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4日,雲南大學、中法大學等校的大學生,在雲南大學的操場上舉行紀念“五四”大會,會議開始不久,便突降暴雨.一些學生離開會場避雨去了,會場秩序大亂。這時聞一多迎著暴雨站在台上高呼:“熱血的青年們過來!繼承五四精神的熱血青年站起來!怕雨嗎?我來講個故事:今天是天洗兵!武王伐紂那天,陳師牧野的時候,軍隊正要出發,天下大雨,於是領頭人說,‘此天洗兵’。把蒙在甲胄上的灰塵洗幹淨,好上戰場攻打敵人.今天,我們集合起來紀念‘五四運動’,天下雨了,這也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上來,走近來!勇敢的人走攏來!”
聞一多這段即興演說,成功地借用了“景”和“情”,引出武王伐紂的故事,“天洗兵”的壯誌豪情,進而號召青年們繼承“五四”光榮傳統,經受暴雨的洗禮,做一個堅強的民主革命戰士。這樣的演說既切景、切情,又切合大會的宗旨,頗具鼓動力、號召力,而且頗有些趣味,可謂是精彩紛呈。
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台灣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淩峰做了一段精彩的即興演講。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在下淩峰,我和文章不一樣,雖然我們都得過‘金鍾獎’和‘最佳男歌星’獎,但我是以長得難看而出名的……一般來說,女觀眾對我的印象不太好,她們認為我是人比黃花瘦,臉比炭球黑。”
雖然講話者以自嘲的方式講話,但效果卻恰恰相反,這樣的講話幽默風趣,體現了講話者超出一般的思維能力,而且有效地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那如何讓自己的即興演說變得有趣呢?
1.運用幽默
幽默是活躍氣氛最好的武器,它可以緩解活動或會議現場的緊張、尷尬氣氛,重新帶來一種愉快的氣氛,同時還可以展現說話者自身的涵養。
2.靈感發言
某領導在為文聯作形勢報告時,他走上台來,一眼就看到了潔白的台布上放置著一個插著鮮花的花瓶,他小心地把花瓶移到台下,然後就發表了這樣一段話:“我這個人作報告,很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就會手舞足蹈,這花瓶放在台上就有點礙手礙腳了,說不定我一激動,就碰翻把它摔破了,我這個普通幹部還賠不起呢?”這種靈感發表的即興講話,不僅活躍了氣氛,而且委婉地批評了講排場的風氣,讓聽眾在笑聲背後領悟其中的深意。
心理啟示
相比較那些枯燥無味的演說,聽眾更青睞於那些風趣而幽默的演說。參加某種活動本來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在開始之前還來一番枯燥的演說,那豈不是減少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歡樂氣氛?而若是參加會議,那就更需要有趣的即興演說了,會議本身是枯燥、呆板的,要是來一段有趣的即興演說,那在某種程度上會讓聽眾疲勞的大腦得到暫時的休息。
善用心理暗示,讓你的演說別具吸引力
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可根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創造宜於聽眾接受的環境,不知不覺地施加給聽眾某種暗示,使聽眾潛移默化地接受你的講話。在這一過程中演講者通過講話表露出的信息不是簡單明白、公開直接地拋出,而是采用暗示的形式,讓聽眾覺察你的意圖。這和曲徑通幽是一個道理,在實際演講中,如果演講者能恰當使用暗示的講話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華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語言具有多義性,如果在講話中巧妙地運用這種多義性,就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這樣可使講話既簡單明了,又含蓄自然。
