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心理學
在許多人看來,演說似乎與心理學毫無關係。但是,許多人忽視了演說的目的就是吸引聽眾,而我們要想以演說內容去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那就需要運用一些心理學,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契合聽眾的心理,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
克服內心的恐懼心理
造成演說不能有效說話的最大障礙是什麼?膽怯,這是大多數人麵對聽眾時首先遇到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的事情就是每天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確實,社交就是展現一個人風采的重要場所,你可能會與重要人物交談,當眾表達你的觀點,甚至還會出現在酒會、晚宴、談判的場合。這時因為膽怯,人們總是選擇退卻,即便是鼓起勇氣去了,卻因表現失態,把整個場合搞得更尷尬。當再次需要公眾演說時,你又開始膽怯、心慌、全身發抖,時間長了,膽怯在一次次窘態中越來越囂張,以至於你幾乎喪失了所有的自信和勇氣。
某一年在紐約舉辦了一個世界演講學大會,在這個大會上有許多演講學的教授需要當眾演說自己的論文。當時,有一位教授擔心自己的形象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他越想越恐懼,結果上台沒說幾句話就暈倒在地了。本來在他後麵一個發言的教授還在不斷地練習演講,一看前麵的教授暈倒了,他心裏感到一陣恐懼,額頭上冒出大量的汗珠,不知不覺地他就在台下暈過去了。
在世界演講學大會上,兩位教授因膽怯而暈倒,這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原來,膽怯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一種心理素質,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僅僅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畏懼當眾說話,就連許多所謂的大人物也是如此。因此,明白了這個道理,相信對我們克服內心的膽怯是很有幫助的。
一位實習老師第一次走上講台,當學生起立的時候,師生之間互相問候,這位剛剛踏出學校大門的小夥子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之前準備的開場白不知道跑哪裏去了。心慌之餘,他紅著臉,用顫抖的聲音說了句:“老師,您好!”同學們麵麵相覷,繼而哄堂大笑,而那位實習老師則是不知所措,低著頭站在講台上。
他努力想讓自己鎮靜下來,但是越是這樣,卻越是忍不住心虛害怕。當他下意識地掏出手帕想擦掉額頭上的汗珠時,課堂再一次沸騰了。小夥子心裏納悶了,後來經過同學們的暗示,他發現自己手裏拿的不是什麼手帕,竟然是一隻襪子。他更恐懼了,心想可能是昨晚洗腳時無意中將襪子塞進了衣兜裏。
整個教室快鬧翻了天,他窘得無法自控,隻好跑下了講台,慌亂之中踢到了台階,差點摔得四腳朝天,幸虧他眼疾手快按住講台,才沒有摔倒。
這位才出學校的小夥子無法克服內心的膽怯,因此第一次登台就窘態百出,無疑,克服膽怯是當眾說話的第一關卡。其實,有許多所謂的大人物最初演說都會內心膽怯,但最終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成了演說高手。例如,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不停地抖;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為什麼他們最後都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克服了內心的膽怯。
怎樣才能克服內心的恐懼呢?
