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空日參禪理(外兩篇)(1 / 1)

《大空日參禪理》

清朝嘉慶年間,青縣有一個名叫大空的僧人,法號隱覺。他選擇在楊柳青的白衣庵修行,這裏環境清幽,遠離塵囂,正合他淡泊名利的心性。

隱覺自幼聰慧過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剃發為僧,每日勤勉地研讀經書,一天能讀上百行文字。他不僅精通儒家經典,還廣泛涉獵佛教典籍,學識淵博。他還喜歡吟詩作詞,但他的文采並不張揚,他總是謙虛地說,這隻是他作為僧人修行之餘的消遣。

隱覺每日參禪悟道,他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他從無妄求。他對待世事的態度平和淡然,從不為名利所動。他的這種高風亮節,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尊敬和欽佩。

在白衣庵的歲月裏,隱覺過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佛法的真諦,他的智慧和德行也深深地影響了周圍的人。他的故事在青縣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激勵人心的傳說。

《聞法空出世心》

清朝時期,生活在內地的很多滿人都有剃發為僧的意願。道光年間,有一位名叫聞法的滿洲人就是其中的一員。他選擇在天津城南的大悲庵安家落戶,過上了與世無爭的僧侶生活。

在出家之前,聞法有個俗名,叫做文捷。他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舉人,精通翻譯之道,尤其擅長詩詞創作。他的詩詞才情出眾,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大悲庵中,聞法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寧靜的日子。他常常獨自一人坐在蒲團上,聆聽鍾聲的悠揚,感受秋風的輕撫。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塵世的淡泊和超脫。

某個早秋的清晨,聞法被寺院的鍾聲喚醒。他走到窗前,看著窗外的鬆榆樹漸漸成林,心中湧起一股淡淡的喜悅。他坐在蒲團上,提筆寫下了《庵中早秋》這首詩:“自隱招提絕訪尋,鬆榆漸漸種成林。敢雲已破浮生夢,暫覺能空出世心。古竹種秋添嫩翠,曉鍾過雨發清音。蒲團坐聽無餘事,花落蒼苔任淺深。”

這首詩描繪了他在大悲庵中的寧靜生活,表達了他對塵世繁華的淡漠和對佛法修行的執著。他的詩詞才情與僧侶身份相得益彰,讓人們更加敬佩他的修行之路。

聞法的故事在天津城傳為佳話,他的詩詞也廣為流傳。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成為了一個激勵人心的典範。

《一朗以詭言惑縣令》

在粵寇還未起事之前,洪秀全及其黨羽曾經被捕。他們被關押在桂平縣的監獄中。在這暗淡無光的牢獄生活中,他們似乎注定要在黑暗中度過餘生。

然而,命運卻在此刻發生了微妙的轉變。一個名叫一朗的僧人,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悄然拜訪了當地的縣令賈某。他神色神秘,聲音低沉,向賈某透露了一個驚人的預言。

一朗說:“在這被捕的六人之中,有一位身穿青襖的男子,日後必將稱王天下,而其餘的人也將獲得極高的地位。為了日後能夠結下這份恩情,您應該將他們釋放。”

賈某初聞此言,臉上露出驚異之色。他難以置信地看著一朗,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覺。第二天清晨,賈某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此事報告給了桂撫鄭夢白的中丞祖琛。

鄭夢白聽聞此事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他心中矛盾重重,既想相信一朗的預言,又擔心釋放這些犯人可能帶來的後果。然而,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鄭夢白最終還是決定以人命為重,將他們釋放。

就這樣,洪秀全及其黨羽在生死關頭得以逃脫。他們離開監獄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慶幸。而一朗的預言,也在日後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份神秘力量,使他們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