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腳說保健(生活保健叢書)21(1 / 2)

第二章麵部的科學保健 口水太多,脾腎有話說

我們習慣上把唾液稱為口水,其實中醫認為唾和液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黃帝內經》中說得很清楚,“脾為涎,腎為唾”。如果一個人的口水過多,就說明脾腎出現了問題。

唾多而且黏稠,口中還伴著苦味,往往說明是脾熱,這時候一定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盡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熱的藥物,如梔子和連翹等。口水多,且伴有成味的話,這可能是腎虛的征兆。

很多小孩子特別愛流口水,如果大一點不流了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如果都七八歲了還在流口水,這就說明孩子脾虛。脾是主肌肉的,如果脾虛,嘴角就不緊,不能抑製口水外流。

口水多了不行,但少了也不行。如果嘴裏總是幹幹的,這就說明你的津液不足,是內燥的表現。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多喝水,多吃酸味的食物,以及多吃水果,蘋果、梨、葡萄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隻要含水分很多就可以了。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唾液來自於腎脾,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呂洞賓將唾液喻為長生酒:“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唾液對養生十分重要,經常咽口水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具體方法是: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等到唾液滿口時,分3次咽下,並用意念將其送到丹田。別小看了這個簡單的養生法,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受益無窮。

睡覺的時候為什麼會磨牙

有人在晚上睡覺時常發出咯吱咯吱的咬牙聲,自己卻沒有感覺,醫學上把這種磨牙稱為夜磨牙症。夜磨牙的原因目前還不是特別清楚。不過,從臨床來看,由蛔蟲病和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磨牙的例子比較常見。

在人體腸道內寄生的蛔蟲能分泌多種毒素,如神經毒素、過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酶性毒素等。此外,蟲體排出的某些代謝產物也會不斷刺激正在熟睡中的人體大腦的相應部位,使有些入夜間咀嚼肌持續收縮,從而造成磨牙現象。研究發現:如果兒童白天玩得過於興奮,或者白天工作過於緊張,夜晚睡前還忙碌不停、過於疲勞的成人,入睡以後雖然大部分大腦皮質處於抑製狀態,但還會有一部分區域(如腦橋的三叉神經)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它就會發出“信號”命令麵部的咀嚼肌做短暫持續的收縮。於是,睡著的人就表現為下巴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前後運動,從而發出“吱吱”的磨牙聲。

一般來講,夜磨牙不是病,同做夢、說夢話一樣,隻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情緒過度緊張或激動,不良咬合習慣以及腸道寄生蟲感染等,往往會增加夜磨牙次數。而嚴重的夜磨牙會加快牙齒的磨耗,出現牙齒過度敏感的症狀,甚至造成牙周組織損傷、咀嚼肌疲勞等。所以,夜磨牙還是應該從病因入手,積極防治,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消除緊張情緒。解除不必要的顧慮,心胸開闊,合理安排工作。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規律,晚餐不宜吃得過飽,睡前不做劇烈運動。

(3)糾正牙頜係統的不良習慣。如單側咀嚼、咬鉛筆等。

(4)佩戴牙列墊。如果經過以上治療仍未見好轉,則應到口腔醫院製作一個牙列墊,晚上睡前戴在牙列上,早晨取下。牙列墊可消除幹擾,緩解肌緊張。

口中有異味大多是髒腑出了問題

口中有異味是一件挺尷尬的事,但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沒有規律,導致口中異味的人不在少數。不過很多人隻是認為口中異味是個人衛生的問題,也有人認為是內分泌失調,具體原因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在中醫看來,口內的津液與心、、肝、脾、肺、腎等1莊器是相通的,口中異味往往是內部髒腑出了問題。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篇》中說“膽液泄,則口苦”,《素問·痿論》中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也就是說,口中發苦多為熱證,是火熱之邪內侵的表現,尤其是肝膽火旺、膽氣上逆。熱證患者除口苦外,還會有口幹舌燥、苔黃、喜冷飲、尿少色深、大便幹燥等症狀。此時,可選用黃連上清丸或牛黃上清丸等清火藥物,但身體虛弱者慎用。

口中發酸,其病根在於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致使肝液上溢、胃酸過多。如果隻是偶爾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不用擔心。如果經常口酸,並且伴有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症狀,多是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濟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與胃酸上泛有關,同時還有舌頭發紅、脅肋疼痛等症狀,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為主。

口中經常發甜的人則是脾胃有問題,多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久了會發展為糖尿病。這一點《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睥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