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識心理學的分支之一,簡而言之,就是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人格,不僅僅是包括性格,還包括了信念、自我觀念等。準確地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征的群集。
你所不了解的真實自我
肖曼·巴納姆是一位著名的魔術師,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表演:“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裏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鍾都會有人上當受騙。”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不能時刻來反省自己,看清自己,也不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大多數時候,我們隻能借助外界的一些信息來認識自己。所以,我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中,並習慣性地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刻在了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也隻能遺憾地說,“認識自己”仍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其原因在於我們並不了解最真實的自己。
愛因斯坦16歲那年,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我與傑克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需要踩著裏麵的鋼筋踏梯才能進去。傑克走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倆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爬了上去,下來的時候,傑克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後麵。後來,鑽出煙囪後,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傑克的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我看見傑克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差不多,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傑克看見我全身幹幹淨淨,就以為自己和我一樣,隻簡單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結果,街上所有的人都笑破了肚子,他們以為傑克是個瘋子。
最後,父親鄭重地對斯因斯坦說:“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我們之所以無法了解到真實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響,諸如他人的言行等,在那些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下,我們就可能出現了自我認知的偏差,好似看著傑克渾身很髒,就以為自己身上也很髒。因此,要想真正地看清自己,我們需要避免陷入別人眼光的謎團中,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鏡子。
有一個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陳太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說:“我的割草工也做了。”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已經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了。”孩子掛了電話,哥哥在旁邊不解地問道:“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孩子通過打電話向雇主詢問而收集了一些關於自己的信息,這樣,他就能夠預見自己未來的成長以及可能取得的成績,從而認清自己。大多數人,難以擁有天生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而信息對於判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我們無法收集到一些關於自己的信息,對自己就難以做出明智的判斷,導致最終不能看清自己。
當一個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他就對生活失去了控製感,於是,他內心的安全感也受到了影響。這樣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心理的依賴性將大大增強,比較容易受他人言行的信息暗示。所以,當對方說出一段無關痛癢的話時,我們很容易“對號入座”,這就是一種心理傾向,這將影響到我們對自己作出真實的判斷。
心理啟示
我們應該學會麵對自己,不要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那是缺陷,就通過自己的方法將其掩蓋起來,而這樣的做法極其愚蠢。試想,當你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時,你就真的掩蓋了自己的缺陷了嗎?因此,無論是自身的缺陷還是優點,我們都應該正確看待,因為麵對自己是認識自己的必經之路。
讓你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
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朗費羅說:“別人借我們的過去所做的事來判斷我們,然而,我們判斷自己,卻是憑將來能做些什麼事。”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曾見過這樣一個姑娘:衣衫不整、蒙頭垢麵,但長得很美。吉爾伯特教授跟她聊天,她也心不在焉,教授沉默了一會兒,突然問她:“孩子,你難道不知道你是個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嗎?”“您說什麼?”姑娘驚喜地問,美麗的大眼睛裏泛著淚光。原來,在日常生活中,她所麵對的是同學的嘲笑、母親的謾罵,以至於她失去了自我認知的能力。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人之不己知。”對每一個人來說,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不夠了解自己,不能清楚地認知自己。因此,我們要善於剖析內心,讓自己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
一個人名聲的好壞、能力的高低,是別人從事物的外表下的定義,根本就不是這個人的本質,自己真正的能力,隻有自己心裏最清楚。然而,一個人最難認知的就是自己的內心,最難以回答的就是:我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不過,當你清楚地認知了自己,就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就能夠去善待他人。
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很自負,有一次,一個工友把富蘭克林叫在一旁,大聲對他說:“富蘭克林,像你這樣是不行的!別人與你意見不同的時候,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以致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都覺得不和你在一起時比較自在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他們都懶得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費了力氣反而感到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自己根本沒有好處,你從別人那裏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是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卻很有限。”富蘭克林聽了工友的斥責,訕訕地說道:“我很慚愧,不過,我也很想有所長進。”“那麼,你現在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已經太蠢了,現在還是太蠢了!”這個工友說完就離開了。
