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說錯、聽錯或者是寫錯等“錯誤行為”,都是將內心真正的想法表現出來的行為。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在無意識中說出奇怪的話的經曆,當那些違背本意的話語脫口而出時,我們才追悔莫及。但是,這時候,你仔細地想一下,就會發現那些看似說錯的話,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所以,那些經常說錯話的人,其實就是表裏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通常都有這樣一些想法:“這件事絕對不能講出來”“這事絕不能弄錯,非小心不可”。其實,當你越這麼想的時候,便越容易將它說出來。相信很多人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形,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想壓抑它,就越容易流露出來。比如,奧地利下議院院長,在宣告會議即將開始時,一不留神便說成了“會議結束”。由於他想讓這個會議順利進展的難度頗高,所以議長在心中便存在著“希望會議盡早結束吧”的願望。這個願望表現在其不經意的話語中,而他本人意識中清楚地知道會議一定要進行,但在潛意識裏又有恐懼、不想麵對的心理,兩者互相矛盾、衝突,因而引發了這種錯誤的行為,一不留神說出了錯誤的話。
心理啟示
每個人在心中都隱藏著一些真實想法,當你越想去隱瞞它、掩飾它的時候,就越容易說錯話或做錯事,無意之間就會在別人麵前泄漏你的心虛。因此,如果在生活中碰到那些經常說錯話的人,你就要小心對方了,他們極有可能是當麵說一套,背後做一套的人,而那些說錯的話才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
嘮叨者其實是完美主義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愛嘮叨的人,他們經常會抱怨說這個沒有做好,那件事情哪裏又出了差錯等。從早到晚,他們的嘴巴似乎就沒有休息過,他們總是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進行挑剔,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這類愛嘮叨的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他們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苛求十全十美,見不得一點點瑕疵。所以,一旦他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會產生一些抱怨、嘮叨。
為什麼有人特別喜歡嘮叨、發牢騷呢?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他們一遇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自然也就覺得有滿腹的牢騷,喜歡嘮叨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上班族喜歡在喝酒時發牢騷,有時候真是嘮叨個沒完沒了,一發不可收拾。他們大多會就生活、工作上的事情進行嘮叨:“我們老板的脾氣真差,恨不得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按他的想法來,事實上很多時候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還希望我們堅持下去”或者是“那家夥也真是令人討厭,既然沒有做這件事的能力就早說嘛,現在事情搞成這樣子才來找我們,真是一點也不把我們放在眼裏。”在他們心裏,更希望生活能夠按他們的想法來進行,這樣才完美無缺。
那些經常對生活充滿抱怨,喜歡嘮叨的人,大多是屬於追求完美的人。他們凡事都要求高水平、高標準,並時常在腦海中描繪完美的藍圖,由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於是就對現實生活充滿了抱怨,自然也就開始嘮叨不斷了。一般來說,那些喜歡嘮叨的人,通常是希望自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甚至於成天沉迷於幻想的世界中,對於現實的問題則采取漠視的態度。
1.有些自以為是
這些經常嘮叨的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完美、不會出錯的人。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類型的人非常難相處。他們總是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表現完美無缺,因此常會憤世嫉俗地認為:他們怎麼總是這樣,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做的事情都不能夠讓自己滿意。其實,如果他們能夠早一點認清事實,了解自己本身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就會對別人少一點苛求,就會少一點嘮叨了。
2.大多懷才不遇
