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看到這裏,有的人會說上司不免有點假惺惺。當麵對員工說:“怎麼都行。”背地裏卻隱藏著自己的想法,等到事情真的按“怎麼都行”這樣的標準完成後,上司卻不滿意了。其實,這並不能說上司是假惺惺的,而在於上司身份的微妙性。作為一名上司,他希望能得到下屬的尊重,這樣的尊重包括虛心地向他請教,如果你真的是形式性地請示,上司的自尊心受傷,自然就會敷衍一句“怎麼都行,你自己看著辦吧”。
心理啟示
在工作中,說“怎麼都行”、“隨便”的上司其實有著強烈的願望,下麵我們就來逐一分析其真實內心。
1.假裝表現得毫不在意
在生活中,如果一位母親喋喋不休說了半天以後,孩子還是不為所動,母親就會說:“隨便你怎麼樣,我都不管了。”其實,母親說這話的心理狀態與上司說這話的心理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假裝表現得毫不在意。簡單地說,他所說的不過是在敷衍下屬,但其內心又很希望下屬能夠向自己詢問具體的方法。
2.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有的時候,上司會在這樣的場景中說這樣的話。比如,下屬一再提出自己的方法與措施,壓根不去理會臉色越來越淡漠的上司。這時,上司就會很不耐煩地說:“怎麼樣都行,你自己衡量著去做吧。”其實,在其內心有著強烈的願望,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礙於上司的麵子,他又不好拒絕你的提議,所以,才會顯得很不耐煩。
說話平緩的人其實難以親近
語言是我們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抒發胸臆的工具,同時,也是心理、感情和態度的自然流露。而語速作為語言表達的一部分,其實卻暗藏心理玄機,究其根源在於語速的快慢緩急將直接反映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說話方式,語速卻變化不大。比如領導者,誰也沒見過說話跟唱歌一樣的領導,也沒有誰見過說話像吵架一樣的領導。大部分的領導都會采用平緩的語速,說話慢條斯理,一字一頓,透露著領導者的威嚴,其中夾雜著一些生分。一般而言,語速快慢有致,這樣才能有效地傳情達意,同時,也會令聽者感覺到親切。不過,令大多數下屬感到奇怪的是,自己的上司說話總是保持平緩的速度。同時,下屬感覺到,這樣的上司真的很難讓人親近。
已到不惑之年的李師長平易近人,受人尊敬。每每遇到下麵的士兵,他說話總是慢條斯理,娓娓道來,語速很慢。
有一次與朋友閑聊,李師長向大家解釋了他為什麼語速較慢的原因,他說:“我說話之所以語速比較慢,原因有三個:一是性格比較溫和;二是由於講話從來不用稿子,需要思考充分,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至於第三個原因,作為一名師長,我不希望下屬通過揣摩我的語速快慢來洞悉我的內心,因此,無論遇到多大的事情,我都會保持平緩的語速。畢竟,我要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我失去了作為師長的神秘,那麼,又怎麼能領導他們呢?”朋友聽了,暗暗稱奇,原來,說話平緩還隱藏著這層意思。
一個人的語速反映其情緒,而他的情緒恰好是其真實內心的反映。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在激動的時候,語速就會不自然地加快,聲音也會提高;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他的語言表達顯得倉促而混亂。如此的語言表達,才是比較真實的表現。而對於那些語速平緩的人來說,他們有可能會用讀聖經的語速來講述一次危機,用慢條斯理來講述自己的激動心情。
心理啟示
那麼,那些語速平緩的人身上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1.說話沒有抑揚頓挫
說話使用平緩的語速,那就表明根本沒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語言學家表明,一個人的語速如果缺乏快慢變化,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那就很難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事實表明,一個人使用平緩的語速說話,其意圖是他根本就沒想要傳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所陳述的不過是與工作有關的真實想法,如此公式化的語言,自然讓別人感覺不到一絲親近。
2.公事性的指示
一個人在說話時讓人感覺是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他們總是這樣麵無表情地吩咐:“明天之前把這個做好。”除此之外,就再也不說一句多餘的話,總是一副應付工作的態度。而且,在其語言表達中,似乎沒有喜怒哀樂,隻有平緩的語速,假如是這樣的一位上司,相信許多下屬都會唯恐而避之,又怎麼會想到與之親近呢?
