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小顛無些子蔬筍氣(外一篇)(1 / 1)

《小顛無些子蔬筍氣》

清代乾隆年間,在杭州的西湖之畔的淨慈寺裏有一位名震一時的主僧,人稱小顛。他嗜酒工詩,因此人們又親切地稱他為“詩狂”、“酒狂”。他不僅擅長作詩,草書也寫得極好。小顛性格狂放不羈,即便是顯達之士來訪,他也從不刻意逢迎。洪亮吉曾評價他的詩如張旭的草書,時有神來之筆,可見其才情橫溢(《北江詩話》)。

早年,他在杭州靈隱寺的萬峯房出家,修行度日。小顛喜歡品酒,他寫偈語字跡工整,令人讚歎。他性格豁達,總是嘻嘻哈哈的,遇到人便喜歡捉弄一番,從不肯屈從於世俗的束縛。他常常說:“我每日在杭州城裏遊蕩,唯有糞擔和官府的人,我見了得趕緊躲。”可見他對權貴並無太多敬畏,性格率真,無所畏懼。

有一次,小顛正與幾位客人飲酒暢談,恰逢縣尉前來巡視。當時小顛正忙著剝蟹殼,吃得津津有味,竟然忘記了起身迎接。縣尉見狀,頓時大怒,像隻發怒的青蛙,立刻叫來手下準備捉拿小顛。幸好有吳旃園嘉照在一旁,他悄悄地拉了拉小顛的衣袖,示意他趕緊離開。小顛這才得以逃脫一場羞辱。

阮元巡撫浙江時,對小顛的才情大為讚賞,還特地題寫了“七代詩僧精舍”的匾額,掛在他的居室之上。小顛的詩作被收入了《法喜集》、《唾餘集》、《隨便集》等著作中,他的生平事跡也被記錄在《晚晴簃詩彙》卷一九七和《國朝正雅集》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認識小顛的人都說,他真是個瀟灑自在的人,身上沒有半點俗世的煙火氣,就像那山間的清風,自由而灑脫。

《潄冰行腳名山》

康熙年間的嘉善小鎮上,有一座幽瀾禪院,這裏有一位名叫本白的僧人。他自取法號漱冰,字楚蘅,是一位溫和內斂的修行者。

漱冰自幼便在幽瀾禪院剃發為僧,他的童年就在誦經與禪坐中度過。稍大一些,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行腳生涯,踏遍名山大川,參訪各路高僧大德。他的足跡遍布各地,每一次的參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多年的遊曆讓漱冰的修行日益精進,他的心境也變得更加平和與開闊。然而,無論外麵的世界如何繁華喧囂,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那座幽瀾禪院。於是,晚年的他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回到了那片他最初修行的地方。

在幽瀾禪院的歲月裏,漱冰過著簡單而寧靜的生活。他每日誦經念佛,與弟子們交流心得,偶爾還會拿起筆來,將自己的修行感悟寫成詩篇。他的詩稿雖不多,但每一首都充滿了禪意與智慧。

然而,生命總是無常的。在一個寧靜的午後,漱冰圓寂了。在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們要繼續放生念佛,行善積德。弟子們含淚遵命,打開他的行囊,除了衣物和缽盂外,僅發現了一冊詩稿。

這冊詩稿,便是漱冰一生修行的見證。每一首詩都記錄著他的心靈曆程,每一句都蘊含著他對佛法的領悟。他的弟子們將這冊詩稿珍藏起來,作為他們修行的寶貴財富。

沈大成曾寫過一首詩:

贈漱冰上人背

幽瀾一勺汲清泠,早謝湘江載月舲。定裏春風間掛錫,吟邊夜雨罷談經。

一編未放生涯冷,片席容分佛火青。我比香山年木老,肩輿鳩杖更誰停。

漱冰的故事在幽瀾禪院傳頌著,他的修行精神和慈悲情懷激勵著後來的僧人們。他們以漱冰為榜樣,繼續著放生念佛的修行之路,讓佛法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傳不息。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