1.心中有聽眾,眼裏無聽眾
有一位老師初次登台講課就表現不錯,有人問他秘訣,他說:“我在備課時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上了講台,我眼中所見,就隻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不怯場了。”當眾說話有一個秘訣叫做“視而不見”,也就是在說話前心中有聽眾,在講話時眼裏不能有聽眾,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去進行語言表達,對下麵的聽眾視而不見,這樣會消除你內心的恐懼感和緊張感。
2.抱著“無所謂”的狀態
任何一個初次演說的人都會有些膽怯,既然避免不了這個當眾說話的環節,為什麼還要為此害怕呢?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其實,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任何人都不是天生敢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的,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隻要你抱著“無所謂”,或者“豁出去”的心態,管他三七二十一,這樣整個人也就放開了。
心理啟示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問卷調查,問題是:“你最恐懼的是什麼?”調查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死亡”原本如此讓人恐懼的事情卻排在了第二,而“演說”卻高居榜首。相對於做其他的事情,有41%的人覺得當眾演說是最恐懼的事情,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同樣的調查在大學裏也做過,結果有80%~90%的大學生對演說很是恐懼。由此可見,在公眾場合演說,感到恐懼和膽怯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微笑,消除內心的緊張感
有人說戴安娜是微笑的專家,她用微笑征服了全世界。現在我想我們應該清楚為什麼她會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愛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不認識的人給她獻花。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既不是政治家,又不是企業家,當然也不是藝術家的女人卻被那麼多的人緬懷著。如果你再仔細觀察戴安娜的照片,你會發現她的每一張照片都在微笑:牙齒露出,嘴角成一道弧線。她的眼睛裏充滿了笑意,充滿了善意,如果說微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那在這裏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微笑是一種神奇的電波,它會使別人在不知不覺中認可你。”曾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中,一位平日對卡耐基很有意見的商人當眾抨擊卡耐基,大家都尷尬地看著卡耐基,但卡耐基本人卻安靜地站在那裏,臉上帶著微笑,等那位商人與卡耐基對視的時候,他難堪地低下了頭。卡耐基的臉上依然掛著笑容,他走上前去親熱地跟那位商人握手。後來,那位商人成為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緊張感能引起思維混亂,甚至大腦短路,一個人之所以會緊張是因為尚未掌握正確的調節心理的方法,這時你越是想鎮靜下來卻變得更加緊張。而應付緊張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微笑,放鬆你的下巴,抬起你的頭,張開你的嘴唇,向上翹起你的嘴角,用輕鬆的節奏對自己說“我很好”,這樣給人的感覺很好,而又給人有能力的感覺,好像你真的放鬆了下來。就這樣,你內心的緊張感慢慢消失了,隨之湧上來的是滿足、輕鬆的心理狀態。在如此放鬆的狀態下,你的演說自然而然會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安安是一位愛笑的女孩子,難堪時微笑,緊張時也微笑,高興時微笑,難過時也微笑。但就是這樣一位喜歡微笑的女孩子,卻天生膽子小,說話時聲音像蚊子一樣小,不了解她的人還以為是害羞,其實她就是這樣。
大學畢業的論文答辯會上,安安不幸被抽中了,這意味著她需要在幾百人的大廳裏當眾說話。安安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場合,這該如何是好呢?安安害怕得快要哭了起來,論文指導老師知道了這事,安慰安安說:“你知道你給人最大的印象是什麼嗎?”安安不解地搖搖頭,老師說:“你最大的特點就是微笑,而這正好是緩解你緊張感的秘訣,當你覺得很緊張、很害怕的時候,不妨微笑,不僅對著聽眾微笑,還需要對著自己微笑,告訴自己‘放鬆點’,這樣你就真的會放鬆下來。”安安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在論文答辯會上,安安臉上始終保持著微笑,每當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時候,每當緊張的時候。而當她微笑的時候,台下的老師和同學就會善意地看著她,不哄笑,也不唏噓,隻是等著她繼續說下去。最後,安安成功地完成了答辯。
因為微笑,安安不再緊張;因為微笑,她征服了所有的聽眾。雨果說:“微笑是陽光,它能消除人們臉上的冬色。”對演講來說,微笑不僅能夠緩解內心的緊張感,而且還會化解觀眾內心對你的不解和抵觸。微笑對觀眾的征服是自然而然的,既然它能兵不血刃地征服對手,更不用說征服你的聽眾了。那麼,如何才能擁有迷人的微笑呢?
