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
在生活中,到底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性格呢?是什麼暴露了我們的隱私呢?到底是我們的言語,還是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行為被什麼東西所左右著?答案就是:個性。當我們仔細去觀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告訴別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是神秘的行為心理學。
照鏡子的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不管是長得好看,還是長得不好看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喜歡照鏡子,喜歡關注鏡子裏的自己。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商場的衛生間裏,看到一些愛美的人士就好像占領地盤一樣長時間地站在鏡子前,對著鏡子整理自己的頭發,或者補補妝。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發現,她們隻是站在那裏擺弄姿勢,或者對著鏡子裏美麗的容顏而自我陶醉。但是,她們這樣做卻引起了站在後麵的人的極大不滿:這人怎麼總是霸占著鏡子呢?或者旁邊的人會說:這人也太自戀了吧。殊不知,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特別關注鏡子裏的自己,一笑一顰,甚至,還會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好像在跟一個熟悉的朋友聊天。在這時候,我們內心是滿足的,有一種超越殘酷現實所帶來的優越感。
自戀的英語是Narcissism,這源自於希臘神話裏的人物“Narcissism”。Narcissism是一位因癡迷自己的容貌最終溺死的青年。他的例子啟發我們,假如你過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就會像Narcissism一樣,變得自我陶醉,最終被自戀所吞噬。
當然,自戀的人對自己的形象十分敏感,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還伴有自卑感。自戀的人之所以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是想得到別人的正麵的評價和肯定,以此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從而滿足精神上得到尊重的需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痛苦的事情,導致我們臉上無表情或十分沮喪時,假如這時你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那麼,你會發現,在對著鏡子微笑之後,你那原本緊皺的眉頭會舒展開了,嘴角上揚,因為如花的笑顏,會給我們憂慮的心裏帶來暖暖的感覺。這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所帶來的心理作用,換言之,那些喜歡照鏡子的人更願意沉浸在鏡子這個虛幻的世界裏,假如現實生活給予了自己不幸的經曆,那他們就很容易通過鏡子裏的自己來找回自信。
但是,有的人過分關注鏡子中的自己,以至於他總是逮著機會就照鏡子,不管是商場裏的穿衣鏡,還是路邊停著車的黑色玻璃,甚至是一塊白色玻璃所折射出的模糊的影像,都會使他產生照鏡子的行為。這樣的人其實潛意識裏是在逃避現實,因為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使得他們把自卑、懊惱的情緒壓抑在心裏,隻有通過一遍遍地看鏡子裏的自己,他們心裏才或多或少有些安慰。
心理啟示
從心理學角度說,被人認可和肯定是我們正常的精神需求。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肯定,那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被肯定,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肯定,那就會給自己一種很糟糕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是坦然承認的。
喜歡吃零食的人其實很孤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有時候自己沒有零食就受不了。尤其是一些女性,似乎零食成為了她們僅次於食物的物質糧食。相信絕大多數女性都有喜歡買零食、吃零食的嗜好,她們經常會在超市買大包大包的零食,放在自己的身邊,便於自己隨時可以拿來吃。其實,像這類離不開零食的人,她們的內心其實是很害怕孤單的。