3.不想推心置腹地與人交談
有著平緩語速的人總是能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在工作上,他一點都不希望與你聊一些生活的事情,因為這在他看來是浪費時間。另外,在其內心深處,他根本就不想推心置腹地與他人交談,撇開工作上的諸多事宜,他不想多說一個字。麵對這樣的人,如果你想要親近他,那麼,不妨嚐試著與他聊一些工作以外的話題,說不定有很好的效果。
4.保持自己神秘的個人形象
試想,如果一個人連昨晚吃了什麼飯都與別人分享的話,那麼,這個人已經失去了神秘感,在別人麵前就如同一張白紙。尤其是作為一名上司,他所做的不僅僅是管理工作,還有一切事情的表率。基於其特殊的身份,他有必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而不宜多說自己的生活細節。對此,有的上司說話平緩,其實,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神秘的形象。
說話夾雜著外語的一些人有一定的優越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這樣一些人,他們不管在什麼場合,無論是開會還是平常的交流,說話時總是夾雜著大量的外語,似乎想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外語水平有多高。其實,那些說話中夾雜著外語的人,其內心是想擁有更多的優越感。畢竟,嘴裏說點外語,總會證明自己多長了見識,或者本身有著國外留學的背景,等等。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大多數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擁有優越感,比如職業的優越感,長相的優越感等。而對於某些上司來說,自己更想獲得一種優越感,如此才能在下屬麵前顯露風頭,那麼,在這時候,說話夾雜外語就成為了某些上司的最佳選擇。
公司銷售部的張科長曾在國外待過一年,如此傲人的經曆使得他感到莫大的驕傲。而且他年紀並不大,三十出頭,平日裏喜歡與下屬打成一團。不過,令下屬感到厭煩的是,他幾乎每說一句話都會帶一個英語單詞,比如,在中午,招呼大家吃飯的時候,他會這樣說:“今天我們一起去外麵吃飯吧,OK?”或者是“LadiesandGentlemen,我們去吃飯吧。”辦公室裏的人在聽了這樣的話之後,幾乎連胃口都沒有了。
對此,他們總是在辦公室裏議論上司的“外語控”:“不就在國外待了一年,用得著這樣裝嗎?真是,還都以為我們是不會英語的土包子!”“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有本事就不用漢語說話啊。”不過,說歸說,那些下屬可從來沒當麵抗議,隻是,偶爾跟張科長開玩笑:“張科長,求求你別說英語了,你不知道,我英語四級都沒過嗎?我怎麼聽得懂你說的話啊。”對此類的玩笑,張科長卻是一笑置之,而英語還是照說不誤。
從心理方麵來說,優越感是顯示蔑視或自負的性質或狀態,這是一種自我意識。而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不自覺地讓自己的優越感有所收斂,以便最大限度地尋找與別人的共性,並以此實現社會交往的目的。而對於上司來說,本身的職業身份就體現著一定的優越感,但是,有某些上司並不滿足,總是以“別樣的語言”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以此獲得更多的優越感。不過,凡事過度,所引起的就是相反的結果,那些說話總是夾雜著外語的上司隻是贏得了表麵上的一種優越感,實際上卻成了被下屬輪番譏笑的對象。
心理啟示
那麼,那些嘴裏說著外語詞彙的人,其真實心理到底是如何想的呢?
