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批評孩子之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孩子犯了錯,家長擔心孩子會學壞很正常,難免也會產生一些情緒,但千萬不能因為一時情緒而說出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而傷害到孩子。
5.切忌諷刺挖苦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6.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麵、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7.批評孩子之後要給孩子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錯後,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心情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後,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如說些“沒關係,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麼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
其實,孩子犯錯,家長可以選擇的懲罰方式有很多種,而打罵卻是其中最為極端的行為。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的肉體和心靈都受到傷害,讓孩子逆反心理加重,最終導致你的孩子無法管教”;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心理啟示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表揚與鼓勵,同時孩子犯錯的時候也要懲罰。不過批評懲罰孩子,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才能使你的訓導對孩子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別一直用老眼光看待孩子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向兩組被試者分別介紹情況,給甲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個罪犯”;給乙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位著名學者”,然後,請兩組被試者分別對此人的照片特征進行評價。
評價的結果是,甲組被試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被試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為什麼兩組被試者對同一照片的麵部特征所作出的評價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原因很簡單,是人們對社會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歸類為凶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征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誌的堅韌性。
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心理學上的“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他人的依據的心理現象。例如:我們常會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等。
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許多父母在看待孩子這一問題上,都會犯刻板效應這一錯誤。在父母眼裏,孩子有改不完的錯,而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點滴進步。這種刻板心理往往造成父母評價孩子時過於消極,從而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那麼,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刻板效應呢?
1.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我們的孩子總是在不斷成長的,不斷變得成熟的。因此,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不一樣,明天的他更會不一樣。
另外,在孩子眼裏,他們最渴望獲得的就是父母的認可,如果你能看到他的變化,看到他的努力並及時鼓勵他,那麼,他一定很欣慰,一定會繼續努力,並且願意與你溝通,願意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相反,如果我們總是以老眼光看待孩子,那麼,時間一長,得不到認同的孩子便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了。
然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在外人麵前這樣教訓自己的孩子:“你就不能和××學學?你的成績總是那麼糟……我不想看到你這個樣子。”作為父母,你是否想到過,其實你的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他已經進步了很多,而你看到了嗎?明智的父母則不是如此,他們會看到孩子身上的點滴進步,在孩子有任何一點的進步時,他們都會誇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
每一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要讓孩子明白一點,無論他的成績如何,隻要他努力了,就是好孩子。
2.要客觀地看待孩子所做的事
無論你的孩子做了什麼,你都要從事情本身評價,這樣,才能避免因刻板印象而誤解孩子。
3.要全麵地看待孩子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刻板地看待孩子,是因為他們把眼光放到了孩子的某個方麵或者某些方麵,而假如我們能全麵地看待孩子,我們就能發現孩子很多其他的優點,例如,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的人緣卻很好,別人總是願意和他交朋友,對於這點,你誇讚過他嗎?
心理啟示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用老眼光看人所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家庭教育中,我們要看到孩子點滴的進步,要學會從多方麵看待孩子,隻有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認同感,才能加深親子間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家庭教育的順利進行。
責任感的培養是大事
可能每個處於迷惘期的孩子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我到這個世界為誰而活?”一些孩子由於缺乏正確引導,錯誤地認為:是父母讓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所以我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我的一切行為都可由父母為我埋單。於是,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孩子在犯了錯誤後,他們會把責任推向他人,或者把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混為一談。不管孩子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還是習慣性的,這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無論是在學校裏,還是在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人相處。有關專家表示,孩子之所以能夠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向別人,是因為他們經常能夠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來“騙”自己。
剛開始找理由來“欺騙”自己和家長時,孩子的內心也會不安,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坦然地接受這一切,甚至到最後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時推卸責任就會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內化為一種性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所謂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的自我判斷,並從中產生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來自對自己行為後果的反饋,同時又激勵、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義務,以實現一定的行為目標。關於責任感,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融合效應。
融合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受挫或者犯錯誤後,因為害怕承受壓力,而將自己應盡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混在一起,以平分過失,來減輕心理愧疚的消極心理效應。
事實上,我們發現,這一心理效應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尤為明顯,例如,在玩耍的過程中,幾個孩子將他人的物品損壞了,他們會說:“又不是我一個人的錯。”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態度,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這比獨自一人承擔要輕鬆得多,大有“平攤過失”之意。