如果你也是一位愛吃零食的人,那麼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一個人無所事事在家的時候,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到處尋找零食吃。如果家裏沒有儲備的零食,你甚至可以為了購買零食跑一大段的路。當你拿著心愛的零食,一邊吃一邊看著電視節目,你會認為那就是最愜意的事情。其實,這就是因為你害怕一個人獨處,所以才讓零食帶給你某種慰藉的補償。實際上就是滿足口欲來消減自己的某種孤單感,這會讓你認為一個人有東西吃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她們通過吃零食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一種習慣,所以一旦她們身邊沒有了零食,她們就會受不了。
一位很年輕的女孩去看病,說最近四個月,她的體重增加了20公斤,而發胖的主要原因就是吃了太多的零食。
這位女孩畢業於外地一所文科類大學,四個月之前才來到本地。在這之前,她從未離開過父母而一個人單獨生活,但因為畢業分配,不得不離開父母。對將來懷有很大的希望的她,便搬來本地,一個人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
每天,當她從工作單位回到自己的宿舍時,沒有人迎接她,隻有冷清、黑暗的空房子,晚餐也得自己動手準備,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她難以忍受這極其孤獨的生活,因此當她獨自在僅僅隻有一個人的屋子裏時,便會湧起吃的衝動,所以就開始亂吃零食,因為隻有多吃零食,心理才能獲得平衡。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當這次衝動剛平靜,下次的衝動又會襲來,於是隨著自己的衝動不斷地吃,到最後一天三餐根本離不開零食,每天她都會為自己準備很多零食。
不久後,除了每天吃零食以外,家裏的抽屜還必須經常塞滿各種零食,否則她就會感到不安。而且這種離不開零食的習慣,也被她帶到了單位,辦公室的抽屜裏也經常被塞滿了餅幹、麵包,隻要一有衝動,她也顧不得是否在上班,馬上偷偷拿出零食來吃。
造成其行為的原因,源於她離開了父母,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生活。當心裏感覺孤寂時,找不到別的排遣孤獨感的方式,隻有靠吃零食才能安撫自己。所以,當很多人在失意、孤單時,便會有吃零食的衝動,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女孩子一邊談話一邊不停地吃零食,她們雖然外表看起來是個成熟的大人,但心理狀態仍停留在愛撒嬌、未成熟的小孩子階段。所以,像這類愛吃零食的人,除了零食吃得很多外,也很愛說話,因為說話也可以滿足她們的口欲。
心理啟示
一個人口欲的滿足是一種最基本的欲望,當她們感到孤單無助時,而又苦於找不到其他的消遣方式,於是就激發了她們最原始的一種欲望,那就是吃東西。而在這種情況下,吃其他的食物遠不及吃零食來得有趣,於是零食就成為了她們排遣寂寞、消除孤單的方式,並由此形成一種固定的習慣,一旦獨處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零食。所以,她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零食了,如果離開了零食,她們就會一下子陷入寂寞、孤單之中。所以,對於她們來說,沒有零食就會受不了。
換言之,那些嗜好零食的人,或者是貪吃貪喝的人,都很怕孤單。假如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需要鼓起勇氣打開心扉,多結交朋友,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孤單包圍。
開場白太長的人缺乏自信
在人際交往中,為了促進彼此的人際關係,很多人在正式交談前都會先有一段開場白。這個開場白主要是為了介紹自己,吸引對方的眼球,使自己得到關注。事實上,和對方見麵時,如果不先說點開場白,就直接進入重點,可能會令他人對自己的意圖產生誤解,從而產生戒心,為雙方的溝通帶來障礙。特別是在一些商業會談中,開場白是不可或缺的。
一般來說,開場白不宜過長,隻要寥寥數語,別出心裁,就能夠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但如果一個人開場白過長,聽眾就不易抓到說話的重點,你也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徒增焦急。可是還是有人喜歡把開場白拖得很長,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主要原因就是在於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下麵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有很多人仍喜歡把開場白拖得很長,這是出於什麼心理呢。
1.對聽者的一種體貼
如果對方是個敏感、容易受傷的人,而直接切入問題重點,可能會對對方心理造成衝擊,所以說話的人就刻意拖長開場白,以顧慮對方的反應。
2.掩飾內心的不安
