接著,一群猴子也絡繹不絕地前來拜謁。
天將破曉時,老僧對年輕人說:“你求出世之心甚誠,但要知道,成仙成佛也要從忠孝做起。以世俗的法則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應當速速歸去,完成婚姻,生子繼嗣,然後再來尋師也不遲。否則,即使遇到真師,也無法有所得。”
年輕人聽後,恭敬地拜謝,並問:“師父,您餓了嗎?”老僧點了點頭。年輕人說:“師父,棚後有幾塊磚下有麥飯,您用溝裏的水伴著吃,應該不會餓了。”老僧吃完後,年輕人便辭別下山。
他走了兩天,終於回到家中。奇怪的是,他的肚子仍然飽飽的,幾天都不想吃飯。後來,他完成了婚姻,生了孩子,安葬了母親,便再次離家,去追尋他的真師,從此不知去向。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