1.虛榮心使然
那些說話中夾雜著外語的人,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喜歡裝腔作勢,認為自己隻要說上幾句外語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以此顯示出自己的高雅和才華橫溢,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內心的虛榮心。或許,有的人根本就沒有什麼才能,他們也十分清楚自己幾斤幾兩,於是,借用外語來掩飾自己的不足,希望別人不要以蔑視的態度來看待自己。
2.崇洋媚外的心態
大部分嘴裏夾雜著外語的人都有崇洋媚外的心態,在他們看來,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外國都遠遠超過自己的國家,而這樣的想法將反應到其言行上,比如,在談到某些方麵的時候,他總是列舉國外的例子,以此凸顯其崇洋媚外的心理。
3.優越感作祟
嘴裏時常夾雜著外語的人,希望使用那些專業術語和外語來讓自己看上去像是一個能幹的人。在他們內心深處,有著極強的欲望,希望受到別人的關注,想保持自己獨特的優越感。當然,如果你要想討得這類上司的歡心,你可以向他提問“全球化是什麼意思”,這時,再給下屬解釋此類“難度較大”的問題,他們會感到自己作為上司有著莫大的優越感。
解開束縛,釋放自己
有一天,十分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激動地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很沮喪地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有人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展翅翱翔的雄鷹,重要的是,你不要在心理上給自己設限,在心理上給自己製造失敗。”納斯魯丁十分聰明,但是,他發現每個人都像自己一樣好時卻感覺糟糕透了,當他的內心被束縛,無法釋放真實的自己時,不自信就產生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模糊自己真實的內心,習慣於在心理上給自己設限,使自己產生一種挫敗感,導致最後我們還沒有翱翔於藍天就落地了。如果我們習慣了自我設限,那麼,我們的心就會失去向上生長的動力,隻能在被束縛的範圍裏掙紮。所以,不管我們遭遇了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要隨意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就意味著扼殺自己的潛力和欲望。
1921年夏天,年僅39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在海中遊泳時突然雙腿麻痹,後來經過診斷是患了脊髓灰質炎。這時,他已經是美國參議員了,是政壇上的熱門人物。遭到了疾病的打擊,他心灰意冷,打算退隱回到家鄉。剛開始的時候,他一點都不想動,必須每天坐在輪椅上,但是,他討厭別人整天把他抬上抬下,於是,到了晚上,他就一個人偷偷地練習怎麼樣上樓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一天他得意地告訴家人:“我發明了一種上樓梯的方法,表演給你們看。”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自己的身體支撐起來,慢慢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雙腿拖上去,就這樣一個台階一個台階艱難地爬樓梯。母親阻止兒子說:“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讓別人看見了多難看。”富蘭克林·羅斯福卻斷然地說:“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
台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曾寫到:“每個人完成自我,才是心靈的自由狀態;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對性。天地之下可以無所不美,因為每個人都發現自己存在的特殊性。大自然中,從來不會有一朵花去模仿另一朵花;每一朵花對自己存在的狀態非常有自信。”即使遭遇了疾病的折磨,富蘭克林·羅斯福也並沒有給自己心理設限,反而鼓起勇氣來直麵自己,挑戰命運,完全地接納了自己。其實,無論是身體的缺陷還是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這都不是心理設限的借口,更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我們要敢於突破內心的束縛,釋放自己最真實的內心。
在美國紐約街頭,有一位賣氣球的小販,每次當自己生意不怎麼好的時候,他就會向天空放飛幾隻氣球。這樣一來,就會吸引一些周圍的小朋友來玩耍,自己的生意又會好起來,那些被氣球吸引過來的小朋友都爭著買色彩漂亮的氣球。
有一天,當他向空中放飛了幾隻氣球的時候,他發現了在一大群圍觀的孩子中間,有一個黑人小孩,他用一種疑惑的眼神看著天空。小販很奇怪,他在看什麼呢?順著黑人孩子的眼光看去,他發現空中正飄著一隻黑色的氣球。
小販走上前去,用手輕輕地撫摸黑人孩子的頭,微笑著說:“孩子,黑色氣球能不能飛上天,在於它心中有沒有想飛的那一口氣,如果這口氣夠足,那它一定能飛上天空。”
許多人在麵對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心底都會傳出這樣的聲音:我做不到的。自己束縛了內心,最終他真的沒有做到。齊克果曾經說:“一旦一個人自我設限,並且一直認定自己就是個什麼樣的人時,他就是在否定自己,甚至他不會自我挑戰,隻想任由自己一直如此下去,而這終將導致自我毀滅。”其實,“我做不到”是一種逃避的心態,在還沒有開始之前,他就先被打倒了,如果我們總是有這樣的逃避心態,那麼,將會為自己留下許多難以彌補的遺憾。因此,我們應該突破內心的束縛,當心開始恐懼的時候,我們應該大聲對自己說:“你一定能做到的。”不斷地暗示自己,釋放出真實的內心,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心理啟示
有人這樣種南瓜:當南瓜隻有拇指大的時候,就把它裝在罐子裏,一旦它漸漸長大,就會把罐子內的空間占滿,等到沒有多餘的空間了,南瓜則會停止成長,於是,南瓜就一直保持在罐子裏的那種形狀了。我們的心就如同南瓜一樣,當它習慣了自我設限,在被束縛的範圍裏就不能自由生長,它會逐漸失去向上生長的動力,隻能在原地徘徊。其實,束縛是源於內心的不確定或者不自信,當我們能夠堅定告訴自己“一定能行”,從內心深處建立起強大的自信時,這種不確定或者不自信的束縛將會消失,從而釋放出真實的自我。所以,在人生前進的路上,不要忘記告訴自己:“你一定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