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舉一動,呈現行為的心理奧秘(2 / 3)

對於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這種偷窺別人隱私的欲望,我們需要理性地克製,轉移注意力,假如你有工夫坐在辦公室裏聊天,還不如花點時間和精力去多學一些知識,這樣不僅能顯示自己不凡的涵養,而且有助於自己的事業發展。

說話指手畫腳者個性較為強勢

生活中,或許我們沒發現,自己在說話時喜歡指手畫腳,並且動作幅度還挺大。在這裏,我們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去看待這個行為。其實,這樣的人之所以喜歡指手畫腳,是因為內心強烈的好勝心的無意顯露。他們總認為別人會聽不懂他的語言表達,於是他希望依靠自己的手勢來補充一些內容,但這往往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顯得不夠理性,情緒容易激動。而在有的場合,還會給人一種不禮貌的感覺。

1.好勝心很強

有的人連打電話都會誇張地指手畫腳,明明看不到對方,卻好像對方就在眼前似的,一邊拿著電話,一邊指手畫腳地講得不亦樂乎。這一類型的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熱衷起來,他就會不把其他的事放在眼裏。除此之外,他們也是好勝心非常強的人,如果身邊有強勢對手出現的話,他們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絕不願輸給對方。

2.擁有較強的說服能力這一類型的人在工作上大多相當有能力,他們個性積極,對自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都能通過流暢的語言輕易地傳達給他人。再加上他們擁有較強的說服能力,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辦事的成功率。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歡指手畫腳,並且動作比較誇張,極富感染力,好像在演戲似的,因此周圍的人很容易受他們情緒興奮的深刻影響。而在工作職場或團體中,他們就可以依靠自己的那種感染力和影響力帶動他人和自己一起往前衝,他們是創造活躍氣氛、使大家團結為一體的高手。

3.其實很脆弱

這一類型的人,他們會在自己的工作中獨擋一麵,也會在工作之外的其他方麵表現出遊刃有餘的深厚功底。對於在任何場合說任何話,在任何場合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會拿捏得十分恰當。但是,這類人也有軟肋,那就是在挫折和困難麵前,會變得十分脆弱,甚至會在重大的打擊之下一蹶不振。所以,當他們感到十分失落的時候,對他們說一些鼓勵的話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最佳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創造出一個新的環境,當他們身處一個全新的環境中,他們自然會忘記前麵的失敗,而激發出內心的好勝心,使自己能夠振作起來。除此之外,他們也常常需要看一些勵誌性的書籍,借以鞭策自己,促使自己獲得成功。

心理啟示

一般來說,這一類指手畫腳的動作幅度大的人感情比較豐富。這種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緒,而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是屬於個性較為強勢的人。正因為他們隻考慮自己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基本上屬於比較自私的個性。他們與那些身體僵硬、言行拘謹的人正好相反,這類人的行為舉止和自己情感、情緒的表達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他們情緒高昂時,身體的動作便很自然地多了起來;如果他們心中有不吐不快的事情時,手的動作也會不自覺地誇張起來。他們擁有較強的自主性,如果缺乏主見的人和他們在一起,就有可能被其強勢的氣焰壓製住。

說話帶敬語的人其實懷有戒心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所用的語言可以拉近或推遠彼此間的心理距離。事實上,任何人際交往都是在交際雙方所構成的心理距離中進行,適當的心理距離才能夠使人際交往取得成功。如果你想使你的人際交往能夠順利愉快地進行下去,那麼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語言是很有必要的。這些謙恭的語言要依時間、場合、目的微妙地表達,適當地加以運用。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你在人際交往中所用的言辭過於謙恭,反而顯得十分膚淺,給人一種很虛假的感覺,而且在對方的內心深處會對你持有戒心。

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過分謙恭的人,總是低聲下氣,總是用恭敬的語言、讚美的口氣說話。你與他們初次交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對方也許是不好意思的原因,而你雖然感覺怪怪的,但決不會對他們產生厭惡。然而隨著你們交往的日益深入,你就會逐漸察覺這種人的態度,而且會懊惱不已。這時你對他的評價大多變為:“這家夥原來是個口是心非、表麵恭敬,卻一直對我有戒心!”總而言之,那些對你過分謙恭人往往是對你持有戒心的人。而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很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

