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在聽了父親的教誨後,很少亂發脾氣,因此,她身邊的好朋友也隨之多了起來。
因此當你發脾氣、生氣時,你周圍的人也會跟著你而緊張和情緒低落,這種負麵情緒的影響和擴散就像漏了的煤氣一樣,很快會充滿整個房間,充斥於你的周圍。而一旦你把這種情緒爆發出來,可想而知,它的後果會有多麼糟糕。被怒氣衝暈頭腦的人,即使平時多麼善良和會說話,此時也難免說出一些傷透人心的難聽的話來。而這些話就像釘子一樣刺進了和你爭吵的人的心中。當你反省之後,真誠地向他道歉時,雖然他能夠原諒你,但這道傷疤會永遠留在他的心裏。
古人總是說“三思而後行”,就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隻憑自己的一時衝動,要考慮到後果。我們每天接觸的人無非是家人、朋友和同事,這些都是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如果因為自己的壞情緒而向他們發脾氣,不但會使自己失去一個生活夥伴,也會讓周圍的人對你感到失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隻有你顧慮到別人的處境和感受,別人才能從心底真正地喜歡你、認可你。
兩個水桶一同被吊在井口上。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起來似乎悶悶不樂,有什麼不愉快的事嗎?”
“唉,”另一個回答,“我常在想,這真是一場徒勞,好沒意思。常常是這樣,剛剛重新裝滿,隨即又空了下來。”
“啊,原來是這樣。”第一個水桶說:“我倒不覺得如此。我一直這樣想:我們空空地來,裝得滿滿地回去!”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這兩隻水桶,即使是在同樣的境遇,同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有人覺得幸福,有人深感不幸;兩人同時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汙泥。這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們的壞情緒經常是庸人自擾,那麼就更不要把這種煩惱帶給身邊的人了,凡事往好的那方麵看,時間久了,心中自然裝滿了美好。
心理啟示
心理學家認為,使情緒發生變化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內因,外因如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高興或不愉快的事情,但主要是內因造成的,即情緒變化主要取決於本人對事情的認識和所持的態度。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采取不同的態度,產生的情緒會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凡事要往好的一麵看。
我們都要明白,悲傷總會過去
麵對痛苦,女人會悲傷,但是不應該讓悲傷充滿我們整個生活,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境比千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當厄運不幸降臨時,情緒也會糟糕到極點。這種負麵的情感體驗讓你覺得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沼澤之中,而且越來越深,終會被它吞沒。然而我們的心裏總會經受各種情緒的考驗,當悲傷來臨時,你用何種心態對待,將決定它在你心底停留的時間的長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之後兩天,瑪麗·布朗太太回到她渥太華的家,站在空寂的房間裏發愣。
幾年前,她丈夫死於車禍,接著與她相伴的母親去世。布朗太太這樣描述當時的狀況:“鍾聲與哨笛宣布和平的到來,我唯一的兒子唐納卻死了。我的丈夫和母親在那之前就死了,整個家隻剩我一個人。
“離開孩子的葬禮回到家中,那種無名的空寂感,我永遠難忘。沒有哪兒會比家更空寂了。悲傷和恐懼讓我窒息:除了學會一個人生活還要改變生活方式,最大的恐懼則是怕自己因傷心而發瘋。”
一連幾個星期,布朗太太沉浸在悲傷、恐懼和孤獨之中,痛苦和惶惑使她茫然,不肯接受現實。她說:“我相信,時間會幫我平複創傷,但是時間過得太慢了,我必須找點事打發時間,於是我就去工作。
“時間慢慢地過去,我發現我能重新對生活、同事、朋友產生興趣。我漸漸明白不幸的事已經悄然走遠,未來的一切正在變好。我曾經多愚蠢,怨蒼天待我不公平,不肯接受現實。但是時間改變了我。
“這一天來得很緩慢,不是幾天也不是幾星期,它是漸進的。最重要的是我終於學會麵對現實。
“現在,當我回首往事時,就覺得自己像一艘航船曆經風雨後終於航行在平靜的海麵。”
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刻走入這種境遇之中,平靜的你看待深陷痛苦之中的人,心生憐憫是大多數人的反應。而當你不巧是那個悲慘的人時,渴望被更多的人同情的潛在心理會成為你走出這種狀態最大的障礙。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悲傷劃過,留住悲傷的人,就會失去陽光般的人生。
一個年輕的小號手被征召上戰場。在戰場上,他日夜思念著美麗的未婚妻。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家裏,卻發現未婚妻已經跟別人結婚了,因為有人誤傳他早已戰死沙場,小號手痛苦至極,離開家鄉四處漂泊。
孤獨的旅途中,陪伴他的隻有那把小號。他便吹響了小號,號聲憂傷而淒婉。有一天,小號手來到一個國家,國王聽到他的號聲,便召他入宮詢問說:
“你的號聲為什麼這樣憂傷?”小號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國王聽……你一定會認為這又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結尾一下子就可以猜到:國王很喜歡小號手,看他才智非凡,便將公主嫁給了他。從此,小號手和公主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要告訴你:結尾不是這樣的,這個結尾或許你根本就想不到: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請全國的人都來聽小號手吹號,讓所有人都來品味號聲中的憂傷。
