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知足惜福,安享人生的心理軌跡(1 / 3)

幸福心理學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幸福的定義的探討可謂從未中斷過。那麼,幸福是什麼?不同的人對幸福的定義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認為獲得財富名利就是幸福,有的人則認為精神世界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我們無法考量,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受,隻有用心才能體會到。幸福是細微的,小到冬日裏的一盆炭火,夏日裏的一絲涼風,都會給人帶來小小的安慰和希望。用心感受了,用心品嚐了,便是幸福滋味。

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生活中,人們總是會發出這樣的感歎:我們窮其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金錢?地位?還是美貌?抑或是吃得好、穿得好?一些人認為,得到這些實質性的東西便是得到了幸福。哈佛大學教授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幸福並不是某種固定的實體,而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更多的表現在精神體驗上。在哈佛大學,有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

在很小的時候,本·沙哈爾就已經開始尋找幸福了,他從小生活在以色列。他曾經為了參加全國的壁球比賽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訓練,在這段時間內,他常常感到孤獨和空虛,他總感覺自己的生命裏好像缺少了什麼。但最終,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堅強,隻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許勝利了,就幸福了。

他參加全國的壁球比賽是在他16歲那年,他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回報——他獲得了冠軍,他為此欣喜若狂。那時候,他滿以為自己五年前的想法是正確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然而,很快,他又察覺到自己是空虛的。他也曾試著回味勝利給自己帶來的喜悅,但他發現,這並不是真的幸福,那麼,到哪裏去尋找幸福呢?

從那以後,本·沙哈爾開始關注身邊那些看起來很幸福的人,並向他們請教,他也曾讀過很多關於幸福的書。後來,他進入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和哲學,這才漸漸清晰地認識到幸福的本源:幸福是與快樂、積極聯係在一起的,一個幸福的人,必當有著一個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

在本·沙哈爾開始講授幸福課之初,來聽課的人寥寥無幾,但如今,走在哈佛大學的校園中,你隨意找個學生打聽一下,你會發現,如今,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不是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是本·沙哈爾教授的幸福課。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感興趣的是我的經曆。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本·沙哈爾自己說,他正是源於這個理由,才在哈佛大學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畢業以後沒有去大公司任職高薪職位,而是留在了母校任教。

在看完本·沙哈爾的經曆和了解了他的幸福課之後,我們也許對人生的終極目標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幸福很簡單,幸福與金錢、地位無關,與內心相連,是一種內心的體驗和感受。

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感受到幸福呢?

首先,我們應該保持內心的純淨。

有一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悅,這就好像水如果不加攪動,本性是透明清澈的。接納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讓內心淡定,隻要你的心是純淨的,那麼,你就能接受幸福,接受快樂,淡化痛苦。反過來,如果你內心躁動,你又怎麼能看到最本真的自己?

其次,我們要學會走自己的路。人與人總是不同的個體,生活也會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看法總是不同的。另外,他人不可能參與到你的生活中來,因此,我們大可以告訴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最後,我們應該學會享受現在的生活。

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裏對人的本性、欲望的評論有過精彩的論述:“圍在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當你得到一樣,就總想得到另外一樣。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你處於城中,為何不好好享受城中的生活呢?其實衝進去或是走出來,也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裏或外的區別不過是自己的心給出的答案。

的確,我們周圍的世界總是在發生著變化,和外在行為的動靜相比,內心的動靜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類生活的本原。不與人搞攀比,這樣內心才能寧靜而不浮躁,要隨遇而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心理啟示

在本·沙哈爾的課堂上,他常常對幸福感作出這樣的詮釋:“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人們生存乃至生活的最終目標。”他還對這句話進行解釋:“人們衡量一個人是否商業成功的標準就是錢,用錢去衡量盈虧、利潤、稅務等,所有和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同樣,人生也有盈虧,不過,你若想使得你的人生積極起來,就要你做到把負麵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麵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麵情緒多於負麵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哈佛大學教授給出的十條幸福小建議

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是本·沙哈爾的“幸福課”,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他的助手曾經這樣評價這門課:“它是奇妙的,每當我看見學生們離開教室時那輕盈的步伐,你就能看出本·沙哈爾以及這門課的魅力了。”關於幸福,我們大致有所了解,然而,在每個人的世界裏,人們對於幸福的定義都是不同的。因此,人們追求幸福的方式也千差萬別。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他把幸福課的要義簡化成10條小提示: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以選課為例,你應該選擇讓你獲得快樂的課,而不是為了修學分,也不是聽從他人的意見。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日常學習和生活再忙,也不要忘了和朋友、家人聚聚,享受一下親密的人際關係,它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

3.學會失敗愛迪生曾深有感觸地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的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者多半都是在摔了無數次跟頭後繼續爬起來上路的。敢於失敗者才會獲取成功,因此,不要被所謂的失敗絆住你前進的腳步。

實際上,每一次的失敗中都蘊涵著豐富的經驗教訓,弱者隻會沉溺其中,而強者則會從中學到東西,最終重新站起來。

4.接受自己

你不必苛求自己,苛求自己完美,苛求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要知道,人都是情緒的動物,在平凡的人生中,人的情緒總會不斷滋生,它的平凡就像陰晴的天氣一樣交替,你應允許自己有偶爾的失落、煩躁、悲傷,失望,你要學會坦然地麵對自己的消極情緒,盡快調整、轉變它,你就能主宰自己的心情,把握自己的幸福。

5.簡化生活生活中,為什麼有很多人擁有得很多,卻並不幸福呢?因為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