1.你們之間有了新的障礙

日本語意學家樺島忠夫說:“敬語顯示出人際關係的密疏、身份、勢力,一旦使用不當或者錯誤,便擾亂了應有的彼此關係。”因此,如果是在那種無關緊要或很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敬語。不過,如果是在很親密的人際關係中,有人突然使用恭敬的語言對你說話,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們之間出現了新的障礙?有可能是你無意之中把他得罪了而毫不知情,但是對方心裏對你還是產生了距離感,於是言辭上利用“敬語”來疏遠你。

2.對你懷有敵意

如果在交談中對方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就表示雙方之間心理距離很大,關係比較疏遠。而如果對方過分地使用敬語,就表示對你懷有強烈的嫉妒、敵意、輕蔑和戒心。比如,當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說話時,過多使用敬語,絕對不是表示對他的一種尊敬,反而是表示出一種敵意,她有可能表達出來的意思是“我對你一點感覺也沒有!”或是“我根本不想和你這樣的男人接近”等表示一種強烈的排斥。

如果你與有些人已經交往很久了,彼此也十分了解。但是,他依然在運用客氣與親切的措辭,說話的語氣十分謹慎,甚至會過多地使用很多恭敬的語言。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對方不是心裏有苦悶,就是心中對你懷有敵意。

3.企圖控製對方

如果有人在與你交往的時候,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那是因為他們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你的心裏,突破你的防備心理。實際上,他們之所以產生這種行為,其心理動機在於企圖控製你,實現自己居高臨下地與你進行交流的目的。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外表態度上的禮節,隻要稍具知識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現出內在的道德品行,則必須具備更佳的氣質。”很多人無論是言辭方麵還是自己的行為,總是恭恭敬敬,這樣的情況也可以說是由於某種氣質的欠缺。當然,我們在與人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有分寸地使用敬語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之一。但是,“殷勤過度,反而無禮。”人與人之間的禮貌,有其固定的形式、程式以及語言措辭,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循的。

心理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與他人最初交往的時候,可能會使用到一些謙恭的言辭,如“您”、“請”、“勞駕”、“謝謝”、“辛苦了”、“請多多關照”等敬語。由於雙方不是很了解,顯得十分陌生,所以都會在言辭上彬彬有禮、小心翼翼。而如果通過了進一步的交往,已經變得較為熟悉了,就會忽視掉這些敬語,直接用日常語言進行有效地交流。所以通過對話,就能察覺到談話雙方關係已經到了何種程度。比如一對男女朋友,才開始見麵的時候,雙方都會用一些敬語,男性一般都會表現得很有禮貌,而女性也會顯得十分矜持。而一旦他們的戀愛關係確定了下來,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久了,就會省掉那些“繁文縟節”,彼此有什麼話就直接說出來,他們之間使用的語言都是極為親昵的話語,甚至有的語言已經成為了他們愛情秘密的一部分,旁邊的人是聽不出所以然來的。而且我們在日常交談中,也常能通過對敬語的使用判斷出彼此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但凡那些習慣於用謙恭的言辭的人,他們以令人難以忍受的過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的人,內心往往積聚著對他人的強烈攻擊欲。也許他們在幼兒時期一定受過父母嚴厲而又錯誤的教育,尤其是有關禮節方麵的。所以,那些在一般人看來可以許可的欲望,卻不被他們的良心所認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產生了罪惡、不安和恐懼等感覺。於是,他們便將種種不被良心認可的欲望、衝動和情緒全壓抑在內心深處。但是,他們內心有種恐懼,擔心那些越積越多的被壓抑的欲望、衝動和情緒有一天會形成強大的攻擊衝動而發泄出來。他們直覺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決定用謙恭的言辭來掩飾,企圖進行自我心理防衛。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爆粗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場合、聚會上,都會聽見一些粗口,那些不堪入耳的話就這樣順勢進入我們的耳中。其實,說“粗口”是和說話者本身的成長環境,家庭的潛移默化以及個人的修養,還有內在和外在的文化素質是否協調統一分不開的。

一些人喜歡說“粗口”,有各方麵的原因。有可能是出於習慣,有可能是為了泄憤,有可能是一種素質低下的表現,有可能純粹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還有可能是遊戲的心理。

