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理學
人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而且常常將對孩子滿腔的愛化作了熱切的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無比順利、無比燦爛的未來。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掌握一些打開孩子心門的心理學方法的話,那麼,我們便很容易陷入費盡心力卻教不好孩子的困境。為此,我們必須明白一點,應該學一點教子心理學了,用心教育,相信你一定能教育出一個心理健康、愛學習、會學習、積極、陽光的孩子。
溝通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把你當自己人
心理學上有個“自己人效應”。所謂“自己人效應”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同樣一個觀點,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人說的,接受起來就比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討厭的人說的,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製。有道是:“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規矩來。”其實,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自己人效應與孩子溝通。如此,就會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孩子也會消除心理壓力,就不會對你心存戒心,溝通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我們來看下麵這位媽媽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
這天傍晚,李太太在家做飯,突然,兒子開門進來,衝著在廚房忙乎的李太太嚷嚷:“媽,從明天開始,我不去學校了,你別勸我!”
李先生還沒下班,倘若他在家,一定會好好教訓兒子,但李太太是個善解人意的溫和女人,她心想,兒子一定是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
“沒什麼,感覺不大舒服。”
“不舒服,哪裏不舒服?怎麼不早點請假回來呢?”
“不想耽誤學習啊,你別問了,反正我不去。”其實,李太太心知肚明,兒子有勁兒這麼嚷嚷,怎麼可能是不舒服呢,一定另有隱情。
“可是,今天不舒服,明天不一定不舒服啊,要不,媽媽帶你去醫院吧。”李太太在說這話的時候,故意露出一點笑容,兒子明白,媽媽看出端倪了,於是,他隻好說:“媽,你兒子是不是很沒用啊?”
“怎麼這麼說,我兒子一直是最棒的,有最棒的體格,最棒的學習接受能力,待人溫和,還疼媽媽。”
聽到李太太這麼說,兒子笑了,主動招出了今天遇到的事:“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拚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笑我,真沒麵子!“此時,李太太沒有說話,隻是摟著傷心的兒子。兒子沉默了幾分鍾,從媽媽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我要去小胖家了,他還等著我一起複習功課呢。”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李太太是個善於與孩子溝通的母親,當孩子說不想去上學時,她並沒有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循循善誘,讓孩子道出了心事,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才能幫助孩子疏解困擾。
的確,對於所有父母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把自己當知心朋友,能把什麼心事都告訴自己,然而,令父母感到苦惱的是,為什麼孩子越大越難溝通了呢?這是由什麼造成的呢?其實,孩子也想對父母說實話,隻是很多父母不懂溝通技巧,在溝通中多半端著家長的架子,甚至嗬斥孩子,孩子又怎麼願意與你溝通呢?因此,聰明的父母會使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孩子把自己當成“自己人”,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感情很有幫助。
具體來說,讓孩子把我們當“自己人”,需要我們做到:
1.語氣溫和,態度友善
父母與孩子說話,最好避免用尖銳的語氣和帶有恐嚇的聲音,而應盡量對孩子微笑,用歡快、平和的語氣與孩子溝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2.多說“我”,少說“你”
為了能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站在統一戰線、是為了他好,你在說話的時候,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
3.分享孩子的感受
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做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隻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4.多用身體語言
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什麼情況,你都是愛他的,即使他做了什麼錯事。事實上,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疼他,不隻是在他表現良好時。
同時,與孩子身體接觸,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不難發現,有些父母隻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才會親孩子、抱孩子,而孩子長大一點後便忽視了這一點。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心理啟示
家庭教育中,如果我們能巧用“自己人效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是能夠從他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是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的,那麼,他一定願意把我們當朋友,願意與我們溝通。
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
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的成長都必須經過一個逐漸成熟與獨立的過程,一個人隻有學會獨立,才能獨自麵對未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然而,現代社會,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地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很明顯,這些孩子,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會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無法獨自生活。因此,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愛孩子,要讓孩子獨立起來。關於這一點,有個著名的狐狸法則。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它們一到成年,便不再與父母住在一起,它們也不靠父母養活,而是自己想方設法生存下來。
在它們還很小的時候,老狐狸就教他們如何捕食,當它們長大成熟後,老狐狸是不允許它們留在身邊的,即使小狐狸不願意,它們也會把小狐狸趕走,讓它們獨立生存、生活,去開拓新的領域。其實,我們人類何嚐不應該如此呢?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生存,那麼你就將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大潮中被淘汰。
與狐狸世界不同的是,我們看到的人類社會中,在教育這一問題上,很多父母卻常常犯這樣的錯,他們認為,隻要孩子學習成績好,隻要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孩子就會有好的未來。而在生活中,他們卻事事為孩子包辦,讓孩子把所有精力花在學習上,試問,這種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除了學習以外,還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嗎?還談得上參與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嗎?
