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心理學
人們常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話是說,成功需要很多因素。而我們又發現,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其成功的原因都是他們有成功者的心態、成功者的思維、成功者的行為模式和成功者的做事態度,因此,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成功者,那麼,請記住一點,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用什麼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有什麼樣的期望,就有什麼樣的成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比馬龍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的,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應”。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或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因此,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應該明白一點,你有什麼樣的期望,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這就是暗示的作用。關於這一效應,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希臘有一位技藝超群的雕刻師,名叫比馬龍。他用一支潔白如玉的象牙,雕刻出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女加拉蒂亞。比馬龍深深地愛上了她,日夜祈求神將雕像變成真正的少女,和他成為終生的伴侶。最後精誠所至,神被比馬龍的癡情所感動,於是將雕像變成少女,比馬龍和加拉蒂亞終成眷屬,永浴愛河。比馬龍與加拉蒂亞的故事,後來成為心理學上廣被研究與討論的主題:比馬龍效應。
所謂比馬龍效應,就是期望的應驗;當人們對自己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
我們想一想,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穿著一件新衣服去上班,但無意之中你卻聽到一個同事說你的衣服不好看,剛開始,你不以為然,但這一天下來,你卻聽到很多同事這樣評價,於是,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其實,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同樣,當你正在為一件事努力時,如果你能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能做到。那麼,你便能化壓力為動力,便會產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並將潛在的巨大的內驅力釋放出來,進而最終獲得成功。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鬆下幸之助是一個善於將比馬龍效應運用到工作中並管理員工的高手。他首創了電話管理術,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隻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鬆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使接到電話的下屬每每感到總裁對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為之一振。
通用電氣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也是比馬龍效應的實踐者。韋爾奇說:“給人以自信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他認為,團隊管理的最佳途徑並不是通過“肩膀上的杠杠”來實現的,而是致力於確保每個下屬都知道自己第一時間內該完成什麼,並鼓勵他們去做到。韋爾奇在自傳中用很多詞彙描述那個理想的團隊狀態,如“無邊界”理論、四E素質(精力、激發活力、銳氣、執行力)等,以此來暗示團隊成員“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對此,韋爾奇找到了一條與下屬溝通的最佳方式——寫便條。這並不需要他花費太多時間,但總是很奏效。
事實上,許多人在比馬龍效應的作用下,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麵的高才,畢竟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
因此,我們也不難得出一點,作為我們自身,要獲得成功,他人的激勵是一個方麵,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心底發出積極向上的聲音。你隻有相信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你才能始終擁有向上的熱情和奮鬥的激情,你才能最終看到成功的曙光。
心理啟示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與什麼樣的人為伍
有人說,人就像一個磁場,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會像磁場一樣影響別人,就像積極陽光的人會讓你豁然開朗,開心豁達的人讓你心情舒暢,積極的人給予你積極的影響,消極的人給你消極的影響。有句諺語叫做: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司娘跳假神。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因此,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價值,有一番作為,就遠離消極的人,而與積極上進的人為伍吧!否則,消極者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生活中最不幸的是: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我們周圍可能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隻會責怪別人不好、隻會責怪社會,他們中從來沒有人會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這些人隻顧著挑剔別人的缺點,卻從來不檢討自身的不足。對社會有諸多不滿的人,不僅自己的人生前途黯淡,而且也會把這種不滿的情緒傳染給身邊的朋友。
相對而言,我們要盡量遠離這些人,就算他們有別的長處,但毫無疑問,他們還是會成為你人生經曆中的毒藥。事實上,對世界充滿抱怨的人,幾乎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連有沒有其他“長處”也值得懷疑。
當然,在人際交往中,優秀者很多,但我們不可能人人結識。因此,我們要學會有目標地結識,比如,那些同專業裏的專家、權威人士,與他們結識,把他們當老師,我們不僅能學到最精尖的專業知識,還可能在行為得失上給我們以指點,幫助我們一步步成長、成功!
