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換個想法,生命可以有多個角度(1 / 3)

創意心理學

創造力包括:智力、知識、思考方式、人格、動機和環境。一個創意,就是將這六個資源串聯起來,當每個資源在某個均衡點上得以發展,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許多人不相信自己有創造力,其實,開發你的創造潛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隻要你相信自己,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你潛在的創造力。

退一步,目光放長遠

生命就是一葉扁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如果不想生命之舟擱淺或沉沒,我們就要學會退一步,用高遠的眼光看清人與事。在印度熱帶叢林中,當地居民是這樣捕捉猴子的: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子裏麵裝上堅果,再把盒子打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為了取得盒子裏的食物,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捕捉猴子,幾乎每一次都能獲得成功,因為猴子有個習性,那就是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也許,看了這個故事,我們會嘲笑猴子的愚笨,但是,事實上,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候也跟猴子一樣,總是不肯後退,擔心失去,所以,最終承受了那些本不該承受的痛苦。

傑克和麥克是好朋友,他們倆從小就喜歡畫畫,常常拿著筆在牆上、報紙上塗畫著五顏六色。後來,在自己的要求下,父母把他們送到了美術班裏學習。長大後的他們更加喜歡繪畫了,高考那年,傑克和麥克費盡了口舌說服了父母,讓自己報考美術學院。在大學裏,傑克和麥克經常在一起談論著未來,描畫著自己的藍圖,他們堅信自己會堅持下去,通過畫畫掙錢來讓身邊的人幸福。

大學畢業後,傑克和麥克開始找工作了。他們整天奔波於各家報社,希望能夠成為報社的一名美術編輯,可是,各家報社的總編都以種種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求職申請。在多次碰壁之後,傑克絕望了,本來希望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來給媽媽幸福的生活,卻發現社會根本沒有自己的容身之地,養活自己已經很困難了。而麥克卻咬牙說:“我一定要堅持畫畫,繪畫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毅然放棄了找工作,而是把自己關在家裏,沒日沒夜地畫著。在現實的殘酷打擊下,傑克愈加頹廢了,媽媽心疼地說:“既然你那麼喜歡畫畫,不如自己開一間畫室吧。”傑克聽了,覺得心裏很難受,當初是想通過找份工作繼續自己的繪畫創作,現在卻需要自己的這份才華去養家糊口。

但是,思索了很久,傑克決定自己開一間畫室,他跑去與麥克商量,卻被麥克罵走了,麥克說:“繪畫掙錢?你這是在褻瀆藝術。”於是,傑克單槍匹馬開始了創業,他向親戚朋友借了十幾萬,再加上媽媽的積蓄,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畫室,既教小朋友畫畫,又出售自己的作品。幾年之後,傑克的畫室成了這個城市有名的美術培訓學校,他不僅還清了所有的欠債,還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存折上不小的數字,當初給媽媽許下的承諾也實現了。而麥克依然整天窩在家裏畫畫,不過,由於麥克沒有名氣,所有的畫都賣不出去,他成為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傑克每天教畫之餘,用心地鑽研自己的作品,也逐漸提高了自己的繪畫水平,在美術界裏,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畫家。

麵對人生的窘途,麥克堅持將繼續畫畫作為自己的工作,不肯退一步,最後,他成了一個潦倒的畫家。而傑克在媽媽的建議下,果斷地放棄了繼續畫畫,而是退一步,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畫室,一邊教小朋友畫畫,一邊繪畫自己的作品,最後,他獲得了成功,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諾言,同時,成就了自己的夢想,成了小有名氣的畫家。相比較,誰的選擇更完美呢?麵對人生的困境或挫折,我們要選擇退卻一步,這樣我們才能以長遠的目光著眼於未來,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南朝宋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得與失是互相轉化的結果,這句話似乎道出了所有的哲理。那些懂得其中玄機的人,他們會善於掌握得失的主動權,坦然地退一步,用長遠的眼光看清自己的所得所失,這樣,他們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時候,退一步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新的獲得。生命隻有兩種狀態,運動和停止,隻會向前猛衝,而不懂得退步或減速的人,在人生的某個彎道處,一定會衝出跑道,定會失去更多。