在那些喜歡嘮叨的人之中,很多都是一些懷才不遇的人。他們本身是很有能力的,但因為人際關係不好,而被周圍的人所孤立,所以無法受到重用,無法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而他們的人際關係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喜歡嘮叨,當身邊有人在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整天嘮叨,事事抱怨,但是沒有誰願意聽別人的嘮叨,也沒有人受得了整天嘮叨的人。因此當身邊的人受不了你嘮叨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個一個地離開,對你敬而遠之,最後隻剩下自己孤單一人時,你就應該警覺自己並不是完美無瑕的人。
心理啟示
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世界上沒有這些愛嘮叨的人存在,那麼所有人都有可能安於現狀,不求進步。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會嘮叨、敢批評的人存在,才能讓人們更加努力追求完美。比如說父母,老是在我們耳邊嘮嘮叨叨,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嘮叨,我們就會在成長的路上多走一些彎路,少一些成功的機會。正是他們的嘮叨,才能夠使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那些老是喜歡嘮叨的人雖然顯得有些囉嗦,但在挑他人的毛病、找他人的缺點方麵,卻擁有傲人的才能、敏銳的眼光,所以有時候你不妨側耳傾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喝醉了喜歡打電話的人其實很孤獨
生活中,細心的人會發現一個喝醉酒的人,常常會猛打電話,並且會在不適合打電話的時間打電話,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些人的心理,是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交往、溝通,借以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我們經常可以在夜晚的街道上,看到一些醉漢漫無目的地閑逛,有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無緣無故地騷擾行人,這些行為,無非是想訴說自己的孤獨而已。所以,那些醉酒後喜歡打電話的人,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很孤獨的,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
酒醉後的人,經常會自以為想起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打電話給別人,想說一說自己想起的那件事情,而且他們打電話是不會挑時間的。但是接電話的人,卻經常會被他們那些所謂的理由弄得哭笑不得,特別是半夜三更接到電話,更是令人感到不勝厭煩。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1.有些喝酒的人本身就是孤獨的
那些去靠買醉來發泄不滿情緒的人,本身就是孤獨的。如果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進行調節或者是向朋友訴說。那些喝酒的人,希望能夠靠酒精來麻醉自己,使自己忘記痛苦,而他們的內心是極為孤獨的。他們或許是一個人或三五個朋友一起喝酒,雖然身邊的人很多,但心中的苦悶卻無處訴說,於是隻有喝醉之後,到處打電話發泄自己的憋屈。
2.渴望得到朋友的關懷
我們仔細探討這些人的舉動,就可知道在喝醉酒時打電話的人,完全是因為孤獨,需要他人的關懷,尤其是來自朋友或最為親密的人的關懷。那些借酒麻醉自己的人,為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解脫,擺脫所在群體給他帶來的束縛,會在深夜打電話來博取別人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隻是為了發泄平常內心的不滿情緒和苦悶煩惱,或者借機發泄平常和上司、同事間的不愉快。雖然他們看起來好似無意識,但是他們心裏有更為清晰的渴望,那就是獲得朋友或親密的人的安慰,所以他們的無禮舉動,多半都是對與自己關係親密的朋友或親人而言。
由於平時一天接著一天,通過日積月累起來的不滿情緒和心理緊張,一旦他們脫離群體時,就會想方設法地進行釋放。而這種感覺,平常是被壓抑的,所以借著酒醉,內心就想掙脫束縛。於是,為了消除內心的孤獨感和鬱悶情緒,渴望得到來自別人的一些關懷和注意力,隻好打電話給朋友,這就是其行為產生的心理動機。
3.非常識的行為喝醉酒打電話是一種“非常識的行為”,因為喝醉酒的人已經不具備與人交往應有的常識,所以他們會在不適當的時候打電話,比如深夜一兩點時,毫不顧忌別人的作息時間,而對方聽到的隻是醉漢的喊叫聲,或夾雜著喧鬧的音樂聲。而且,他們還會說些不同於平常的話語,比如他們會說:“我現在正在喝酒,你給我馬上過來,我會一直等到你來陪我為止。”
當你接到這種電話時,即便置之不理將電話掛斷,對方還是會堅持再打來,並且振振有辭地說:“你真是太不夠意思了,對我一點都不關心!”等,還會說一些令人厭惡的話,如果再加上電話裏夾雜著吵鬧聲,更會讓接電話的人心生不滿。