還有的人會考慮如果開場白太過簡短,可能會使對方產生誤會或露出不悅的神情,因而留下不好的印象。於是,他們懷著這樣一種不安的心情而拖長開場白,使自己心裏得到一種安慰。其實,這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除此之外,有很多人在應邀演講時,也難免會把開場白拖得很長,這也是為缺乏自信所作的一種辯解。
心理啟示
為什麼有的人會利用開場白為自己辯解?通常情況下,過長的開場白可以隱藏自己的不安情緒,害怕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畫蛇添足,認為開場白越長越好。於是,有些人就會借很長的開場白來為自己辯解,因此,這一類型的人是小心翼翼的人。
開場白太長固然令人不耐煩,但有很多人卻矯枉過正,在麵對上司、前輩時,深怕自己過長的開場白會使對方反感,所以過多地顧及對方態度,這就顯得太反常了。
總而言之,說話者無非為了更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才有很長的開場白。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掩飾內心的不安,而這也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假如你有這樣的表現,那不妨先逐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吧。
揭人隱私者有極強的嫉妒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有很多人喜歡揭人隱私,他們以偷窺別人的私生活為樂,有的人甚至把別人的隱私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在談論別人的隱私時還禁不住帶種自豪感。也許沒有人不喜歡聽他人的隱私,所以報刊雜誌,才會樂於報道政治家、企業家、文體明星的新聞。每一個人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他人不為人知的一麵,或者自己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消息。別人越是想遮蓋的秘密,他就越有一種掀開神秘麵紗的強烈欲望,想了解對方的隱私。造成這樣的心理,主要原因就是其內心強烈的嫉妒心在作怪。
如果是同一工作單位中的四五個同事聚在一起,他們談論的話題總喜歡圍繞工作單位中同事的一些消息打轉。在這種談話場合,有的人扮演的是提供話題的角色,在大家麵前揭露他人隱私;有的人則扮演聽眾的角色,對別人的隱私進行評論。於是,說閑話的條件便成立了。其實,我們可以仔細觀察這種揭人隱私提供話題的人與聽眾,他們的心理動機到底何在呢?下麵我們通過幾個方麵來分析一下。
1.為了排解欲望得不到滿足的鬱悶
很多人願意與幾個同事一起談論別人的隱私,大多都是為了排解欲望得不到滿足的鬱悶。有可能是在工作中由於與上司的價值觀有差異,出現不同的想法和意見,而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有可能是因為在工作中與某位同事出現了一點小摩擦,而自己一直記在內心。於是,這一類型的人心中感覺痛苦,異常煩悶,才會提供這些話題。
當然,聰明的他們並不能把這種情形當作自己本身的問題,在揭露別人隱私的時候也不會顯露自己對當事人的一點看法,表麵上看他們隻是把客觀存在的事件敘述出來。他們會認為全工作單位的人都對某位人物感到不滿,所以他有義務揭露他人的隱私,讓大家的憎恨與攻擊欲望得到滿足。因此,他們往往會在言談之中,故意說一些刻薄的話,並希望聽眾能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上。
2.基於嫉妒的心理
通常情況下,人們談論這一類話題的對象,不是上司、部下,而是同事。所以,這類話題容易得到上司的賞識,並且深受異性的歡迎。因為人們對自己的上司或者下屬都不會產生嫉妒心理,唯有對可能成為自己對手的同事產生一些嫉妒。他們千方百計打聽對方的一些事情,一旦發現一點能破壞對方形象的事情,就會大肆渲染。所以,他們一般提供的話題,內容往往是對象的私生活,以企圖破壞其形象,使自己心裏獲得一種滿足感。而如果再加上聽眾對這個對象也不懷好意,並對其私生活進行胡亂地批評,那麼提供話題者的目的就更易達成。
3.對他人懷有敵意、羨慕、自卑等情結
很多人在一起時,窺探別人的私生活,並對他人的隱私或私生活進行評價,不管是提供消息的人,還是聽眾,他們無非就是心中對淡論對象懷有敵意、羨慕、自卑等情結。所以,他們才能湊在一塊,對他人的種種隱私談得不亦樂乎。但一旦聽眾認為提供話題的人所說的內容與事實不符時,就會把這個人當作造謠生事的人,而對傳聞置之不理。
心理啟示
從心理學上來說,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偷窺癖,隻是每個人的興趣程度大小不一。有的人善於克製自己的那種偷窺的欲望,對於別人不想說的秘密就不會到處打聽;但有的人雖然知道這是不對的,甚至顯得有點不道德,但是他們就是克製不住內心的那種偷窺的欲望。而大多數女性尤其喜歡在背後談論別人的隱私,其實男性也毫不遜色,他們在下班後幾個人聚在一起喝酒時,也會談起工作單位中有關他人的隱私,一來這可使其解除在工作中的緊張;二來也可以得到自己在工作單位中得不到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