心理啟示

當我們無法前進的時候,退一步也是一種智慧。有時候,當我們以長遠的目光去看待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已然誕生了正能量。這與“人生不僅需要運動,還需要停止”是相通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若是不顧頭破血流一意孤行,最後我們可能什麼都不能得到,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停下來,或者退後一步,我們會看清前方的景色,這樣我們更容易獲得最後的成功。

積極思考,讓失去成為一種收獲

有時候當我們認為已經失去的時候,隻要轉個彎,你會發現失去其實也是一種收獲。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人生漫漫路上,我們總是麵臨著得與失的艱難抉擇,得與失就如同一對生死兄弟,我們隻能選擇其一,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就是哲理所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著得與失的價值,那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事實上,每一次成功的選擇都伴隨著智慧,缺乏思考的選擇隻會讓我們失去更多。學會思考,讓失去成為一種收獲。

有一天,智者和學生一起散步,他們邊走邊談論著,不知不覺間,他們走到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落,路過一所破爛的房子,看見裏麵住著一對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孩子,一家人衣衫襤褸,光著腳板,連鞋子都沒有,屋裏隻有幾件破家具。智者問那位父親:“你們為什麼要在既無商業又沒有工作機會的貧困地區生存呢?”男人回答:“家裏有一頭小奶牛,可以生產一些牛奶,然後,我們在附近的城鎮用牛奶換一些其他的食品,我們將剩下的牛奶製作成奶酪和酸奶,我們就是依靠著那頭小奶牛生活的。”智者笑了笑,看了看房子四周,就帶著學生離開了。

沒走多遠,智者就告訴學生:“我必須回去,找到那頭奶牛,並把它扔下懸崖。”學生聽了很吃驚,試圖說服老師這是一個錯誤,他說:“那一定會毀掉可憐的家庭。”智者卻不為所動,而是獨自離開,學生想了想,還是追上了老師,並幫助老師將奶頭扔下了懸崖,但是,那個畫麵卻讓他身心難安。

幾年過去了,學生還是沒有忘記這件事,他決定去那個地方看一看,或許自己能幫助那家人做點什麼,以此補償自己當年造成的過失。他走進那個村落,卻驚訝地發現一切都變了,到處都是一片富裕景象。學生感到很沮喪,那家人一定在丟失奶牛以後,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園,這裏早已經易主了。學生繼續走著,看見原來那戶破房子所在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氣派的樓房,突然,他看見了一個十分麵熟的男人站在門口,學生認出來了,那就是當年的父親。學生感到很吃驚:“你們是怎麼擺脫困境的?”男人笑著說:“幾年前,我們家唯一的奶牛突然不見了,剛開始我們很沮喪,但無奈之下我們隻能去發展新技能,謀求新的生存方式,最後,我們就逐漸富裕了起來。”接著,男人笑著說:“現在看來,丟失那頭奶牛是我們家最大的幸事,失去了奶牛,我們卻獲得了更多。”

有時候,失去並不是一種遺憾,而是新的開始。在徘徊的十字路口,失去了某種東西,我們才能有更好的選擇,而改變與奇跡才能出現,這樣看來,失去恰恰是成功的開始。在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選擇,有選擇就意味著我們要麵臨得與失,這是必然的結果。要想有所獲得,我們就需要失去某種東西,如果什麼都不想失去,那我們將永遠也沒有收獲。

心理啟示

一位心理學家說:“錯過花,你將收獲雨。”在人生道路上,失去某種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一種遺憾,然而,這卻是對人生的一種體驗,隻有失去才獲得一種體驗,這樣想來,失去何嚐不是一種獲得呢?學會選擇,懂得在失去中尋找,在失去中體驗,在失去中獲得,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加豐富和充實,難道這不是一種收獲嗎?即使是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選擇,有的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失去,而有的人則會覺得這就是一種收獲。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別,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有所不同。

假如所有的失去是一種注定,我們再傷心難過又能獲得什麼呢,獲得的不過是滿身的疲憊,以及鋪天蓋地的負麵情緒。這樣隻會讓自己深陷痛苦的泥沼,再也尋找不到正能量來支撐自己。假如我們把每一次失去當成一種注定,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那我們心境就平和了,也會在無形之中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