這番話讓富蘭克林受到了打擊,他猛然醒悟了過來,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與內心作了一次談話,並提醒自己:“要馬上行動起來!”後來,他逐漸克服了驕傲、自負的毛病,成為了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我們需要擁有全麵認識自己的能力,全麵認識既包括優點也包括缺點。一旦我們沒有真正地認識自我,將導致內心自負或自卑等心理,最終這些負麵的心理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
認知自我是一種勝不驕敗不餒的從容,需要冷靜的思考,這樣才有機會贏得最後的成功;認知自我是一種高度自立的灑脫的生活方式,看清生命的本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認知自我是一種高度責任心的反省,將勇氣與真誠注入自己的言行中,認清前麵的方向。所以,剖析內心,在忙碌之後不忘與自己作一次深入的交談,從而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
心理啟示
通過認知自己到孕育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曆程。自我認知是一種嚴謹的人生態度,自信而不自滿,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失敗困惑,我們依然保持最平常的心態。拿破侖一生戰功赫赫,但在晚年卻遭遇了“滑鐵盧”的慘敗,此時他依然貪戀富貴,企圖複辟王朝,最終在絕望中死去。清楚地認知自己,需要我們擺脫一切外物的依賴,絕不做金錢或權力的奴隸。
經常說“沒錯”的人,需要別人的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絕對沒錯”、“這事肯定沒錯”、“當然是這樣,錯不了”。似乎對方一次次地在肯定自己的觀點與意見,那麼,當對方這樣說話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呢?如果你自以為聰明地辯解:“可是,我覺得這事情似乎還有另外的原因……”這時,你再仔細觀察對方,定會發現對方的臉上出現了不悅的神色。其實,那些嘴裏常說“沒錯”的人需要我們的認可,因為在其內心深處,他對此事也存在一定的疑問,這樣的人或許是一名上司,但是,作為一名上司,如果不能看清楚一些事情,肯定會被下屬看不起,而上司恰恰想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對此,在“沒錯”這個詞語的背後,隱藏著上司需要他人認可的欲求。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留意那些嘴裏常說“沒錯”的上司,在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認同,而不是反駁與辯解。
在公司會議上,王總分析了當前的市場前景:“昨天我看了你們遞交上來的銷售報告,覺得很有必要給大家說說我們目前的市場前景……”說完了,王總不忘記補充一句:“我想大概就是這樣子,應該錯不了,你們覺得呢?”員工小吳舉手示意,王總點頭允許,小吳拿著自己總結的報告說道:“我覺得關於市場前景,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否則,所得出的結論就是不全麵的……”小吳洋洋灑灑地說了半天,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說完後,他心中有些小興奮,心想上司肯定會讚賞自己的。沒料到,吳總一句話不說,而是喊了小李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李站起來說道:“關於市場前景的報告,我昨晚也總結了一份,大致內容與王總所說的差不多。”說著,他又重申了王總的報告,認同了王總的說法,這時,王總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讚賞道:“沒錯,就是這樣。”坐在下麵的小吳聽了,心中若有所思。
一般情況下,領導都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末了帶上一句:“沒錯,就是這樣。”意圖是希望自己的見解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有下屬當麵提出不同的意見,領導就會感覺自己的麵子受損,自然會心生不悅。因此,麵對小吳提出的建議,王總一句話也不說;而小李率先肯定了自己的意見,王總自然是麵露笑容,大加讚賞。
心理啟示
那麼,對於那些嘴裏常說“沒錯”的人,其內心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1.有強烈的自我傾向
在工作中,那些經常使用“沒錯”的人,多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有著強烈的自我傾向。他們極力維護自己的見解,漠視甚至拒絕他人的任何觀點。由於固執而倔強的個性,他們不能聽取他人善意的意見,所以經常會吃虧。
2.內心有需要他人認可的欲求
有的人常說“絕對就是這樣的”、“當然是這樣”等,其實,在其內心深處,有一種需要他人認可的欲求。當其心裏一遍遍暗示自己“沒錯”,實際上就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同。
3.以上司的威嚴迫使下屬認同
按常理來說,當上司一再強調“絕對沒錯”的時候,還有哪位不識時務的下屬會發出反對的聲音呢?因此,當上司一再說“沒錯”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其真正用意是希望以上司的威嚴迫使下屬來接受並認同自己的意見。雖然,他們會假意說:“你們有什麼看法嗎?”但是,他們一點都不希望你能提出真正的想法。
4.嘴裏越是說“沒錯”,其內心越不安
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是會對自己質疑的東西一再肯定,以“沒錯”這樣的字眼來麻痹自己。如果一個人嘴裏總是說著“沒錯”,那麼,事實上其內心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說“沒錯”不過是在暗示自己“真的沒錯”,換句話說,他們也是在說服自己。實際上,如果一件事情真的沒錯,真的就是這樣,又何須一再強調呢?因此,那些嘴裏越是說“沒錯”的人,其內心越不安,因為在其心裏藏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
說“怎麼都行”的人,內心有強烈的欲望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上司很無奈地表示“這事怎麼都行”、“你隨便怎麼辦吧”。話語裏似乎表示出自己一點都不在意,其實,上司的內心在意得不得了,他們本身有著強烈的欲望,有可能對於事情本身,他們有自己的很多想法。但是,為了掩飾自己,或許為了敷衍下屬,他們會說“怎麼都行”、“隨便”之類的詞語。而對下屬來說,聽到這樣的話無非有兩種反應:一是表現得很興奮,因為上司將事情的決定權交予了自己;一是很受傷,大多數敏感的下屬會覺得上司說這樣的話,表明很不在意自己的工作,因而內心比較失望。其實,有著這樣兩種想法的下屬都猜錯了上司的心理,在上司心裏有著強烈的願望,他希望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但如果你忽視了上司這樣的心理,沒有仔細詢問上司,那麼,上司就有可能以“怎麼都行”、“隨便”來敷衍你了。
小華剛從大學畢業就應聘到一家公司上班。為了能讀懂上司的心理,他經常研究心理學。無意之間,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標題“說‘怎麼都行’、‘隨便’的人其實有著強烈的欲望”。仔細閱讀完這篇文章,他總算明白了。原來,之前工作的時候,每每向上司請示有關工作的事情,上司總是揮一揮大手:“怎麼都行,你自己看著辦吧。”小華聽了這話,總是樂顛顛地跑了,等到事情真的按自己的想法辦好並上報給上司時,上司卻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既不表揚,也不批評,如此的表現真讓小華難受。現在,小華總算明白這其中的奧秘所在了,原來,每次請示上司的時候,上司心中都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但是自己卻不知道,聽信了那句“怎麼都行”,總是按自己的想法來辦,結果卻令上司很不滿意。
這天,小華向上司請示關於客戶的問題,上司還是揮揮手:“你自己看著辦,怎麼樣都行的。”聽了這話,小華並沒有離開,而是耐心詢問:“李總,可是,我對這件事總是搞不明白,還希望你能夠給我指點一二。”上司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對小華說:“你剛到公司不久吧,行,今天我就給你談談如何處理與客戶之間的問題……”於是,在上司的指導下,小華按照上司的旨意,圓滿地完成了工作任務,而且在公司大會上,上司還當麵誇獎了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