1.出於習慣說“粗口”對於某一部分人來說是一種習慣,這不等於讀書少,或者沒教養。比如很多淳樸的勞動人民,雖然經常說“粗口”,但是心地是善良的。他們說的“粗口”已經融入生活中了,成了一種習慣,“粗口”是他們表達喜怒哀樂的語言媒介。所以,這一部分人說“粗口”是一種習慣,就像口頭禪一樣。在某種情況下,他們是不自覺地說“粗口”,對別人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2.憤怒的表達

有人說:“名人,斯文的人,在說到‘小人’時已經無法用什麼詞來形容了。”因此,在這時候用“粗口”對小人比較貼切。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台灣名人李敖,讀書太多了,可以說是“滿腹經綸”,但是在談到台灣政府裏麵的“小人”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講“粗口”,聽眾對此的反應是“熱烈鼓掌”,認為李敖說出了民眾的心聲。當然,生活中的李敖也不講“粗口”。而有些說“粗口”的人,隻是自製力不夠,口不擇言。

3.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

人們聚在一起,特別是很多男人,比較容易說一些“有傷大雅”的粗話,而他們尤其偏愛涉及禁忌的詞彙,例如“傻×”等與性行為有關的語言,或“放屁”等牽涉排泄物的詞彙。在他們看來,好像隻有說幾句“粗口”才能體現男子漢的氣概。其實,他們說粗口的主要原因是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

現實中,有些人談吐文雅,外表斯文,可內心卻是險惡肮髒的。他們在平時的表現是彬彬有禮、恪守規矩,不輕易動怒。而在某些時候喜歡口出穢言的人,他們主要是屬於心理某些方麵存在著偏執的人。他們在平時就顯得焦躁不安,內心有很多不滿的情緒,卻沒有辦法來發泄,經過長年累月的壓抑,一旦他們逮到機會,不論何時、何地、何人,他們便借題大肆發揮,一樣照說不誤。有時候,即使說話的人不是存心的,但對聽者來說,心裏卻很不好受。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粗言惡語,說話的人在說出口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會帶來什麼後果,至於是否會傷害到別人,他們更不會考慮。

4.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如果從優雅的女人口中爆出一些不堪入耳的粗口,這是十分難以讓人理解的。但是在近幾年來,女性亦毫不遜色於男人,也學會了爆粗口,甚至變得更加厲害,有的女人說得出比男人說的更露骨更難聽的下流話。其實,這就好似婦女解放運動時期極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如果我們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看待這種現象,就會明白其心理動機是希望表現得像男人一樣,其實就是為了尋求心理上的某種平衡。她們會想“為什麼男人可以說,而我們不能說”,於是,他們也像男人一樣說粗口,這可以給她們一種與男人並駕齊驅的感覺。

5.隻是種遊戲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子也愛說粗話。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孩子們在父母麵前說粗話,毫無疑問,一定會受到父母的訓斥。所以,這時候“粗話”就隻能變成孩子們和同伴之間在互相遊戲時的用語。孩子們都知道“那種話”並沒有惡意,隻是一種遊戲,而這種遊戲可以讓他們順利擺脫父母的教訓。在小夥伴麵前自由地說“粗口”,甚至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樣說話,自己看起來也像個大人。

心理啟示

可見,所謂粗話,大多是為了發泄內心的不滿,有的也是出於習慣,或是一種憤怒的表達,或是尋求某種心理平衡,一般並不具有特殊意義,同時又不對大家的身體造成實際上的傷害。所以,除了那些想給你致命打擊而事先在內心計劃好的蓄意性言語,我們對一般的粗言惡語,最好充耳不聞。

說錯的話裏隱藏其真實想法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他們都會盡量為自己找一些借口,表示自己所說的那些是因為“不小心”,並“不是真心的”,但實際上,那不小心說錯的話才是他真正想說的。由此可見,那些常常會說錯話的人,我們可以推斷他們大部分是習慣隱藏真正的自己,是表裏不一的人,而且,他們心中很強烈地禁止自己把這些真心話說出來。但是,有時候那些越想克製說的話,卻往往在不經意間隨口說出。於是,他們在說錯話的那一瞬間,麵部表情是極為不自然的,而且有些人還會馬上及時補救,想挽回說出的話,怎奈越想解釋卻越描越黑,這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他是個說一套做一套的人。