敏銳眼光,走在潮流之前

如今,商機無處不在。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往往就是因為抓住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時機,從此順利地開始了自己的“掘金”生涯。能致富的人,思路通常能夠放得開,眼光通常要比常人看得遠。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有一次被別人問到,如果他失去了他的全部巨額財富的話,他將做些什麼事情。他連一秒鍾都沒有猶豫,他說他會想出另一種人類的基本需求,並迎合這種需求,提供出比別人能夠提供的更為便宜和更有質量的服務。他說他完全有把握、有信心在五年之內重新成為一個千萬富翁。福特的話可以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啟示:真正敏銳的眼光,是看在潮流之前。

史蒂夫·鮑爾默先生是全球領先的個人及商務軟件開發商——微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鮑爾默從小就很聰明,在上高中時,他的母親帶他參加全國數學大賽,他進入前十名,搖身成了數學奇才,拿到哈佛數學係獎學金,這個大獎幫助他實現了他父親的夢想——考入哈佛。

鮑爾默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期間,他曾擔任校足球隊隊長,為《紅色哈佛》報和哈佛的文學雜誌工作過。他獲得了數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

20年後,鮑爾默功成名就後回到底特律私人學校,在開學典禮上他送給新生的忠告是,“打開你的思路,放遠你的視線。”他說,“因為永遠有想不到的機會你沒有想到,你沒有看到,可是這個機會會給你帶來一生驚喜的突變。”

未來是現在的延伸,未來是現在人所創造出來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現在看看大多數人在做什麼,找出未來可能會有什麼走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能在20年前預測出個人電腦將會成為趨勢,你現在就是世界首富了。當時你沒有看出來,但是比爾·蓋茨看出來了,所以他是世界首富,而你不是。

日本的“電子之父”鬆下幸之助,是一位富有智慧、善於洞察未來的成功人物,每當人們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淡淡一笑,說:“靠的是比別人稍微走得快了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恢複了新的和平。遭受戰爭創傷的人民,在新的和平環境裏又重新燃起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睿智的鬆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將帶來世界性的“家電熱”。對於“鬆下電器”,既是一次發展壯大難得的機會,也是一次艱巨而又嚴峻的挑戰。鬆下幸之助正是憑借著“稍微走得快了一點”,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調整和技術改革,從而使“鬆下電器”在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鬆下幸之助第一次訪問美國和西歐時發現:歐美強大的生產主要基於民主的體製和現代的科技,盡管日本在上述方麵還相當落後,然而這一趨勢將是曆史的必然。鬆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這一超前趨勢,在日本產業界率先進行了民主體製改革。政治上給予產業充分的自主權,建立了合理的勞資體製和勞資關係。經濟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資製,使職工工資超過歐洲,接近美國水平,並建立了必要的職工退休金,使員工的物質利益得到充分滿足。勞動製度上實現每周五天工作日,這在當時的日本還是第一家。

對於這樣大刀闊斧地改革,鬆下幸之助是這樣解釋的:這一改革並非單純增加一天休息,而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產品的質量,好的工作成就產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緒會導致更出色的工作效率。隻有這樣,生產才能突飛猛進,效益才能日新月異。

心理啟示

在一個人成大事的過程中,要想走得比別人稍快一點,必須具有超前的眼光,看到別人暫時還沒有看到的利益,這樣你才能趕在別人前麵出手,得到更多的收獲。有時候,思維所能爆發出來的正能量是前所未有的,那是因為好的思維往往引領著我們去幹一些大事業。

世界上勤奮的人難以計數,但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人卻不是很多。其原因在於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卓越的眼光,都有超前的意識,能看到某個行業未來發展的軌跡。但隻要你“打開你的思路,放遠你的視線”,抬起頭來審視前麵的路,你就能脫離平凡,走在人前。我們不必要求每個人都有前瞻性的思路,高屋建瓴的眼光,但是隻要你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往前看一點點,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多個角度看問題

人生就像一朵鮮花,有時開,有時敗,有時候微笑,有時候低頭不語。其實,人生就是這樣,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多角度看問題,你就會發現我們打開了心靈的另一扇窗戶,你會發現人生是美好的,而我們所遭遇的那些根本算不了什麼。人生之路本就是一條曲折之路,當我們被絆倒的時候,應多角度看問題,打開心靈的另一扇窗,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人生中的一切。半杯酒靜靜地在杯子中,來了個酒鬼,看了看搖搖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