日複一日,小號手不斷地吹奏、不斷地講述,人們不斷地傾聽。隻要那號聲一響,人們便聚攏來默默地聽著。就這樣,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號手的號聲已經變得不那麼憂傷哀痛,而開始變得歡快、嘹亮,變得生機勃勃了。
每個人都會遇到憂傷、挫折和苦難。憂傷、挫折和苦難,一方麵像海浪一樣打擊人類的心靈,另一方麵又像雕塑家一樣塑造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在後一個結尾中,國王除了同情心之外,更富於智慧——他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告訴小號手:“困境來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誰也不能讓困境消失,每個人必須自己鼓起勇氣,鎮靜地麵對它。”
《聖經》說:“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是怎麼長大的。它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就是所羅門最榮華的時候,他穿戴的也不如這一朵花呢。”我們每個人,都該向那野地裏的百合花學習。
小號手擁有擺脫憂傷、走向歡樂的命運,其實我們都應為自己設計這樣的命運。已經發生的一切是無法挽回的,如今,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毫不抱怨地接受、承擔和分享。是的,人間沒有絕對“悲慘”的命運——無論怎樣深沉的憂傷,都有人跟我們一起分享;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總會雨過天晴。
麵對人生的種種際遇,我們也許無力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風雨總會過去,隻要我們學會接受、承擔和分享。人生憂愁與快樂的關鍵在你的心態,把握住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心態處事,要堅信,悲傷總會過去,幸福很快會到來。
心理啟示
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麵,即便到春天的花園裏,他看到的也隻是折斷的殘枝,牆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裏到處都是春天。
學會在咆哮麵前做聾子
多數情況下,壞脾氣不是自動爆發的,不是你想生氣,而是別人無緣無故地招惹你,使你心煩意亂,甚至大發雷霆。在這種情況下動怒,極為常見。
周末時,跟閨中密友逛街吃飯,回憶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本來愜意無比,但一次無意碰撞,別人對你大聲咆哮,滿是埋怨,即使你一再告訴自己不要在意他說什麼,甚至不跟他計較,但你內心的平靜和良好的情緒不免付之一炬,這一天都會因為這件事情而耿耿於懷。
心理學家說,麵對別人對你的指責、咆哮、叫囂,如果你無法做情緒的主人,在某些時候,你最好學會做個聾子。
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大百貨公司在前台設立了谘詢處,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受理顧客提出的問題和抱怨。每天,都有許多女士排著長長的隊伍,爭著向櫃台後的那位年輕小姐訴說她們所遭遇的問題以及這家公司不對的地方。
在這些投訴的婦女中,有的十分憤怒且蠻不講理,有的甚至講出很難聽的話,櫃台後的這位年輕小姐,接待了這些憤怒的婦女,絲毫未表現出任何憎惡。她臉上帶著微笑,指導這些婦女們前往相應的部門,她的態度優雅而鎮靜。
站在她身後的是另一位年輕女郎,她在紙條上寫下一些字,然後把紙條交給站在她前麵的那位年輕小姐。這些紙條很簡要地記下婦女們抱怨的內容,但省略了這些婦女原有的尖酸刻薄的話語。
原來,站在櫃台後,麵帶微笑聆聽顧客抱怨的這位年輕小姐是位聾子,她的助手通過紙條把所有必要的事實告訴她。
這家百貨公司的經理之所以挑選一名耳聾的女郎擔任公司中最艱難而又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主要是因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能夠麵對別人的抱怨甚至是咆哮時,仍能鎮定自若,麵帶微笑的人。
櫃台後麵那位年輕小姐臉上親切的微笑,對這些憤怒的婦女們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她們來到她麵前時,個個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當她們離開時,個個卻又像是溫順的綿羊。
事實上,她們之中的某些人離開時,臉上甚至露出了羞怯的神情,因為這位年輕小姐的好脾氣已使她們對自己的作為感到慚愧。
站在櫃台前,麵對客戶的埋怨和咆哮,仍能平和對待的女人實屬不多。也許你能勉強工作一天、兩天,長期如此,如果不是一個聾子,或者在心裏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聾人的話,幹這份工作隻會自找麻煩。
但對於現實中的我們來說,隻是沉默地對待別人的壞情緒還不夠。心理學家分析說,人的情緒的好壞和人的性格有關,而人的性格又和人的德行有關,而德行是不可能裝的出來的,德行是要靠自己一點一滴去修養的。隻有似海洋一樣廣闊心胸的人,才能容忍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守住內心的平靜,不讓別人的壞情緒摧殘自己。
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吃完午飯,正要開門出來,不料,迎麵撞進一位身材肥胖的婦女,說時遲,那時快,隻聽得“碰”的一聲,剛巧撞在法師的眼鏡上,眼鏡戳青了他的眼皮,然後跌碎地上,鏡片摔得粉碎。
此時那位胖墩墩的婦女毫無愧疚之色,反而理直氣壯地說:
“你出門怎麼不注意點,還戴眼鏡!”
