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
情緒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的情緒時刻受到心理變化的影響,所以了解情緒的性質和變化,掌握如何控製消極情緒,發掘積極情緒的方法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本章就是告訴你一些心理學知識,讓你能夠正確掌控自己的情緒,並理解他人的情緒,成為更好的自己。
情緒是快樂心情的主宰
從心理學上說,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想讓自己生活中不出現一點煩心之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情緒化的表現太強,情緒波動較大,受情緒的愚弄,被情緒牽著走,讓情緒主導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卻是不可取的。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過受累於情緒的經曆,似乎煩惱、壓抑、失落甚至痛苦總是接二連三地襲來,有些人頻頻抱怨生活對自己不公平,用情緒化的反應來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越來越糟。
一天,著名專欄作家朱莉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朱莉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對他那麼客氣?”朱莉問她。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影響我的情緒和決定我的行為?與他計較除了會使自己不愉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善於控製情緒是人有涵養的表現,許多女人都懂得要做情緒的主人這個道理,但遇到具體問題時,仍是情緒化表現嚴重。心理學家告誡大家:將喜怒哀樂深埋在心裏,不要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遇到高興的事情不要狂笑不止;遇到悲傷之事,不要驟然哭泣。在平時保持平和的心態,處事不驚。學會掩飾感情,才不至於讓人輕易識破你的心思,不會被情緒出賣自己的想法。能夠穩定情緒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馬辛利任美國總統時,一項人事調動遭到許多政客的反對,在接受代表詢問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惡氣,開口就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馬辛利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竭,然後才用極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的怒氣應該消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愧萬分,其實不等馬辛利總統解釋,那位議員已被他折服了。也許你以為馬辛利總統是個“沒有脾氣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個脾氣極大的人,隻是他有一股比脾氣更大的自製力,能將脾氣暫時壓住。
對情緒的控製就如對命運的掌控一樣,對於很多人來說無從下手,隻能聽之任之。殊不知,人生苦短,青春易逝,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沒必要對自己不喜歡的話去一一回擊。聰明的人不會和那些無理取鬧的人針鋒相對,順著脾氣的梯子往高爬,他們知道,爬得越高,最後摔下來時就越慘。
洛克菲勒曾有一件很有趣的軼事:
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他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暴客恣意謾罵他達10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情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越暴躁,他便顯得越和善!
那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漸漸地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他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於是,他咽了一口氣。他是做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作鬥爭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將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語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回應,隻得索然無味地離去。洛克菲勒呢?他就像根本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重新拿起筆,繼續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對自己的無禮攻擊,便是給他最嚴厲的迎頭痛擊!社會上的強人之所以每戰必勝,就是因為當對手急不可耐時,他們依然故我,冷靜與沉著地處理事情。
心理啟示
心理學家分析說,當人們的情緒低落時,做什麼事都感覺百無聊賴,提不起興趣,感到沒有任何意義;當情緒高漲時,又會感覺腳下生風,幹勁十足,每次行動都令人振奮,在幹好某件工作之後似乎就想對世界高歌,宣泄內心的情感。能駕馭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駕馭自己。
現代社會,大家要麵對工作、生活、婚姻、家庭,麵對紛亂繁雜的事務和家務,過於情緒化會讓自己疲憊不堪。所以我們要擺正心態,駕馭情緒,讓快樂時時圍繞,在愉悅的心情中完成工作,享受當下每一天。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在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些人因為心事過重,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有的人則能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泰然自若地麵對各種刁難,在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
心理學家說,人往往被情緒左右思考能力,在情緒的幹擾下,思考容易偏激或受到限製,不利於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一年,新的一屆競選又開始了,莫妮卡準備參加參議員競選,她向自己的參謀討教如何獲得多數人的選票。
參謀說:“我可以教你些方法。但是我們要先定一個規則,如果你違反我教給你的方法,要罰款10元。”
莫妮卡說:“行,沒問題。”
“那我們從現在就開始。”
“行,就現在開始。”
“我教你的第一條方法是:無論人家說你什麼壞話,你都得忍受。無論人家怎麼損你、罵你、指責你、批評你,你都不許發怒。”
“這個容易,人家批評我,說我壞話,正好給我敲個警鍾,我不會記在心上。”莫尼卡輕鬆地答應道。
“你能這麼認為最好。我希望你能記住這個戒條,要知道,這是我教給你規則當中最重要的一條。不過,像你這種愚蠢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記住。”
“什麼!你居然說我……”莫尼卡氣急敗壞地說。
“拿來,10塊錢!”