1.對著鏡子練習微笑
對著鏡子練習微笑,你可以看到標準的微笑形象,並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視覺的記憶,以後再微笑時,你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微笑的形象,從而幫助你加強記憶。
2.每天多次練習微笑
有人說每天需要練習一百遍微笑,因為微笑是一種肌肉記憶訓練,那些不喜歡笑的人,並非他內心不開心,而是他的臉部肌肉長期不動,已經僵硬了。如果你每天練習得比較少,那就難以形成肌肉記憶。所以,天天對著鏡子練習,時間長了,不知不覺微笑就能長期保留在你的臉上了。
心理啟示
微笑帶來的心理效應,不需要任何人的翻譯,不需要開口,所有的人都懂得她在說什麼。其實,微笑不僅僅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我們內心的緊張感。尤其是在演說的時候,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說什麼,那即便是一個微笑,也能夠很好地讓人們感受到你內心的陽光與溫暖。
運用恰當的手勢語言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麵部表情尤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在演說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就是手勢語言了。手勢是體態語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頻率最高,而寓意深刻、優美得體的手勢動作,常常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眾的熱情,加深聽眾對說話內容的理解,促使演講成功。
赫恩登作為林肯的老朋友,他曾說:“林肯對聽眾懇切地說話時,那瘦長的右手自然地充滿著強大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緒完全融入其中。為了表現歡樂的情緒,他會把兩手臂舉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經抓住了那渴望已久的喜悅;而說到痛心的時候,例如,在痛斥奴隸製的時候,他便會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地揮動。”
林肯所使用的抒情式的手勢,是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在說話中使用的頻率很高。依據手的不同形狀以及活動部位,手勢動作可以分為手指動作、手掌動作以及握拳的動作。對於這些手勢我們需要細心辨認及掌握,因為它們具有多種複雜的意義。隨著部位、幅度、方向、緩急、形狀、角度等的不同,手勢所表達的思想含義以及感情色彩也會有所不同。在實際說話中,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據說話內容的需要,從而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手勢。
在這裏,我們列舉一些常見的手勢: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讚美、第一等意思;手切式,五指並攏,手掌挺直,表示果斷、堅決、排除之意;手包式,五指相夾相觸,指尖向上,用於強調主題和重點,也表示探討之意;食指式,食指伸出,其餘四指彎曲並攏;食指、中指並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就經常使用這樣的手勢。當然,諸如此類的手勢還有很多很多,在這裏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演說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說話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說話者升華感情;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說話者表達內心的想法。如下就是運用手勢的幾個原則:
1.表達感情的手勢
隨著感情的變化,手勢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也就是我們上麵所說的林肯式的手勢。例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
2.慣用手勢
任何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有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慣用手勢,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說話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例如,列寧說話喜歡揮動右手用力一斬,而孫中山先生說話時常常拄著手杖,形成了他獨特的形象。當然,說話手勢需自然、協調、精簡、富於變化、前後統一。
3.模擬手勢
模擬手勢的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它可以是在說話過程中,說到某件事情中的某件物品時用手勢把此物模擬出來,這樣的手勢信息含量很大,從而升華了感情。
4.指示性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的,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說話者的手勢確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場的人視線所及的;虛指是指說話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指示手勢比較簡單,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心理啟示
手勢動作隻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配合時,其所表達出來的意義才是最生動形象的。隨著說話的內容、自身的情感以及狀態的變化,演說者的手勢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不僅如此,手勢還應該與有聲語言、麵部表情、身體姿態緊密配合,保持一致,千萬不能硬生生地刻意擺弄手勢。說話時手勢泛濫會讓聽眾眼花繚亂,頗有嘩眾取寵之嫌。當然,如果你演說時完全不使用手勢,隻是把雙手擺在固定的位置,那無疑顯得呆板、缺乏活力。
注意與聽眾的眼神交流
在說話過程中,許多人很容易忽視眼神的交流,他們通常是埋頭看講話稿,或者仰著頭看天花板,似乎那些視線所接觸範圍內的東西比聽眾更重要。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內心膽怯,不敢跟聽眾進行視線接觸,也可能是個人習慣所致。但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假如你在整個演說過程中,都忘記了去注視聽眾,那將會直接導致你演講的失敗,不管你的說話水平有多高,說話內容有多精彩,但你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注視聽眾,那會讓聽眾感覺不受重視,或是認為你太過於膽小,或是認為你根本是在心不在焉地說話。如此一來,就好像你刻意地躲避他們的視線一樣,他們也會自然地忽視你正在進行的說話,轉而去做另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