法師此時心想:世間萬法多由因緣合和而生,有善緣,亦有惡緣,解決惡緣之道,唯以慈悲待之,因此便以豁達的心胸來接受這個事實。
肥胖的婦女見法師以微笑慈容回報她的無理,頗覺訝異地問:
“喂!和尚,為什麼不生氣?”
法師借機開示說:“為什麼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破碎的眼鏡重新複原,又不能使臉上的淤青立刻消失,苦痛解除。再說,生氣隻會擴大事情,如果我生氣,對您破口大罵,或是打鬥動粗,必定造下更多的惡緣,甚至傷害了身體,仍不能把事情化解。
以世間因緣果報來看這件事情,我早一分鍾,或遲一分鍾開門,都可以避免相撞,而我們卻撞在一起,或許這麼一撞化解了我們過去的一段惡緣,因此,我不但不生氣,反而還要感謝您助我消除業障哩!”
婦女聽後十分感動,她問了許多佛法和法師的稱號,然後若有所悟地離去。
這位法師道行深厚,在被人欺負的情況下仍然心平氣和,麵對別人的咆哮依然不生氣,平凡人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人與人之間相處,當矛盾當頭時,往往以嗔恚、忿怒相向,殊不知“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法師以豁達的心接受橫逆,不但化解一段惡緣,並且點醒了婦人,令她知道懺悔。
易發脾氣時很多人自己都莫名其妙心情煩躁、情緒不寧,這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常有的事情。當被人招惹,脾氣上來時,沸騰的血液在人狂熱的大腦中奔湧時,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多麼困難的事。但我們更要清楚,讓情緒左右你的情感和生活,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是多麼的危險和可悲。你的工作、愛情、親情等也有可能由此陷入尷尬的境地。
對我們來說,在別人對你咆哮時,有五種處理升騰起來的怒氣的方法:一是把怒氣壓到心裏,生悶氣;二是把怒氣發到自己身上,進行自我懲罰;三是無意識地報複發泄;四是發脾氣,用很強烈的形式發泄怒氣;五是轉移注意力以此抵消怒氣。其中,轉移是最積極的處理方法。當怒火中燒時,你最好先“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迅速離開使你發怒的場合,做些能使自己高興的事情,如逛街、吃小吃、聽音樂等,讓情緒漸漸地平靜下來。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很多時候,過後一想,事情根本就沒有那麼糟糕,自己的怒氣是多麼地小題大做。
心理啟示
對很多人來說,怒氣衝上心頭,特別是麵對別人的欺負、挑釁時產生的憤怒是很難控製的。但我們仍要切記,忍字頭上一把刀!在想發脾氣的時候飛快在心裏給自己按一個”暫停鍵”,在腦子裏過一下發脾氣過後自己要承擔的後果和是否會後悔,然後再決定怎麼做。
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生氣,用寬大的心胸去容忍別人的錯誤,在提升自身修養的同時,對自己的心情和麵容也是天然的滋養。
聰明的人會控製自己的憤怒
憤怒是情緒中可怕的暴君,憤怒行為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培根說:“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一同毀滅。”如果你不注意培養自己忍耐、心平氣和的性情,一碰到“導火線”就暴跳如雷,情緒失控,即便你有再好的人緣,也會因此全部被“炸”掉。
心理學認為,憤怒是一種不良情緒,是消極的心境,它會使人悶悶不樂,低沉陰鬱,進而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有關醫學資料認為,憤怒會導致高血壓、胃潰瘍、失眠等。據統計,情緒低落、容易生氣的人,患癌症和神經衰弱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大。同病毒一樣,憤怒是人體中的一種心理病毒,會使人重病纏身,一蹶不振。可見憤怒對人的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在憤怒時千萬要注意兩點:第一不可惡語傷人,這不同於一般的對事情發牢騷,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傷害;第二不可因憤怒而輕泄他人的隱秘,這會使人不再被信任。總之,無論在情緒上怎樣憤怒,但在行動上千萬不能做出無可挽回的事來。人在受傷害後最好的製怒之術是忍耐,等待時機,把複仇的希望寄托於將來。
有一天,國王到森林中去打獵,許多文官武將跟隨其後。國王的手腕上站著一隻強悍威武的老鷹,隻要國王一聲令下,它就會飛向雲端,向下四處尋找獵物。
這天,國王的運氣並不好,他與大家走散了,天氣又很熱,國王覺得十分口渴。終於,國王發現有一些水沿著一塊岩石邊緣滴流下來。
國王從馬背上跳了下來,從袋子裏取出一個小銀杯,將它拿去盛接那慢慢滴落下來的水珠。國王花了很長時間才將杯子裝滿,他迫不及待地把嘴湊到杯邊。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天空中傳來呼呼的聲音,接著他的杯子就被打翻了。國王抬頭一看,原來是他養的老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