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節 給新老板的七個忠告(2)(1 / 2)

四、永存創業精神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接觸一些企業以及企業家,簡單的歸納一下,這些企業不外乎以下三種類型:一、正如日中天;二、曾經輝煌過;三、仍在創業型。

接觸的人多了,我們便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第一種類型的企業大多保持著當年的創業精神,有的還提出了“二次創業”甚至“三次創業”的口號;第二種類型的企業大多是忘了本,或者敗在後一代手中;第三種類型的企業創業的激情正洶湧澎湃,如果繼續保持,

就很可能成為第一種企業,反之就會淪為第二種企業。

在經曆了雪壓枝頭的重負之後仍然能夠保持梅花的本色,是一份難得的境界。筆者有一個客戶,某食品公司的董事長王先生,從借貸300元開始創業,在開業的第一天,沒有舉杯慶賀,而是貼上一幅對聯:今日開張,何時倒閉。橫批是“開業大愁”。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現在企業每年銷售額已經達到2個多億,王先生卻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憂患意識,“開業大愁”的警句至今仍張貼在公司的會議室裏。

打江山需要創業精神,坐江山更需要創業精神。筆者認識的一個企業家,在天下大勢已定之後,便辭退了功臣,開始了個人獨裁和家族壟斷,在其公司的100多名高級職員中,竟然90%以上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其財務狀況混亂到繼續為死了的職工發工資的程度,結果使競爭對手後來居上,公司虧損嚴重,瀕臨倒閉。

許多著名的企業家在擁有億萬財富之後,仍然保持著一種樸素的精神和合作的激情。鬆下幸之助、洛克菲勒、劉永行等等莫不如此。身為大陸首富的劉永行,每天的日常開支竟然不超過100元。對於真正的企業家而言,創業精神,並不是對人生某一階段的特殊要求,而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貫穿於長長的一生中。

五、警惕“細節魔鬼”

對中國幾乎所有企業來說,最艱巨的工作是錘煉管理工序、苦練基本功,從不切實際地超越企業發展規律的“高空”狀態中沉穩著陸。

“魔鬼在細節”(Devilsareinthedetails),這是美國人討論一些有影響的成功或失敗事件,或談論立法、政策時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成語。中國也有類似說法,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見微知著”等。

它們強調“細小”的東西可“成大事”,亦可“亂大謀”。

世界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被要求用一句話描述其成功的原因時,他也用“魔鬼在細節”做了回答。在設計大劇院時,他精確地測算了每個座位與音響、舞台間的距離及因此導致的不同聽、視覺感受,並根據每個座位設計了最合適的擺放方向、大小、傾斜度、螺絲釘位置等。

同樣,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認為自己最失敗的作品是北京香山賓館。實際上,“香山”建築上的失敗並不應歸咎於設計,貝聿銘對其裏裏外外每條水流的線路流向、大小、彎曲程度都有精確的規劃;對每塊石頭的重量、體積的選擇及疊放位置都有周詳的安排;對於不同類型的鮮花擺放位置、數量,隨天氣變化需要調整的顏色等,也都有明確的說明。但施工人員建造時卻對這些“細節”毫不在乎,隨意“創新”。難怪貝聿銘最後要痛心疾首了。

日本人的精細為其產品贏得了全球極高的美譽度。豐田汽車社長認為其公司最為艱巨的工作不是汽車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而是生產流程中一根繩索的擺放,要不高不矮、不粗不細、不偏不歪,而且要確保每位技術工人在操作這根繩索時都要無任何偏差。

中國傳統產業如中餐、中藥、百貨等,在曆史經驗方麵絕不比美國、日本遜色,這些產業並不需要多少技術創新,其中的管理、技術若逐一分解,也談不上深奧費解,但為什麼產生不了麥當勞、肯德基、沃爾瑪那樣的500強或百年老店?中餐那麼多以雞肉為主料的辣子雞、文昌雞、白切雞、手撕雞、燉土雞等,哪一個口味不比肯德基的麻辣雞塊好吃?肯德基在北京曾與中式快餐“榮華雞”對陣過,但後者很快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