在中國美國商會舉辦的“年度政府答謝晚宴”上,某領導即興發表演講:“我還特別佩服美國朋友,全世界都公認,美國站在高新科技和高新設備的最高層。但是,就在造航天飛機和研發高新科技的同時,美國朋友也沒有忘記像襯衫、褲子、襪子等這些小東西。”領導風趣地說,用中國話講,就是“大錢要掙,小錢也不放過”,(指著餐桌)“正好像今晚的宴會上,美國朋友特別關注的是龍蝦、牛排,而我們特別關注的是三明治、饅頭。但是,美國朋友一方麵吃著龍蝦和牛排,一方麵還很關注我們,三明治是不是吃多了。”
這種暗示的說話方式,既化解了尷尬,又使話語含蓄、幽默,富於風趣,還能加深語意,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經常被人使用,受到大多數演講者的青睞。
下麵我們簡單介紹幾種“曲徑通幽”的講話方式:
1.環境暗示
演講者可以創設特定的外部環境,使聽眾在無意之中接受你的講話。當企業管理出現鬆懈時,可以讓全體員工參加一次集體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適時發表講話,給員工以情景的暗示。
2.體態暗示
體態暗示就是演講者用體態語言,如眼神、表情、姿勢、手勢等非言語行為,對聽眾加以暗示。例如,演講正式開始了,一些聽眾還沉浸在興奮之中,大聲喧嘩,不能立即安靜下來。這時候你可以一言不發,以靜製動,給他們一種暗示,聽眾會很快意識到演講開始了。
3.語言暗示
言語暗示就是演講者憑借語言的輕重緩急、快慢節奏及“弦外之音”來傳達信息。如果在演講過程中發現有少數聽眾竊竊私語或玩手機,你就可以故意放慢語速或提高語調,以引起他們的注意,或者使用暗示的言語:“如果有聽眾現在需要接聽電話,那我建議你們到外麵去接聽,以免我的講話打擾到你了。”
心理啟示
暗示是一種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它能避免空洞煩躁的說教,愉快地讓聽眾接受講話,使雙方在有意或無意間達成某種默契,心照不宣地完成一定的任務。有的演講者喜歡直言不諱地說話,殊不知,太過直接的話語往往讓聽眾難以接受,達不到預期目的。
結束語,畫龍點睛之效
對演講者來說,結束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步驟,對競聘演講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可以說,結束語是演講者走向成功的墊腳石,結束語精彩,就好像樂曲結束時的“強音”,直達聽眾的心裏;結束語糟糕,則就好像吃花生米,吃到最後一顆卻發現是壞掉的,又苦又澀,這會讓整個演講都失去顏色。有時我們會聽到諸如此類的結束語“我想我已經囉嗦得夠多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我通常並沒有這麼興奮,也許是因為咖啡的緣故”,如此的結束語幾乎可以毀掉整個演講。
一位競聘護士長的年輕護士在演講結束時這樣說:“同誌們,現在大家都在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電視劇,在這裏我隻想用保爾的那段名言結束我的演講: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隻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
當時,由於現場的聽眾都熟悉這段話,當這位護士開始說的時候,大家都一起朗誦了起來。頓時,整個場景莊重了起來,那語言含蓄而有力,演講者不但有效地表達了內心的想法,而且給聽眾以深深的回味之感。
英國扶輪社的哈利羅德爵士,在愛丁堡大會上是這樣結束演講的:
當你們回家之後,有些人會寄一些明信片給我。就是你們不寄給我,我也要寄給你們每位一張,而且你們會很容易知道是我寄的,因為上麵未貼郵票。在上麵,我要寫一些字:季節自己來,季節又自己去。你知道,世間一切都依時而凋謝。但有一件卻永遠像露水一般綻放鮮豔,那就是我對你們的仁慈和熱愛。
這樣的結束語,就好像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中以“終於自由了,終於自由了,感謝萬能的主,我們終於自由了”結束一樣。這幾句詩文正好表明了全篇演講的旨意,因此這幾句詩文用得十分合適。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在演講過程中,既要有先聲奪人的開頭,更應有“畫龍點睛”的結尾,給聽眾留下回味無窮,遐想聯翩的餘音。那在實際演講中如何收好這個口呢?