心理啟示
那些喝醉酒猛打電話的人,其實他們的心態已經脫離了現實,和接電話的人在想法上有很大的差別。喝醉酒猛打電話的人有強烈的說話欲望,而接電話的人則會因為被打擾而顯得不耐煩,兩人當然話不投機。如果你認為,對方既然已經喝醉了,隻要隨便說些應付他的話敷衍過去就可以了,這通常是一般人的處理方式,但是如果你對好友喝酒時或酒後猛打電話采取容忍的態度,照顧他並且親切地寬慰他,出發點固然沒錯,但你會很累。因為那些喝酒醉的人,一旦打開了話匣子,那就無法停下來,他們會糾纏著你沒完沒了。麵對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敬而遠之。
喜歡經常請客的人有一種自我滿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喜歡經常請客,動不動就說“這次我請你們”,或者很豪爽地說“想吃點什麼,隨便點,今天我請客”。當他們表露出請客的欲望時,那種自豪感和滿足感顯得尤為突出。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請客的經濟能力,因為隻要自己有錢請客,就可以不用擔心自己不如別人,還可以在朋友或同事麵前顯示自己有能力的一麵,所以,那些喜歡經常請客的人擁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滿足欲望。
小李是公司裏公認的慷慨人物,主要原因就是他喜歡請客。經常會看到他在下班後,邀請著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們去吃飯或是去酒吧玩。通常情況下,一般都是由小李買單。其實,大家一起出去吃喝玩樂,消費完全可以AA製,最初同事也都建議說費用大家平攤。但是,每當買單的時候,小李就顯得特別熱情地說:“我來吧!今天玩得很高興,我請客!”
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所以每一次出去玩都是小李一個人買單。有的同事見有便宜占便不再言語買單的事情,並且樂意享受這樣的待遇;而有的同事則感覺小李一個人買單顯得自己很不如人,於是幹脆在下次出去玩的時候找借口避開了。
而小李本人也是有苦說不出,由於自己追求一種滿足感、虛榮感,為了能在同事們麵前表現出大方慷慨,自己不得不在日常開支中節省一點。
對小李來說,雖然用於請客的開銷很大,但是每次請客的時候,他還是對那種內心獲得的一種滿足感欲罷不能。他寧願自己在平時節省一點,也依然樂意請別人吃喝玩樂。
此外,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那些被請的一方。一般來說,被請客的一方通常有兩種心理。一種是別人請客,自己不用掏腰包,從表麵上看是自己占了便宜,但是讓對方付錢,顯得別人很有能力,一對比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感,反而不能痛快地享受;另一種心理是認為別人請客讓自己痛快享受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人大多都是不願自掏腰包的吝嗇鬼,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種從小在心理上形成的依賴別人的心理。
對每個人來說,最早的人際關係是與母親的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向母親撒嬌的經驗和權利,而這種依賴、撒嬌的態度一旦固定成型,長大成人後在現實生活中也容易出現,有時就體現在接受別人請客的滿足感中。而那些喜歡請客的人,即便他們的立場是出於好意,但其心態和接受自己好意的對方也是一樣的,這樣一種心理與那些過度保護孩子的母親的心理是非常相似的。
很多母親會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甚至達到溺愛的程度,她們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從表麵上看雖然做母親的比較辛苦,但是母親想通過這樣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欲望。當母親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她們也受到了自己父母的嗬護,那種受嗬護的心理滿足感一直跟隨著她們,等到自己做了母親,她們就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欲望滿足的對象。而那些所以喜歡請客的人,和喜歡被人請客的人湊在一起,就如同過分保護孩子的母親與向母親撒嬌的人,他們彼此各有所需,分別都得到滿足了。
心理啟示
很多人特別愛請客,歸根結底是他們想從請客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可能是一種優越感、自豪感,可能是為了表示對朋友的謝意,可能是有事相求於朋友,也可能純粹是為了增進朋友之間的感情。於是,他們樂意借著種種理由請客,使自己獲得一種滿足感。
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些身上並沒有多少錢,卻總想辦法、找借口請客的人,就應該清楚他們出於什麼目的,隻要他們不是另有所圖,你完全可以接受他們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