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鎮邦
初讀四川作家歐陽明即將付梓出版的小小說作品集《穿越2012》,發現他在小小說創作中,既對生活有獨特的發現和比較深入的開掘,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應該說,歐陽明在小小說創作上已取得相當顯著的成果,且具有相當大的創作潛力。
作為四川省小小說學會現任會長,歐陽明的小小說創作在省內外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在我看來,他的作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
其一,善於選擇各種獨特的角度切入生活,對人性進行深入的開掘。歐陽明的小小說作品大都寫凡人凡事,開掘的卻是各種美好的人性。置於卷首的《揮手》寫的是兩個老朋友暮年時期至死不渝的友誼。老李和老劉同庚,且“同一個學校畢業,同一天到同一個單位報到上班,同一天結婚,也同一天退休。不同的是,老李住的A幢底樓,老劉住的是對麵B幢的頂樓。”兩人是棋友,“棋,讓兩位老人幹癟的日子像成熟的稻穀一樣飽滿起來。”後來,兩個人都老了,腿腳不利索了,“身體都放進了輪椅”,隻好約定每天上午十點鍾通電話;再後來,老劉啞了,耳朵還沒聾,兩人還堅持通電話,老劉不能說話,改為拍桌子,10點時老李打過去電話,電話裏就傳來啪啪的響聲。再後來,老劉聾了,不能打電話了,隻好改為按時“到窗戶邊揮手”。“等到天空撒下雪花的時候,老李徹底不行了”,臨終時,他囑咐兒子“每天10點向對麵頂樓的窗戶揮手”,直到老李的兒子“無意間撞上了老劉的兒子”,得知老劉“去了”為止。小說敘說的是一雙凡人的動人故事,卻熱情地揭示和歌頌了人性美。此外,諸如《假酒》寫清貧的兒子買了假五糧液酒為父親祝壽,言明實情後得到父親的諒解和讚賞;《扁腦殼修路》寫一個被村裏人看不起的“扁腦殼”出人意料地籌到巨資為村裏修路;《水跛子》寫一個身殘的剃頭師傅的一生經曆,尤其寫他晚年落魄時分文不取為去世的作詩寫字的李老剃頭,卻拒絕為車禍身亡的老板和某領導過世的父親服務,凸顯其清正倔強的性格,也都一一揭示和歌頌了人性美。
其二,獨特的藝術風格。小小說是一種微雕藝術,有人又稱之為小說中的絕句。總之,它要用比較小的藝術空間容納較大的主客觀世界。因此,它們大都在結構和故事的編織講述上做文章,諸如篇首埋包袱、布懸念,篇末抖包袱、釋懸念,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情節。因此,小小說大都有戲劇化、傳奇化的特點。歐陽明的小小說則不同,它們大都寫凡人凡事,平鋪直敘,不玩小小說作家通常用的技巧,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他的大部分小小說甚至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和詩歌來讀。上文提到的《揮手》就仿佛是一篇詩意化的散文。此外《牽手》《高跟鞋》《老師的那本詩集》《看雲的男人》等也都可以當作優美的散文來讀。壓卷之作《跟往事幹杯》是該書中篇幅最長的作品,寫畢業20年後一次主題為“再相會”的同學聚會,已當上縣委書記的戈夫同他當年暗戀的班上頭號美女、全校公認的校花柳琴相會敘舊“發乎情,止乎禮”曲折跌宕的經曆,也可作為一篇散文來讀。而寫美女秘書小雅由於同新來的領導秦老大穿的襯衫一樣:“水紅底色,白色碎花”——進而失寵被安排到後勤部工作的《撞衫》,還有《應急公廁》、《99號當鋪》等均有點小魔幻,從中可以看出歐陽明在小小說藝術創作上多樣探求的動向。當然,在藝術多樣化上,我們還可以要求他的步子邁得更大些!
(何鎮邦: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說的奧秘》《當代小說藝術演變》《父子的潮議》《文體的自覺與抉擇》《九十年代文壇掃描》等文學評論集以及《筆墨春秋》《文化》《文壇》等散文隨筆集,主編《當代名家隨筆叢書》《中國當代女作家權威世界散文叢書》《黑白》《名家側影》等大型書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