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悉心育兒,做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2 / 3)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遺忘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剛開始,遺忘的速度最快,後來慢慢減慢,到了一定的時間後,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

根據遺忘規律,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孩子不在一天後抓緊複習所學的知識,過段時間就會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父母在了解遺忘曲線的同時,幫孩子做好記憶計劃也是十分必要的。具體來說,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掌握以下複習要點:

1.掌握最佳的複習時間我們要告訴孩子,在聽課後,需要盡快進行複習,否則,老師上課的內容很快會被遺忘。

在同學們眼裏,玲玲是個過目不忘的人,尤其在英語這門課程上,玲玲似乎什麼單詞都能記得住,不管老師頭一天教了同學們多少個生詞,第二天她總是能默寫出來。

後來,在一次學習心得交流班會上,玲玲說出了自己的秘密:“其實,我有個記憶的小竅門,不知道對大家有沒有用,但自從學習英語以來,我都是這樣記單詞的。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複習一遍那些單詞的拚寫和運用,早上醒來後,我會翻一翻晚上放在枕邊的書,這樣雙重鞏固後,這些單詞就刻在我腦海裏了。”

這裏,玲玲的學習經驗驗證了一點:人的黃金記憶時間是晚上入睡前和早上醒來後。

睡前的時間可以主要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信息,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可知能保持34%的記憶,此時複習便可鞏固記憶。

而早晨起床後,重新複習一遍昨晚複習過的內容,那麼,整個上午都會對那些內容記憶猶新。所以說睡前和醒後這兩個時間段千萬不要浪費,若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單元係統複習一般來說,一個單元的知識是有一定聯係的,並且,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一單元後,都會對學生進行一個單元檢測,在單元複習時,要抓重點和難點,並使知識係統化、結構化。對錯題進行再次練習被證明是提高成績的法寶。

3.多種形式複習

複習是對已學習到的知識的重新編碼,家長應幫助孩子充分利用各種形式整理知識,比如,聽、說、讀、寫、背、看,而不需要機械地采用一種方法。

4.假期堅持複習

每年的寒暑假以及五一、國慶等,孩子的假期都比較長,家長除了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外,還應告訴他們要適當複習,防止遺忘。在節假日,孩子還可以適當閱讀課外書,加深和拓寬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

的確,知識的積累,就像建造房子,從磚到牆、從牆到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這樣,孩子複習的時間不需要很長,但效果會很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啟示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特別是識記後48小時左右,如果不經再記憶,遺忘率則高達72%,所以不能認為隔幾小時與隔幾天複習是一回事,應及時複習,間隔一般不應超過2天。

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

這天晚飯過後,很多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小區廣場上玩耍,孩子們帶的汽車很多,小孩子很容易就玩到了一起,有一個稍大的孩子帶著大家用小汽車排隊,結果其中一個調皮的孩子居然拿自己的小車撞翻了其他孩子的車。於是,其中一個家長站出來說:“你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大家還沒覺得有什麼,但是那個孩子卻一頭撲到他媽媽的懷裏放聲大哭,這讓剛才那位父親很是尷尬。

其實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很多家長都因為太過溺愛自己的孩子,從來舍不得說自己的孩子一句,就算孩子犯了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不管,所以孩子連一句輕微的且合理的批評都受不了,如果孩子一直被這樣教育著,以後的心理承受力肯定不會好到哪兒去。

人們常說:“自古英雄多磨難。”這句充滿智慧的警句,生動地說明了一點: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應對挫折,會使孩子終身受益。實踐告訴我們,要教育好下一代,除了要教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素質,人隻有經曆過挫折,從小培養頑強的意誌力、忍耐力,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才會獲得成功,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給孩子一點挫折,對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處的。這就告訴父母,挫折教育必不可少。關於這一點,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不僅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領袖,更是一位好母親、好老師。在她教育兒子拉吉夫的過程中,曾有這樣一次經曆:

在拉吉夫12歲的時候,他生了一場大病,醫生建議他做手術。手術前,醫生和甘地夫人商量術前的一些事,醫生認為可以通過說一些安慰的話來讓拉吉夫輕鬆麵對手術,比如,可以告訴拉吉夫“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然而,甘地夫人卻認為,拉吉夫已經12歲了,應該學會獨立麵對了。於是,當拉吉夫被推進手術室前,她告訴拉吉夫:“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關於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認為,生活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陽光就有陰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就會有痛苦。而一個個性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賜予的種種,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未來生活的各種變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甘地夫人法則。

的確,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一些挫折,有些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克服的,但有些卻是人們通過努力也無法克服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孩子們也是一樣,但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大人的更弱,除了學校教育,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形成絕大部分與自己的父母有關。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自己愛孩子有錯嗎?舍不得批評孩子有錯嗎?當然沒錯。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家長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絲毫的傷害,但是真正愛孩子並不是把孩子養在溫室裏,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去麵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溺愛孩子,很容易就會讓孩子變成易碎的瓷娃娃。他們離開了家長,就會一點挫折也受不了,這樣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長嗎?