雖然臉上的憤怒還沒消失,但是莫妮卡明白,自己確實是違反規則了。她無奈地把錢遞給參謀,說:“好吧,這次是我錯了,你繼續說其他的方法。”
“這條規則最重要,其餘的規則也差不多。”
“你這個騙子……”
“對不起,又是10塊錢。”參謀攤手道。
“你賺這20塊錢也太容易了。”
“就是啊,你趕快拿出來,你自己答應的,你如果不給我,我就讓你臭名遠揚。”“你真是隻狡猾的狐狸。”
“又是10塊錢,對不起,拿來。”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後不再發脾氣了!”
“算了吧,我並不是真要你的錢,你出身那麼貧寒,父親也因不還人家錢而聲譽不佳!”
“你這個討厭的惡棍。怎麼可以侮辱我家人!”
“看到了吧,又是10塊錢,這回可不讓你抵賴了。”
看到莫妮卡垂頭喪氣的樣子,參謀說:“現在你總該知道了吧,克製自己的憤怒,控製情緒並不容易,你要隨時留心,時時在意。10塊錢倒是小事,要是你每發一次脾氣就丟掉一張選票,那損失可就大了。”
從上麵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情緒失控後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可能因為自己的一時情緒失控而失去應有的機會。即使你是一個優秀的人,可就因為你的暴脾氣而在無形中得罪了很多人,這使得你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再一帆風順,甚至觸礁沉沒。而這一切正是你自己造成的,因為你做不了情緒的主人,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甚至被它所左右。
心理學家提醒那些容易情緒化的人,要想更好地適應社會,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和保障尊嚴,就必須學會調動自己的情緒,理智客觀地處理所有問題。能調動情緒的人生活更有滋味,更易獲得滿足,更能運用自己的智能獲取豐碩的成果。反之,不能駕馭自己情感的人,內心激烈的衝突,削弱了他們本應集中於工作的實際能力和思考能力。
心理學上講心情決定事情,雖然有些絕對,但卻很好地說明了心情在為人處世中的作用。心理學家勸誡那些情緒容易受外界幹擾的人,應先處理好心情,再投入精力處理事情。人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情緒的影響。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社會適應能力來說,情緒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穩定情緒、沉著處事的人,更容易取得想要的結果。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它是我們在社會打拚的前提,也是自己身心健康的保證。
心理啟示
情緒可以看作人命運的主宰。情緒好的人猶如美麗的天使,帶給所有的人歡笑與掌聲。如果把人比作天上飛的風箏,那麼情緒就是拴在風箏上的那根線。掌控好情緒這根線,人這隻風箏就會好風憑借力,在人生的天空中高飛,在人們的視野中展現最迷人的風姿。
換一種心情,換一種生活
或許生活中有許多令你不開心或是非常擔心的事,或許你覺得上天不公,把所有痛苦和不美好都給了你,又或者你的人生從一開始便有一絲缺陷,你覺得自己天生比別人差一些……但是世界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哪個人的生命旅途是一帆風順,沒有絲毫風雨的呢?生活是艱難的,你無法逃避,積極麵對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然而,當挫折和逆境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時,換一種心情,換一種思考方式,該在意的要在意,該放下的就放下,或許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她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婿,大女婿是個開染坊的,二女婿是個做油傘(古時候的傘是木杆布麵的,在布麵上刷上油,一般隻在下雨時遮雨用)的。這個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臉的,總是憂心忡忡。
這天有個貨郎路過,見到她憂心的樣子,就好奇地打聽原因。
老太太說:“我沒有一天不發愁,我為女婿的生意擔心啊。晴天我惆悵,我二女婿的油傘賣不出去,他不能開張;雨天我也發愁,你看,我大女婿的染坊曬不成布他也不能開張。哎呀,愁死我了!”