曾經有個一周歲左右的小男孩,一次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這個廣場上,有個幾十級的台階,母親原本準備牽著小男孩上台階,但沒想到的是,這個小男孩居然掙開了母親的手,要自己爬上去。
然而,台階實在太高了,當他爬了幾級台階以後,他覺得很害怕,就回頭看看媽媽,結果媽媽還是站在原地,也沒有要抱他的意思,隻是給了他一個鼓勵的眼神。於是,他回過頭來,繼續爬,盡管很吃力,但他手腳並用,最終還是爬上去了,直到這時,年輕的媽媽才過去將兒子抱起來,並在兒子的臉蛋上狠狠地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像走樓梯的台階,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走過的台階就越多。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你走,你就會逐漸產生依賴性,最終隻會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你被父母抱著上台階,那麼,你就會成為“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麵,更難立足於社會。
林肯的故事也告訴所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隻有獨立,才具備生存的能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狐狸法則,我們的家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1.讓孩子學會自理
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思想,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裹,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別人來幫忙,那會被別人看不起。有的男孩從小就洗冷水浴,一年四季洗冷水,來鍛煉自己的意誌和吃苦精神。
因此,你不能再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你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嚐試,堅持讓孩子自己動手,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的自理能力。
2.讓孩子學會獨立應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不管做什麼事,總會有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你可以讓孩子獨立麵對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比如,當你出門辦事,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做飯吃;家裏來了客人,應該讓孩子學會主動打招呼等。
3.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
現代社會,很多父母都很忙,孩子也每天忙於學習,造成親子間的代溝越來越大,而其實,作為家長的你,也可以製造機會與孩子相處,比如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遊泳,一起旅行,這樣不僅能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得到了鍛煉。
心理啟示
所有的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孩子的人生,我們也不可能替他們走完。如果不能盡早讓孩子學會獨立,總是讓孩子在父母身邊有所依靠,那麼,當孩子不得不獨立去麵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它將無所適從。因此,任何一個父母,都應該把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當成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應該多為孩子創造鍛煉自己的機會。
不要過於苛責孩子的成績
曾經有這樣一個心理學現象:
在杭州市的天長小學,有個叫周武的老師,1989年,他受邀參加一次往屆畢業生的聚會。這次聚會上,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小學時成績並非十分出色。相反,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現在卻成就平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周武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心,於是,他決定再進行一些驗證試驗。接下來,他針對151個小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十年後,他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生隨著就讀年級的升高,會出現成績名次波動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的學生,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比例為43%;相反,小學時排在六到十五名的學生,進入中學後,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為81.2%。
實際上,不僅周武,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那些曾經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在進入大學或者參加工作後,並沒有和在學校時一樣依然有出色的表現,也多半沒能出人頭地,而相反,那些第十名左右、成績一般的學生,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卻發揮了巨大的潛力,讓人刮目相看。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
這種後來居上的現象便是“第十名效應”。這個效應也告訴所有為孩子成績擔心的父母們,如果你的孩子成績平平,不必為之擔心,隻要他有其他各方麵的能力,比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造力、協調力等,那麼,你的孩子在未來社會就是一個全方位人才。而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可對孩子的成績太過苛刻而忽視了對孩子其他方麵能力的培養,實際上,一張成績單並不能代表什麼,我們所熟悉的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在讀書時代並不出類拔萃,可後來不也分別成了令世人矚目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嗎?
可能很多父母感到詫異,為什麼會出現“第十名效應”這一現象呢?
對此,周武通過對這些學生的跟蹤調查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原因:那些太過注重成績的學生,雖然總是能拿到第一、第二的好成績,但他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學習,便忽視了其他知識的獵取,他們知識麵狹窄,心理承受能力也差,而同時,體育鍛煉的缺乏也讓他們變得體弱多病,於是,在參加工作後,他們根本無法勝任繁重的工作,也無法經受住挫折,最終隻能碌碌無為。而相反,那些成績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差,同時,他們並不死讀書,在學習時,他們更注重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另外,他們還喜歡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他們對學習成績不是過分在乎。因此,即使沒考好,他們也能輕鬆麵對,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比那些追求第一、第二名的學生強很多。在參加工作後,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體力承擔各種壓力,他們表現得也就更出色。
當然,這裏所指的“第十名”是個泛指,並不是指那些成績剛好排在第十名的學生,而是那些成績處於中等水平的學生。
其實,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有個群體特征:他們並沒有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過多關注,但他們卻有著更為自主的學習動力。反過來,那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卻因為得到長輩們過多的關注而抑製了自己的學習自主性。
事實上,未來社會,一個人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下有所作為,他就必須從孩提時代開始曆練自己的多方麵的能力,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造力、協調力等。而這些能力都是在考試成績中無法體現出來的。考試第一名並不代表他也是綜合能力最強的,因此,作為父母,我們不要對孩子的成績太苛刻,而忽視了對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
心理啟示
一個人要想成功和成才,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全麵素質。所以,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家長千萬不能隻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應注重孩子的全麵均衡發展,一張成績單不能代表一切。
幫孩子找到最佳記憶模式
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就是由很多記憶組成的,但記憶是個奇妙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記住的事物卻常常被遺忘了,有些不經意的事物卻被深深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而對於孩子來說,擁有好的記憶力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然而,令家長們頭疼的是,孩子似乎很健忘,剛學過的知識就忘了,要怎樣幫助孩子複習才能有好的效果呢?對於這一問題,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他經過研究發現,遺忘的時間原本就是從學習之後開始的,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的。
根據這一規律,後來,又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有兩組學生,他們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後,甲組學生對課文進行了複習,一天後,他們能記住課文的98%,一周後他們能記住83%;而乙組學生則沒有複習課文,一天後,他們能記住56%,而一周後,他們僅能記住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