1.不牽強附會,而是水到渠成
不管是以名言警句作為結束語,還是以自己的話作為結束語,都需要遵循一個原則:不牽強附會,而是水到渠成。讓聽眾感覺到,這個結尾是自然而然地到來的,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為之,否則為了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而刻意選擇結束語,那就偏離了演講本身的要求了。
2.結束語需要有一定的高度
結束語的方式有很多,如議論式的結尾,象征式的結尾,號召式結尾,風趣幽默式的結尾,等等。不論使用哪種方式作為結束語,都需要將語言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韻味深刻,調動聽眾的情緒,避免陳詞濫調或語言平淡無味。
心理啟示
俗話說:“沒有結束語的結尾平乏無力,可沒完沒了的結尾則是令人害怕的。”有的演講者明明已經把所有該講的內容都講完了,但臨在結束時又講了一些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話,這無異於畫蛇添足,這是聽眾最討厭的。這樣的結束語不僅攪亂了聽眾的思路,破壞了聽眾的興趣,而且很容易讓聽眾忘記了之前的內容。因此,在表達結束語的時候,演講者需要當斷則斷,當止則止,不要糾纏不清。
互動,讓聽眾感覺到自己很重要
在演說活動中,雖然演說者居於主導地位,但並不意味著說演說者自己講自己的,完全不用搭理聽眾。我們都知道,演講是否有效,取決於聽眾的反應,盡管演說者是表麵上的主角,實際上聽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因為有了他們,演說才會表現出它應有的意義。因此,在演說過程中,演說者需要觀察聽眾的神色,是茫然,還是神情專注。若發現聽眾對自己的講話不感興趣,或純粹不聽,這時應該及時地采取一些互動措施,想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喚起聽眾的興趣。
一位學者到部隊上演講,他講道:
“退後三十年,我和你們一樣,也是一個兵!肩寬體闊,走路生風,邁步作響。當過班長、排長、連長。後來陰差陽錯,改行成了搖筆杆子的爬格蟲,經常熬通宵,弄成這般連我都不喜歡的樣子。所以,一有機會就想尋根,今天總算又回來了,請你們接受我這個沒有軍裝的老兵的致意……”
在案例中,學者利用自己和眼前戰士曾有過的共同點,設計了這樣一段話,試想,現場的士兵又怎麼不會被感動呢?他們感受到了一種重視、尊重,自然而然,他們與演說者之間的距離也就拉近了。
有一次,馮玉祥將軍率軍來到抗日前線地區的河南魯山縣,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並開了一個“軍民聯歡大會”,會上他發表了抗日鼓動演講。一直以來,馮玉祥將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是極高的,但正因為如此,讓在座的聽眾都產生一種敬畏。而由於馮玉祥將軍在入場時臉色很嚴肅,他們心中就更添了幾分畏意。但是,馮玉祥將軍正式演講一開始,聽眾頓時就沒了畏懼感,隻有親切。
當時,馮玉祥將軍是這樣講的:
各位老先生、老太太,兄弟姐妹們!各位青年學生們!全體官兵兄弟們!你們不是常聽說“老馮老馮”的嗎?我就是馮玉祥。咱們耳朵裏是熟人,眼睛裏是生人,從今以後咱們眼睛裏也是熟人啦!我代表國民政府,代表蔣委員長,向抗戰前線的河南軍民致以親切的慰問和崇高的敬禮!
親切而樸實的語言,一句“從今以後咱們眼睛裏也是熟人啦”,將自己與百姓的心貼得更緊。在演說過程中,如果演說者在表達自己想法時更富有感性,並將自己的熱忱傳達給聽眾,與聽眾之間形成互動,通常是不會出現冷場的。
那在實際演說中,若發現聽眾神色茫然,演說者應該如何與現場的聽眾進行互動呢?
1.利用語言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在演說時,演說者可以隨手利用眼前的東西,如大廳裏的聽眾、當前的事物、當地的參照物,或是采用大家熟悉的例子,人人使用的語言以及司空見慣的事件。如果能將這樣一些事情納入自己的演講內容,定會讓聽眾有親切之感。
2.讓聽眾參與到演說中來如果你對台下的聽眾進行過一番研究,那可以按照這個結果選取一些聽眾感覺親切或熟悉的東西融入演說內容,來吸引他們。例如,提及現場的細節或共同體驗過的某一件事,“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今天吃了早飯?啊,我看見你們大約有一半的人舉起了手。這位朋友,你吃了什麼?豆漿加油條,那邊那位,你吃了什麼?”然後通過這些內容巧妙地引出你所演講的話題。
心理啟示
在某些時候,我們發現聽眾對演講毫無興趣,注意力分散,或者僅以“嗯”、“哦”之類的簡單語言來應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演講者的話沒有吸引力,聽眾隻是出於紀律的約束或一種禮貌而扮演一個“接受”的角色。因此,我們要和聽眾進行互動,讓聽眾參與到演說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