融合效應是個消極效應,它有推卸責任、降低責任感之嫌。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拒絕這種心理。
現代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個人加入群體、是孩子與社會接觸的第一站,是各種能力培養的基地,是個人與社會的橋梁。
因此,對家長來說,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正確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從現在起,作為父母,一定要走出那些教育孩子的誤區,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做到:
1.言傳身教,為孩子作出榜樣
一個對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就是一麵鏡子。因此,作為父母,我們無論作出什麼許諾,都要盡可能地實現,如果不能實現的話,一定要向孩子說明。
2.讓孩子學會先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負責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父母要讓孩子做到這些:早上鬧鍾響起時,就應該立即起床,而不應該拖拖拉拉。即使刮風下雨,也不應該成為遲到早退的理由。自己的書包、課桌、床都應該學會自己整理。
也就是說,你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決,不能依賴父母,要讓他記住“這是我的責任”。
3.培養孩子的孝心,讓孩子對家庭負責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讓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家庭情況,例如,父母的難處、長輩的生日等,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討論,也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孝心,比如,當家裏的長輩過生日時,你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動手製作一份生日禮物,並讓他寫上一句知心的話,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另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勞動,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而讓其記住“這是我的責任”。
4.鼓勵孩子大膽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對集體負責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內向,不願意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你一定要給予鼓勵:“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表現得很好!”父母的鼓勵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同時,當孩子在集體中犯了錯誤時,也要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心理啟示
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不能稱為成熟的人,對孩子來說,責任感不是大而空的東西,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從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做起。總之,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先不要急於懲罰孩子,而是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成長
在美國的一家大公司的集體辦公室內,有一個漂亮的魚缸,魚缸裏有十幾條名貴的金魚,凡是進進出出的人都會被這十幾條美麗的魚吸引住。
這些魚來到這家公司的兩年時間內,它們一直保持在三寸的長度,它們也過得自得其樂。可是她們的命運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改變了。
有一天,董事長調皮的兒子來找父親,結果一不小心將魚缸打碎了,可憐的小魚沒有了安身之地,大家都急忙為小魚尋找各種容器。最終,一個聰明的職員發現院子內的噴水池很適合養魚,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了進去。
兩個月後,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吩咐工作人員再買來一個新的魚缸,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池那裏去“迎接”小魚回家,十幾條魚都被撈起來了,但令大家非常驚訝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小魚在兩個月內長了這麼多?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噴水泉的水更適合魚兒生長,也有可能是水中含有某種礦物質,也有可能是魚兒吃了某種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噴水池要比魚缸大得多!
這就是著名的“魚缸法則”。其實,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何嚐不也是這樣呢?魚兒需要廣闊的空間生長,孩子也需要自由的空間。當你的孩子慢慢長大,你就應該學會慢慢放手,如果你還有想要為孩子安排一切的衝動,那麼,你必須克製住自己。如果我們束縛住孩子的手腳,讓孩子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對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孩子會感到窒息,他的一些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也會被壓抑。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明顯,對於無法呼吸的成長環境,他們一定會反抗,那麼,親子關係勢必會變得緊張起來。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作為父母還是要注意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愛並不等於控製。讓孩子自由成長,能讓孩子感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愛,那麼,他們也會更加愛你。
那麼,怎樣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足夠自由的空間呢?
1.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精神空間
在學校,孩子接受的是一種嚴厲的管教方式,而如果再回家後,父母還是對他們嚴加管教,那麼,他們的神經就會繃得緊緊的,這樣的生活環境,既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因此,家長不要為了管教孩子而繼續學校的教育方式。
2.為孩子創建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長不要想著怎麼去命令孩子、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時刻讓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然後雙方同時作出調整。不要覺得自己是家長就一定是嚴厲嚴肅的。家長可以時不時地開個家庭小會,和孩子一起暢談。
3.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雖然是充滿恐懼的、戰戰巍巍的,但也是充滿樂趣的。他們會摔跤,但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扶著孩子走。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想嚐試,那麼,你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有嚐試的勇氣,而不是這樣說:“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害自己的!”“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樣,孩子即使想嚐試,也會被你的提醒嚇退的。
4.多鼓勵,少支配、訓斥孩子
對於那些學習吃力的孩子,你最好不要變本加厲、批評孩子,而應該耐心疏導、正麵鼓勵,幫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對於學習順利的孩子,也要幫助孩子解放思想,培養創造性和創新意識。現有關研究表明,孩子是否有創造力和創造力如何,是與家庭環境有莫大的關係的。如果家庭不民主,對孩子過多地訓斥、支配,則兒童的思維就會表現出刻板、呆滯、創造力低下的狀態。對具有創造力的兒童的家庭進行的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的共同點是:他們主張地位平等,允許兒童自由表達個人的觀念等。
總之,為人父母,我們愛孩子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愛孩子就要時刻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而不是讓孩子完全服從自己的思維。孩子雖然是被愛,但也需要自主權。家長們也可以在關愛他們的同時給予他們自由,多給他們一些自己的空間,孩子才會更加喜歡與自己的父母交流。
心理啟示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自由就好像空氣一樣,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自由,他們是無法健康、快樂地成長的。因此,要想使孩子成長得更快,父母就需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自由空間,而不要限製孩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