貨郎聽後,哈哈一笑,“您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呢?晴天,你應該高興,你看,你大女婿的染坊生意紅火了;下雨天兒,你也應該高興,你二女婿的油傘都賣出去了。”
老太太一聽,對呀,是這個道理。從此,她天天快樂,精神好了,日子也紅火了。
生活中像這個老太太一樣想問題的人著實不少,她們希望自己的老公有本事多賺錢,又怕老公有錢了就去外麵拈花惹草;她們想減肥又怕自己吃太少營養不良;想吃紅燒肉又怕熱量太高會長胖……整天這樣憂心忡忡的,怎麼可能過得開心呢?其實,像那個貨郎說的那樣,換個角度想問題,讓自己的思想徹底解放,你想美好的事,生活便是美好的,心情也會舒暢很多;你想發愁的事,你的困難也不會減少。
曾經有個非常快樂的人,大家都很羨慕她,有人就問她:“為什麼你每天都是那麼快樂呢?”她說:“我每天起床的時候都要問自己,你今天是要快樂還是要痛苦呢?我當然選擇快樂,所以我每天都是快快樂樂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較準確地預測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情緒特點。悲觀者麵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樂觀者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因此,對樂觀者來說,外在世界總是充滿著光明和希望。
一個美國人著泳裝在撒哈拉大沙漠遊玩,一群非洲土著人好奇地盯著他。
“我打算去遊泳。”美國人說。
“可海洋在800公裏以外呢。”非洲土著人提醒道。
“800公裏!”美國人高興地說,“好家夥,多大的海灘哪!”
在悲觀的人眼裏,沙漠是葬身之地,800公裏是遙遠,人生是痛苦;在樂觀的人眼裏,沙漠是海灘,800公裏是享受,人生是希望。
樂觀使人經常處於輕鬆、自信的心境,情緒穩定,精神飽滿,對外界沒有過分的苛求,對自己有恰當客觀的評價。樂觀的人在受到挫折、失敗時,常會看到光明的一麵,也能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輕易地自責或怨天尤人。而悲觀者一般是敏感、脆弱、內心情感體驗細致、豐富,一遇挫折就會比一般人感受得深,體驗得多。
心理學研究證實:如果人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他就能快樂;如果他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他就會悲傷;如果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就會害怕;如果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她。如果一個人想的盡是成功,那結果又會怎麼樣呢?答案是他會成功。樂觀與悲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天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樂觀與希望都可學習而得,正如絕望與無力也能慢慢養成。
麵對人生的諸多波折,諸多不如意,如果我們無力改變現狀,也不要煩躁、焦急或是暴跳如雷,做這些無濟於事的舉動隻會給自己徒增煩惱。學會放下無謂的執著,換種心情,以欣賞的心態耐心等待,柳暗花明的一刻也許更會早些到來。
對於生活的智者來說,變幻莫測的世界和殘酷的現實,怎能隻用一種心情麵對呢?換一種心情,不做無謂的掙紮,忘記悠遠的愁思,你的天空會更藍,你的人生將更加精彩!
心理啟示
要想擺脫憂愁,使自己樂觀起來,我們要盡可能和快樂的人在一起,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一個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處,你會感到焦慮不安、脖子酸痛、疲憊不堪。你不知道到底是哪裏不對勁,但就是覺得不舒服。但是和另一些人相處時,你就會覺得精神百倍,身體上的不適感也慢慢消失了。在這些人的陪伴下,你覺得事事如意,這些人所散發的正麵能量,讓你感到更快樂、更安詳、更有信心。樂觀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如果你也想變成這樣一個人,現在就趕快行動起來吧。
壞情緒不是發脾氣的理由
人是感性動物,是世界上情感最豐富的人,而人的情緒化也是出了名的嚴重,往往因為一些莫名的小事就搞得自己心情不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會亂發脾氣,做出一些傷害到別人的事,這不僅影響你們和對方之間的關係,也會失去了已經擁有的快樂。
有一個女孩,她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情緒波動,生氣和發脾氣也是常事。雖然她心地善良,待人真誠,但容易生氣的毛病,使她失去了很多好朋友。她也為此很是苦惱。
這一天,父親給了她一袋釘子,並且告訴她,每當他情緒不好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女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釘子數量減少了,她發現控製自己的情緒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終於有一天,這個女孩沒有失去耐性、亂發脾氣,她告訴了父親。父親又說,從現在開始,每當她能控製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女孩告訴他的父親,她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她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恢複到從前的樣子了。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留下疤痕。每當你和朋友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後,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傷口,像那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人家心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在那兒。要知道,心靈上的傷口比身體上的傷口更加難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