總之,如果你也想做一個成功者,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時刻向成功者靠近,與成功者為伍,哪怕不是同一領域的人,他們也可以與你交流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你可以從強者身上學習如何變得更強。你還可以得到來自成功者的寶貴經驗,來自榜樣的無窮激勵。
心理啟示
西方有句名言:“與優秀者為伍。”日本有位教授手島佑郎,專門研究猶太人的財商,得出的結論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人的情緒和心態都是能相互影響的,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你就必須和優秀的人為伍。
成功隻會青睞那些心態積極的人
人生短短數十載,困難和挫折都在所難免,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以一顆坦然的心麵對現在。隻要做到積極樂觀、永不絕望,就一定能度過逆境,贏來曙光。因此,我們常常說,成功往往隻會青睞那些有積極心態的人。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若對自己持正麵的看法,對未來有樂觀的態度,那麼,他這輩子不會離幸福太遠。
然而,有些人一陷入困境,就變得消極、悲觀,甚至一蹶不振,其實,並不是困難打敗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打敗了自己。其實,我們應反複暗示自己,困境是另一種希望的開始,它往往預示著明天的好運氣。因此,你隻要告訴自己希望是無所不在的,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得渺小。
豐田公司極其重視推銷員的自我管理教育。在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上,如對工作的認識、建立價值觀念、養成計劃性、培養實踐能力、妥善安排時間、不間斷地學習、注意健康、克服工作上萎靡不振的情緒以及如何全神貫注地工作等有關方麵的教育,公司都抓得很緊。有一篇文章反映了豐田公司推銷員自我管理的真實情況,文中寫道:
“我認為所謂的自我管理,首先就是苛求自己。我把一個星期的工作計劃分為上午和下午兩部分,把要走訪的地方6等分。星期一走訪葛飾區立石路的1~100號街,星期二走訪第101~200號街,星期三……這樣一個星期結束以後,就轉完了我所負責的整個地段。我把這種做法一直作為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命令來執行。所謂硬闖和推銷管理工作,都安排在每天下午去搞。上午專搞接洽生意或類似接洽生意的工作,從下午4點起,搞交談、修車等工作。我的工作計劃大體上就是如此,並堅決執行——這就是我的推銷計劃,也就是自己管自己。
“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往往都是我一個人在街道上轉來轉去,覺得非常難受又寂寞,有時也深感推銷工作非常痛苦。可是,每逢這時,我就鼓勵自己說,自己痛苦的時候別人也痛苦。說老實話,我想如果推銷工作是一帆風順的,也就無所謂自己管理自己了。自己管自己這個問題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做事情,因為今天一去不返,人們才要求這麼嚴格。我也經常有精神不振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一定在星期天去登山。當我一步一步地克服了前進中的困難而登到山巔時,那種激勵的心情簡直就和接受定貨、交出汽車時的激動心情完全一樣。”
這位推銷員的一句話:“我想如果推銷工作是一帆風順的,也就無所謂自己管理自己了。”的確,如果不存在打擊與拒絕,那麼,也就體會不到成功時的快樂,以這樣的信念激勵自己,能幫助我們克服內心的很多負麵心理。
追求人生目標的這條路,絕不會一帆風順,生活中既然有挫折、煩惱,就會有消極的心態和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而是善於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而自我激勵,是用理智控製不良情緒的又一良好方法。恰當運用自我激勵,可以給人精神動力。當一個人在困難麵前或身處逆境時,自我激勵能使你從困難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緒中振作起來。
因此,處於困境時,你一定要學會暗示自己,要摒棄那些消極的習慣用語,這些消極的習慣用語一般有:
“我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這道題怎麼解答不了了?”
“我真累壞了。”
相反,你可以這樣激勵自己:
“累了一天,能這樣休息真好啊!”
“再大的困難,我也能挺過去!”
“我一定要把這道題解出來。”
“我就不信我戰勝不了你!”
總之,積極的心態有使人看到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誌。消極心態使人沮喪、失望,限製和扼殺自己的潛能。積極的心態創造人生,消極的心態消耗人生。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起點,消極的心態是失敗的源泉。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就等於選擇了成功的希望;選擇消極的心態,就注定要走入失敗的沼澤。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夢變成現實,就必須摒棄這種扼殺你的潛能、摧毀你希望的消極心態。
心理啟示
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在奮鬥之前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追求人生目標的路途上,隻有保持積極的心態,你才能做到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能坦然麵對。
強者總是能走完最泥濘的路
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有一番作為,誰都希望成為一個成功者,然而,最終成功的卻是少數,這是因為很少有人能通過上天和命運的考驗,而這些人就是強者,他們總是能走完最泥濘的路,他們能獲得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功。
總有一些人慨歎自己得不到上帝的眷顧,其實,這是因為你不夠資格進入上帝的法眼,或者說,上帝早已以他的標準,把目光從你的身上輕輕掠過。因為你的“稚嫩”,因為你沒有承受過多的磨難的曆練,因此,上帝用更多的艱辛和曲折來磨練你。積極地接受生活給予的一切,即使是痛苦的磨難,也自有更多的意義。
然而,在麵對困難和失利時,總有人不停地抱怨,不斷地自責。這樣一來,就將自己的心境弄得越來越糟。這種對已經發生的無可彌補的事情不斷抱怨和後悔的人,注定會活在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看不見前麵光明的前景。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磨煉太少。正如俗語說的那樣:天不晴是因為雨沒下透,下透了,也就晴了。
曾經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伊恩,弟弟叫傑森,兄弟二人帥氣十足,但命運是不公的,他們遭遇了一場火災,所幸消防員從廢墟裏扒出了他們兄弟倆,他們是那場火災中僅幸存下來的兩個人。
醒來後,兄弟倆早已麵目全非。弟弟傑森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活下去的念頭從他的思想走進了他的潛意識,他總是自暴自棄地重複著一句話:“與其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於是,最終,他偷偷服了50片安眠藥,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