當然,簡化生活並不是使生活流於平淡,它是對生活的及時清理,及時清除那些阻塞我們尋找幸福之路的絆腳石,隻有拓寬了自己的思維,你才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才能消除那些對名利的渴望,才能摒棄那些瞻前顧後的煩惱,得到充實之後的坦然與從容。簡化生活,我們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義,才能獲得豁然開朗的輕鬆與快慰。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隻要3次,每次隻要30分鍾,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遇到一件痛苦的事而不知道如何排解時,此時,在朋友的建議下,你進行了一項你很喜歡的運動,你是不是覺得心情舒暢多了?這是因為運動能緩解一個人的心理緊張和焦慮,能分散對不愉快事件的注意力,將你從不愉快事件中解脫出來。

另外,很多時候,人們的壞情緒和健康問題有著很大的關係,適量的運動能消除疲勞,減少或避免各種疾病。

7.睡眠

雖然現下的你每天要麵臨繁重的學習任務,偶爾不得不加班加點學習,但你必須保證每天擁有7~9個小時的睡眠,這樣,你會發現,你好像充滿了電一樣,你的學習效率會提高很多。

的確,對任何人來說,睡眠都是最好的補品,這對於你的容顏和精神是最好的滋養。給自己選擇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認真地投資睡眠,慎重地對待這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

8.慷慨

人常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能夠慷慨地給予別人幫助的人,這份情意的暖流在流入別人心田之後,在某個時刻,還會流回到你的心裏。

9.勇敢勇敢的人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在心懷恐懼的情況下依然向前。每一個青少年朋友,都應該記住,你的手裏有一本幸福字典,上麵寫滿了兩個字——拚搏。它告訴你,遇到問題,別退縮,勇敢麵對,就能闖過去。

10.表達感激

不要認為父母、愛人對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請記下別人對你點滴的恩惠,常懷感恩之心。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因為感恩會讓你的內心開出溫馨的花來。

心理啟示

幸福在於把握現在,在於時刻感悟。有人說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中總是斥著煩惱,而實際上,人生的幸福與煩惱都是等量的,關鍵在於你如何感受。假如你能用心去感受,你一定能被幸福包圍。

幸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生活中,很多人都感歎自己不幸福,他們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在為這個問題糾結之前,你應該問問自己是否理解幸福的本質,因為隻有了解了幸福的本質,才會用心體味幸福。對此,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曾說:“幸福的本質不僅僅是對某種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某種需要的理解。”

有一個學者出門尋找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走了很遠的路,問了沿途碰到的所有人,他們都說自己不快樂。

有一天,學者終於來到皇帝的宮殿,皇帝坐在用黃金做成的椅子上,他身後是一座藏有數不盡金銀財寶的巨大寶庫。學者問皇帝:“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皇帝愁眉苦臉地對學者說:“怎麼會呢?我每天要考慮所有國家大事,外敵正在入侵我的領土,我怕我的大臣起來謀反,我怕小偷偷走我的珠寶,我怕生病,我怕死亡……哎!我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

學者垂頭喪氣地從皇宮裏走出來,順著原路往家趕。經過一片荒野時,發現前麵有人坐在一堆火旁邊,一邊唱歌,一邊烤著什麼東西,他走過去一看是一個乞丐,他奇怪地問道:“看樣子你一定很快樂了!?”乞丐答:“我撿到了半根香腸,晚上不用挨餓了!我現在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快樂,對幸福的理解也大相徑庭。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追求與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對孩子們來說,一個小小的玩具都能使他們感到幸福;戀人們的幸福在於浪漫的約會、甜蜜的語言,出則牽手同行,入則相擁相親;中年人的幸福是兒成女就,事業有成;老年人的幸福則是寧靜、安詳、平和……但所有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對需要的理解上,一個已經陷入欲望的溝壑的人是永遠不懂幸福的。

在短短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有所求,但沒有人能夠擁有世間的一切。人們所求各不相同,但萬涓細流,終將彙聚成海,歸根結蒂,他們所求的乃是幸福。世上沒有比幸福更可貴、更難得、更為人們所普遍追求的東西了。但現實生活中,人們似乎總是顛倒了欲望與快樂在生命中的比重,一個人,隻有真正放下過多的欲望,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生活中,人們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他們想要的太多。情感、物質、名利,不但要擁有,還要擁有最好的。於是乎,追求無止境,欲望無止境,好不容易得到了,又這山看著那山高。於是乎,還得追求,還要奮鬥。好不好呢?好。人如果沒有了追求,豈不成了行屍走肉!但凡事有度,如果因為追求更高更好而放棄了已經擁有的東西,如果因為奮鬥失去了享受的過程,那就本末倒置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比爾·蓋茨,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商界精英、政界豪客。所以,要想活得幸福,就要學會知足,學會理解幸福,理解平淡的生活,就能獲得快樂。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的幸福指數與其欲望是成反比的,想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會越多。我們自打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我們會得到父母的愛,但終有一天,父母也會離開我們;我們還會遇到事業上的不順心、感情上的不如意甚至是朋友的背叛等,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抓住,所以不必苛求那些得不到的東西或辦不到的事情。過於執著,隻會讓你失去很多當下的快樂,因此,每個人都要學會“知足”,很多快樂都建立在這兩個字之上,如果你一輩子都在不停地滿足自己一個又一個目標,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幸福可言,那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心理啟示

幸福感是心理欲望達到滿足的狀態,是對內心需求的一種理解。因此,一個人隻有了解了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幸福,最終獲得幸福。

“幸福型漢堡”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生活中,人們常說:“人總是往前看的。”也就是說,人們都會認為,人生最美好的風景當然是在前方,於是,他們總是馬不停蹄地趕路,總是會對前方的路滿懷期待,實際上,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失望。而人們忽略的是,當下的風景也會讓人沉醉!哈佛大學教授本·沙哈爾曾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為之努力,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來源於他曾經吃漢堡的一次經曆,在後來的課堂上,他總結出了四種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