當然,父母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也必須把握好一定的度,否則,很容易讓孩子一蹶不振,失去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另外,孩子本身承受能力就要比成人弱,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要適時地對其進行疏導,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挫折承受能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堅韌。

心理啟示

困難和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孩子能曆經磨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挫折教育可以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磨煉意誌、形成自我激勵機製,有著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和價值,這正是孩子成長所必不可少的“壯骨劑”。因此,教會孩子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勇於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這也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獎勵孩子也要有度

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這一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一群大學生。在這一實驗中,這些學生需要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問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參與實驗的所有人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所有的人被分成兩組,一組被稱為實驗組,一組是控製組,前者是有獎勵的,他們做完一道題就能獲得一美元,而後者是無獎勵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裏,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答題或者停止。

結果表明:這些參與實驗的人中,有獎勵的那一組在第二階段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階段,他們的積極性就降低了不少,願意繼續答題的人變得很少,也就是說,他們的興趣在減弱;而相反,無獎勵的一組卻在第三階段表現得比前者積極很多。

德西發現:有時候,在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人們的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有所降低。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從這一實驗中,我們得出,對於一項會令參與者感到愉快的活動,如果對參與者提供外部獎勵,是不會增加反而會屑弱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的。

從“徳西效應”中,我們不難得出一點,對孩子采取獎勵措施,隻有在正當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否則隻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對獎勵產生依賴。而事實上,一些父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比如,一些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就對孩子說:“如果這次期末考試你能考一百分,暑假我就給你買個筆記本”“要是你能考進前五名,我就給你買雙××鞋”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方法,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澆滅了。

教育學家認為,正確的獎勵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很多家長也發現,想要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就要時常獎勵他們。但是獎勵也是有講究的。家長要獎勵孩子,一定要注意從樹立孩子的遠大理想這一方麵出發,盡量獎勵一些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東西,甚至最好是給孩子成長有幫助的精神獎勵等。

在孩子取得一定進步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獎勵。但具體說來,我們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注意獎勵的度我們可以偶爾對孩子進行一些物質獎勵,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不知道物質財富來之不易,也沒有賺取物質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其獎勵一些高消費產品。另外,多數家庭的經濟收入也並不允許父母這麼做。再者,對孩子獎勵太過貴重的東西,容易讓孩子產生虛榮心、攀比心,這樣既達不到獎勵的效果,又嬌縱了孩子,與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顯然是不合適的。

2.精神獎勵為主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因此,有時候,我們一句真誠的“你真棒”比給孩子幾百元錢更能讓孩子產生熱情。

當然,我們可選擇的精神獎勵的範圍很廣,例如,我們可以為孩子唱一首歌,陪孩子看演唱會或者給孩子買本書等,都能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

3.獎勵緣由不要隻放在學習成績上

如果我們隻是在孩子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時才獎勵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隻有學習才是重要的”,這對孩子的綜合能力和良好品質的形成都是不利的,因此,隻要孩子在任何一方麵有進步,我們都應該獎勵,例如,孩子助人為樂、孩子在遊戲中獲勝等。

4.不可失信於孩子

無論你答應給孩子什麼獎勵,你都要做到,這樣的獎勵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達到獎勵的預期目的。

5.可讓孩子選擇獎勵的方式

采取這一獎勵方式對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例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後,你可以問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決定想得到什麼……給孩子一定的主導權,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導權的獎勵,十分有助於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

心理啟示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個人發動或抑製自身行為的內部原因。當動機達到最佳水平時,活動效率就會達到最大值;而動機不足則會使活動效率降低。可見,為了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做某件事而獎勵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適當、正當獎勵,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並讓孩子擁有主導權,從而最終起到獎勵孩子的目的。

嗬護孩子脆弱的內心

這天,媽媽帶著女兒參加自己大學同學的聚會,在聚會上,有一位阿姨看到小女孩可愛、漂亮,便誇獎道:“想必在家也一定乖巧可愛,自己的房間一定特別整潔吧?肯定不像我家男孩子的屋子亂糟糟的!”此時,十歲的小女孩心跳加快起來,她趕緊用眼角的餘光看了看母親,因為她很害怕母親會揭自己的短,這會讓自己很沒麵子,然而,這位母親卻是智慧的,她趕緊接過話說:“是啊,在家也挺乖的,房間都是她自己整理的。”小姑娘一聽,頓時鬆了口氣。聚會後,女兒用一種感激的眼神看了媽媽一眼,此時,媽媽假裝生氣地對女兒說:“媽媽可就幫你一次,以後就看你表現了。”

這是位智慧的母親,相信經過這次心驚膽顫的經曆後,這位在外麵光彩亮麗的小姑娘在家也會自覺主動地整理房間。的確,孩子的自尊心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在家中被父母批評,孩子已經感到十分難為情,更別說公共場合了。這會嚴重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因此,作為父母,也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留麵子。

我們都知道,為人父母,除了給孩子生命,還需要教育他們,孩子犯錯了,批評管教少不得,而孩子心靈是脆弱的,我們批評教育孩子,千萬不能過度。因此,任何批評,都必須講方法,如果孩子犯錯,就采取謾罵、嗬斥的方式,那麼,不但不能讓孩子接受並改正錯誤,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

關於這一點,有個著名的“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的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家庭教育中,父母過分的叮囑、管教不但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的神經細胞處於抑製狀態,從而作出逆反的反應。因此,任何一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應把握一個度的問題,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也不應過多。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在批評和尊重之間,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並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會幫助父母找到平衡,但父母們必須掌握以下幾個在批評孩子時說話的原則:

1.注意時間和場合批評孩子要避免以下三個時間:清晨、吃飯時、睡覺前。在清晨批評孩子,可能會破壞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飯時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欲,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利;睡覺前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睡眠,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

2.點到為止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斥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隻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3.就事論事

作為受罰者,孩子最厭惡父母翻出之前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可作為過來人的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